俞大方教授为中国著名推拿学家,曾于20世纪80年代担任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副主任,为1985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推拿学》(通称 中医五版教材 )主编,在业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俞大方推拿学》由俞大方教授讲授推拿学的讲义等汇编而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上篇为 俞大方推拿学讲稿 ,对推拿学相关知识以图表的形式做了系统而又精要的介绍,重点突出了推拿学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与相互关系;下篇为 俞大方推拿学讲座 ;附录为 俞大方教授年表 和 论文选刊 。 《俞大方推拿学》内容精当,体例新颖,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可供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以及从事推拿临床、教学与科研的人员参考使用。
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应用广泛、疗效显著、非药物的可起到康复保健作用的外治疗法。 本书共3篇16章。篇总论部分简述了推拿学的历史及其演变,详述了推拿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筋骨节窍、辨证论治的关系,同时阐述了与美容、药物、气功、针灸等的关系,并收录了编者多年来的行医感悟,颇具创新之意。在第二篇小儿推拿章节中,介绍了小儿生理病理的基本特点、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小儿推拿的常用穴位和部位以及小儿常见疾病的额推拿治疗方法等。在附篇章节,介绍了推拿歌赋选、临床常用方剂、足部按摩法、耳穴按摩法等内容,以供读者参阅。 本书可供从事小儿推拿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学习参考。
健翔理筋推拿手法是广东佛山健翔医院院长龙翔宇教授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对骨伤疼痛的临床治疗取得的重大突破。其推拿手法的标准化和临床应用的规范化,得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等的认可和支持,对推拿临床一线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本书分为总论、基本手法、部位应用治疗三大部分。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摩挲等,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 本教材内容以国家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大纲为基础,密切结合临床实际需要,根据推拿学专业特点,注重传承与创新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经典与简约并蓄,图文并茂,力求满足教学需要,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本教材主要供高职高专中医学、骨伤、康复专业使用。初步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推拿学基础(推拿发展史、作用原理、治疗原则、常用诊查方法、推拿手法、推拿练功等),中篇成人推拿治疗(按临床分骨伤科、内科、小儿推拿等),下篇保健与足部推拿。教材特点:1、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体现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实践性、直观性、层次性的特点。2、教材编写以课
《中国古代伤科图书集成系列》是一部伤科专业丛书,亦是一部伤科发展的史书。本丛书在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科集成》和 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伤科集成续集》的基础上,再次收集整理编撰而成(增加伤科专著30余种)。李经纬认为本书 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馆藏 既补遗了骨伤科专著,又是骨伤科的工具书。 马继兴更叹: 专著大多数系手抄本,孤本又较多,部分集自民间,部分集自海外 几乎收落了目前国内所能收集到的伤科专著 本丛书共10个分册,包括《经典伤科》《儒家伤科》《道家伤科》《佛家伤科》《兵家伤科》《民族伤科》《汇通伤科》《流派伤科》《导引伤科》《杂家伤科》。本丛书每册40万-50万字,可供从事中医,尤其是骨伤科及医史文献人员参考。
《中国古代伤科图书集成系列》是一部伤科专业丛书,亦是一部伤科发展的史书。本丛书在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科集成》和 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伤科集成续集》的基础上,再次收集整理编撰而成(增加伤科专著30余种)。李经纬认为本书 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馆藏 既补遗了骨伤科专著,又是骨伤科的工具书。 马继兴更叹: 专著大多数系手抄本,孤本又较多,部分集自民间,部分集自海外 几乎收落了目前国内所能收集到的伤科专著 本丛书共10个分册,包括《经典伤科》《儒家伤科》《道家伤科》《佛家伤科》《兵家伤科》《民族伤科》《汇通伤科》《流派伤科》《导引伤科》《杂家伤科》。本丛书每册40万-50万字,可供从事中医,尤其是骨伤科及医史文献人员参考。
全面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城苏氏正骨”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中医正骨手法与骨折复位外固定疗法的结合,骨科微创技术的临床实践。对当前部分骨伤科临床医生片面追求手术的倾向,对弘扬中医药文化,继承发扬中医正骨特色疗法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出版该书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苏氏正骨起源与发展、传承脉络、治疗思路、手法特色、用药特点,学术思想精髓及“五大攀登”“五大突破”的战略指导,体现我国中医骨伤科发展过程,尤其是全面整理完善苏氏正骨整复手法治疗各类骨折。并且收入苏玉新生前曾发表的专著(按出版年代列书名)的部分内容。下篇:临床经验各论,体现出苏氏正骨特色优势,如何与现代医学、中西医结合微创等方式的融合。按部位分章节,每病种要从传承人角度有按语或点评。收入苏玉新的医
本书由广东省中医院及全国各地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传承工作室全体医务工作者及传承弟子整理而成,主要为规范林氏正骨推拿技术标准而著。全书内容共13章,分别为林氏正骨推拿流派技术,林氏正骨推拿临床运用原则,手法规范化研究的必要性及质量控制,林氏正骨推拿的相关解剖学基础,林氏正骨推拿的作用原理及基础,筋骨评估及治疗的原则、程序及应用,林氏正骨推拿技术操作指南,其他常用理筋及正骨手法的操作及误区分析,林氏正骨推拿治疗脊柱筋伤病诊疗方案,林氏正骨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诊疗方案,林氏正骨推拿治疗四肢筋伤病诊疗方案,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禁忌及常见异常情况处理,康复训练。全书图文并茂,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林氏正骨推拿技术操作基本要求及常见适应证的规范化操作指南和诊疗方案。
《中国古代伤科图书集成系列》是一部伤科专业丛书,亦是一部伤科发展的史书。本丛书在19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伤科集成》和 2003年中医古籍出版社《伤科集成续集》的基础上,再次收集整理编撰而成(增加伤科专著30余种)。李经纬认为本书 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图书馆馆藏 既补遗了骨伤科专著,又是骨伤科的工具书。 马继兴更叹: 专著大多数系手抄本,孤本又较多,部分集自民间,部分集自海外 几乎收落了目前国内所能收集到的伤科专著 本丛书共10个分册,包括《经典伤科》《儒家伤科》《道家伤科》《佛家伤科》《兵家伤科》《民族伤科》《汇通伤科》《流派伤科》《导引伤科》《杂家伤科》。本丛书每册40万-50万字,可供从事中医,尤其是骨伤科及医史文献人员参考。
本书内容包括:中医整脊医概要、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脊柱影像学、脊柱及关节临床检查、脊柱生物力学、中医整脊疗法适应症、中医整脊疗法、脊柱及相关疾病诊治、功能锻炼等章节。其中重点章节中医整脊疗法适应症、中医整脊疗法、脊柱及相关疾病诊治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骨伤科主任屈留新编写,其中中医整脊疗法适应症详细总结了各个脊柱节段整脊治疗的适应症,是目前已经出版的其他相关整脊书籍所缺如的,也是很重要的内容。中医整脊疗法和脊柱及相关疾病诊治两个章节是本书的重点,中医整脊疗法章节详细记述了中医整脊手法的操作步骤、方法、注意事项、适应症,内容详实、清楚,图片内容丰富;脊柱及相关疾病诊治章节记述了详细的手法治疗方法和许多经典的临床验案,特别是明确了治疗部位,这对相关研究者作用非常重要
全书涉及到病理、诊断、临症、炼药、养性服饵以及内科、外科、妇科等各种常见病症的证治与方药,并附有经验秘方,其用药简便廉验,功于实用,是一本简便实用的中医临症方书。
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基础篇、技能篇、实训篇及拓展篇五大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推拿手法学的定义、课程目标与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与功法学、治疗学的关系;基础篇包括 章到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推拿手法学的发展简史、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技能篇包括第四章到第七章,主要介绍了软组织类手法、骨关节类手法、复合手法及复式手法的操作规范、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等内容;实训篇包括第八章到第九章,主要介绍推拿手法的实训、教学与评价考核方法以及人体各部推拿手法综合实训、常见病推拿操作常规综合实训、中医推拿主要流派手法综合实训;拓展篇包括第十章到第十一章,主要介绍了推拿手法的文献研究与现代研究。
《汤头歌诀》是清初著名医家汪昂所编撰的方剂专著,共选方205首,分门别类,将组成、功用、主治等编成诗歌赋体,便于诵读记忆。《汤头歌诀一看就懂》对书中的方剂进行译注、讲解,书中对每首方剂均说明出处,并分歌诀、注释、组方、方解、用法、功效主治、附方7个部分论述,并配以图表等辅助说明,让方剂通俗易幢,便于读者理解、学习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