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彭静山有关针灸方面的专著和论文等。本书整理者收集了彭静山发表过的有关针灸方面的著作、论文等,包括《简易针灸疗法》《普及针灸手册》《常见四种慢性病的中药及针灸疗法》《针灸秘验》《针灸十绝招》《眼针疗法》等,还包括彭老发表过的有关针灸方面的论文等50余篇。全书真实再现了彭静山著作的原貌,将彭静山有关针灸方面的内容全部呈现给广大读者,对彭老的原书,基本上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来。该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医针灸、眼针疗法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医大师临床研究》分册之一,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本书是再版,全书内容除绪言外,共分四部分,共19 章:分别为针灸理论、《灵枢?经脉》篇病候与临床、常见病针灸治疗及临床医案,另附醒脑开窍针法图片。全书图文并茂,实用性强。
本书为彩色印刷,共分14章,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经络、腧穴的相关知识,以及针灸技法、内外妇儿五官等等各科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书后附有程氏三才针法的视频。
这是一部全面介绍通元针法的专著。通元针法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指导老师赖新生教授所创,是赖教授从事针灸临床 40多年的躬耕实践,经验积累,科学研究,探索未知的一种总结与尝试。这一疗法问世以来,以其新颖的配穴理论、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传统针灸理法方穴术体系的新模式。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通元针法的组方原理与特点,阐述了通元针法的理法方穴辨证施治体系,也包含通元针法的刺灸补泻运用及医论;下篇以通元针法的临床研究为主,对通元针法的实用性、有效性作了科学探讨,并介绍了赖新生教授的治学经验。
针灸之法源自《灵枢》,其传承绵密久远,至今流派众多。作者深稽博考《灵枢》多年,从文字、历史、考古、临床等多方面考据其成书年代、针具演变、针刺手法的古今异同。同时借鉴二重证据法及Z新考古学成果,指出八千年前的跨湖桥人不仅发明了世界上Z早的原始机床,可以制造骨质针具,而且已经开始用针刺治疗疾病。作者结合自身习练内家拳法和禅宗修行实践,以及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用考据思维解读《灵枢》,从驳杂的研究资料中剥茧抽丝,探寻出针灸理论的发展脉络。修正历史原因导致的《灵枢》理论瑕疵,勇于破除历代医家对经文的迷思和盲从,以朴素求实的精神还原《灵枢》的真意。全书分为上、中、下3篇。作者先对自己的学医经历做了回顾式分享,然后将二十多年来学习的心得笔记分类汇编,结合中《灵枢》网课内容,对《灵枢》各篇加
全书共12章,按头颈部、躯干和骶骨、肩部、臂部、肘部、前臂、腕和手、髋(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以及踝和足等顺序编写,配有插图近1000幅。每章分骨性标志、肌性标志两大部分,每个体表标志下又分为内容简介、体表触诊、体表形态、神经血管、相关穴位5个部分。其中 内容简介 扼要地介绍了骨骼的形态特征和肌肉的起止走向与功能; 体表触诊 细致描述了被检查者在特定体位和姿势下,检查者如何观察和触摸到体表相关骨性、肌性解剖结构; 体表形态 以实体写真照片清晰展示了所描述的解剖结构,与文字部分相互阐释、互为补充; 神经血管 介绍了与相应体表部位相关的神经、血管走行,紧密联系临床; 相关穴位 介绍了经络穴位在体表标志部位的分布,并配有相应的体表及解剖穴位图。同时,每章末还附有肌性标志、骨性标志的体表触诊视频,以
校注》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辑录针灸源流、针灸手法、认症定穴、五脏俞募会穴、奇经八脉、络脉、各家治疗经验及歌诀等;下卷记载寻穴诸法。并载十二经图、穴目及十四经腧穴、经外奇穴等。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便于掌握,对初学针灸者于临床时有参考价值。
受古籍启发,笔者在郁证的中医治疗中获益匪浅,并深刻意识到整理研究中医药古籍,可进一步为临床实践提供前人的宝贵经验;此外,整理中医药古籍还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基础,为教学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虽然以往做过某些阶段性或部分医著的整理和编纂,但显然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有鉴于此,特编撰此书,以整理和总结在春秋战国至清朝的古籍中关于郁证的描述,以及近现代中医与西医对郁证的研究进展,并汇总了一部分近现代医家的医案与临证经验,以便更好地服务中医临证者和广大群众。
《石学敏实用中医针灸学》是中国中医药名家经典实用文库丛书上之一。本书总结了石学敏院士40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是一部反映当代针灸特色的大型针灸学专著。本书涉及针灸学的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及治疗学等内容。全书共分三部分,绪言中主要介绍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部分为经络与腧穴理论,第二部分为刺灸法,第三部分为疾病各论。本书既有传统针灸理论的继承,又有当代针灸临床的发挥,是一部内容丰富,具有系统性、学术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针灸专著。 石学敏院士是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他扩展了中医对脑府和脑神的认识,不仅在中风病
本书的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包括:精神五藏*、五藏六府阴阳表裹第三、五藏五官第四、五藏大小六府应候第五、十二原第六等。记录了晋代以前在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等方面带有总结性的主要医学著作,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我国*部针灸学的专著,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针灸医学起源于中国,其影响早已超出中国国界,远涉欧、亚、美各大陆。自古以来,日本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中国的针灸医学,经过长期的不断实践、总结与提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针灸医学,其中江户时代的针灸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16世纪中叶以后,受中国元、明、清医学的影响,在与中国、朝鲜和西方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日本针灸医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为针灸名家辈出,流派异彩纷呈,理论的突破与方法的创新层出不穷,针灸著述在品种、数量和质量方面,均与同期的中国针灸著述相映生辉,为全人类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古老针灸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并积累了大量针灸文献、独具特色的日本针灸医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实属必要。 本书精选日本针灸医学著作16种,大致涉及影响较大
本书不仅描述了弧刃针的定义、发明过程、治疗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等,还详细描述了临床常见的颈肩腰腿疼痛,从颈部病变的颈椎病、落枕,肩部病变的肩周炎、肩袖损伤等,腰髋部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股骨头坏死、髋关节滑膜炎等,到四肢的腱鞘炎、网球肘、跖痛症、膝关节骨关节炎等,对于脊柱相关病、神经病理性疼痛、非疼痛性疾病等临床相对采用针刀类治疗记载较少的一些病变,也将做详尽的描述。本书特色鲜明,不仅适合于疼痛科医生,对于针灸科、推拿科、骨科、康复科等医生都适合,是一本相对不可缺少的临床指导用书。
本书为“龙江医派丛书”之一,汇集整理了龙江医派杰出医家、国医大师孙申田教授的著作、医论、医话和医案等。系统总结了孙申田教授六十余年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民国时期针灸讲稿9种分订4册: 一、梁慕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 二、谭志光《针灸问答》。 三、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 四、杨医亚《新国医针灸讲义六种》。 本册为《中国针灸学讲义》,其底本原是中国针灸学讲习所学员所用之内部课本,后应社会需要将其正式出版,命名为《中国针灸学讲义》。 民国时期针灸讲稿9种分订4册: 一、梁慕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 二、谭志光《针灸问答》。 三、承淡安《中国针灸学讲义》。 四、杨医亚《新国医针灸讲义六种》 。本册为《新国医针灸讲义六种》,包括《针科学讲义》《中国灸科学》《配穴概论》《孔穴学》《实用针灸治疗学》,附《新国医讲义教材 针科》。 民国时期针灸讲稿9种分订4册: 一、梁慕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针灸学讲义》。 二、谭志光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丛书”四个系列之一,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理论》《中药方剂理论》《针灸理论》和《养生理论》五个分卷。《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通过全面研读历代代表性医学论著,选取其中围绕某一概念或命题,较为精要地进行论证、阐述和辨析,且学术观点较为明确的章节或完整段落,按照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范畴进行分类;旨在全面展现中医经典与历代名家的原创性理论观点和独到临床体会,并对所选专论加以提要钩玄,力求要点突出,以促进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应用。 《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针灸理论》为《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之“针灸理论”分卷。《中医学理论专论集成.针灸理论》选择历代针灸论著及相关著作中,阐释针灸理论基本概念、重要命题的内容,将其纳入经络、腧穴、刺
本丛书系大型针灸学术资料类编性著作,由石学敏院士、王旭东教授领衔全国中医文献专家共同整理。全书共分9卷,分别为:经典卷、骨度卷、通论卷、经络卷、腧穴卷、针法卷、灸法卷、临证卷、综合卷,收载针灸类古籍较多的分卷再根据具体的古籍书名进行分册。分册名用原古籍名进行命名,单个分册如收载了多种针灸古籍,该分册名则按正文古籍排列顺序进行命名,各古籍书名之间用空格分开。本丛书对我国古今针灸文献分门别类地予以汇集整理,图文并茂:每面古籍原文以图片的形式原貌呈现,图片下面附以现代简化字重排文,每面底端以脚注的形式对文献中明显的文字差错、技术失误、理论乖谬之处以编者按语的形式简要评述、解释。
本丛书系大型针灸学术资料类编性著作,由石学敏院士、王旭东教授领衔全国中医文献专家共同整理。全书共分9卷,分别为:经典卷、骨度卷、通论卷、经络卷、腧穴卷、针法卷、灸法卷、临证卷、综合卷,收载针灸类古籍较多的分卷再根据具体的古籍书名进行分册。分册名用原古籍名进行命名,单个分册如收载了多种针灸古籍,该分册名则按正文古籍排列顺序进行命名,各古籍书名之间用空格分开。本丛书对我国古今针灸文献分门别类地予以汇集整理,图文并茂:每面古籍原文以图片的形式原貌呈现,图片下面附以现代简化字重排文,每面底端以脚注的形式对文献中明显的文字差错、技术失误、理论乖谬之处以编者按语的形式简要评述、解释。
本丛书系大型针灸学术资料类编性著作,由石学敏院士、王旭东教授领衔全国中医文献专家共同整理。全书共分9卷,分别为:经典卷、骨度卷、通论卷、经络卷、腧穴卷、针法卷、灸法卷、临证卷、综合卷,收载针灸类古籍较多的分卷再根据具体的古籍书名进行分册。分册名用原古籍名进行命名,单个分册如收载了多种针灸古籍,该分册名则按正文古籍排列顺序进行命名,各古籍书名之间用空格分开。本丛书对我国古今针灸文献分门别类地予以汇集整理,图文并茂:每面古籍原文以图片的形式原貌呈现,图片下面附以现代简化字重排文,每面底端以脚注的形式对文献中明显的文字差错、技术失误、理论乖谬之处以编者按语的形式简要评述、解释。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作 中医针灸学之祖 ,一向被列为学中医的古典医书之一。一千七百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潘文编写的《针灸甲乙经语译及腧穴临证实录》共分为三部分,原义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明刻医统正脉本为底本,同时也参考了前辈时贤的校勘成果;译文以意译为主,力求遵循原义,通俗易懂;临证方面收录了腧穴主治的相关病症,旨在为针灸临床医生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