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针疗法是通过针刺面颊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无痛针灸新疗法,由旅法学者王永洲教授及其团队历经25年临床实践及研究总结创立,系一全新微针体系。 《颊针疗法》以 知行合一 为原则,系统阐述了颊针疗法的理论架构及临床操作。理论部分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及现代解剖、心理学成果,详析 全息-三焦-心身 这一本书轴心,介绍了颊针穴位、诊断、治则与操作方法。临床部分选取100余例典型病案,以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图文并茂地重现治疗过程,有很好的示范性和可复制性。 数十万人次的临床观察验证表明,颊针疗法具有 取穴标准、靶点明确,操作简单,快速起效,无痛安全 的特点,对临床医生、心理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前开设在各类大中专院校推拿专业使用教材多以上海科技出版社《推拿学》为主,中医推拿临床思维类教学用书非常缺乏,笔者在基层推拿中专学校教学30年,对此深有感触,也是跟随王居易老师学习经络医学理论的初衷。经过五年在教学一线的实践积累,运用经络诊察指导学生掌握临床推拿诊疗思维,开启了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门径,使中医院校学科体系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经络腧穴》《内科推拿》《妇科推拿》《伤科推拿》等独立的学科由经络系统贯穿起来,形成中医思辨的整体,对于中医推拿学习者的思维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也是《经络医学概论》在推拿学领域拓展的实用工具书。笔者的工作在全国性推拿专业的大专院校教学会议期间得到很好的反馈,可用于各类层次大专院校推拿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包括全国盲人医疗按摩大中专院
本书介绍了彭静山有关针灸方面的专著和论文等。本书整理者收集了彭静山发表过的有关针灸方面的著作、论文等,包括《简易针灸疗法》《普及针灸手册》《常见四种慢性病的中药及针灸疗法》《针灸秘验》《针灸十绝招》《眼针疗法》等,还包括彭老发表过的有关针灸方面的论文等50余篇。全书真实再现了彭静山著作的原貌,将彭静山有关针灸方面的内容全部呈现给广大读者,对彭老的原书,基本上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来。该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医针灸、眼针疗法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结构针灸学是近年来的针灸新兴学科,该学科是中医针灸理论与时俱进的代表之一,强调在全面继承传统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精细、精准解剖和表面解剖学等现代医学知识,对腧穴定位、针刺手段、针刺理论、进针手法、疗效判断、康复预后等进行再研究,提出更加适合现代针灸临床需要的理论的治疗措施。 《结构针灸研究丛书:结构针灸刺法经验》围绕针灸科常见病系统总结了当前众多临床医生的针刺治疗经验,包括穴位选择、针灸用具、针刺方向、针刺有效深度、捻转提插手法等针灸临床的关键问题和环节,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指导价值。
本书是一部临床使用性较强的现代针灸单穴疗法专著。全书共分上中下三部分,上篇是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王氏平衡针疗法的作用机制,中篇是穴位部分,介绍了作者常用的特效穴位的名称、定位及取穴原则等,下篇是临床部分,重点介绍了平衡针疗法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
本书作者司言词长期深耕于针灸临床,临证之于潜心研读中医经典,擅长情志疾病、颈肩腰腿痛及各种疑难杂症的针灸保健与治疗。本书内容乃作者临床实践所得及其他针灸师经验验证,主要内容包括针灸临证琐谈、十四经常用穴位应用经验、针灸医案五十例三个部分,书中所列医案从笔者近年来针灸临证验案中精选而来。本书内容真实原创,突出疗效,经验真实可靠,乃真正的针灸临床 针 功夫,可堪中初级针灸师、基层医务人员效仿学习,有助于临床针灸疗效的提高。
该书是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及其团队系统论述针灸三通法理论与临床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详细介绍了三通法理论渊源及基础,下篇为三通法临床应用验案。分为内、皮外、妇、儿、骨伤及五官科约136种疾病,其中除临床常见病外,不乏临床多种疑难杂症。每种疾病都有病因病机、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治疗及按语分析,重点介绍贺普仁教授临床取穴原则及方法。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部分重点论述浮针再灌注活动的定义、原理、设计方法和注意事项;各论部分具体介绍临床常用的四十块肌肉的解剖、功能、体表标志、患肌特征及相关症状,再灌注活动的设计思路与具体操作,采用少量文字介绍,大量图片显示,二维码扫码视频的立体表现形式。本书大量采用图片、视频,从肌肉的解剖、功能、体表标志,再灌注活动,直观的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更容易、更快速的学习、记忆、应用再灌注活动。该书作为为浮针教学的主要辅助用书,可以使众多的浮针从业者、浮针爱好者,以及针灸、康复、中医、骨伤等专业人士受益。
动筋针疗法是指在针刺留针过程中,患者身体带针进行运动。它是结合经络学、刺灸学、经筋学、解剖学和运动学等一系列学科的一种综合针刺疗法。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导致的各种痛证和某些内脏疾病。动筋针疗法操作三大步骤中靶点是首要,针刺是关键,运动是核心。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理论基础,介绍动筋针疗法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制等。中篇针刺技术,详细论述了靶点寻找、针刺方法和运动方式,以及靶点寻找流程等,并附有照片和视频说明。下篇临床治疗,按身体部位分为七章,介绍了50余种常见病症的治疗,并配有治疗视频及诊疗分析,方便广大读者学习掌握。
田合禄 五运六气系列图书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田合禄亲笔撰写。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田合禄学术观点多有创新,为五运六气学术的代表性人物。其 五运六气系列图书 从中医学各种角度,对伤寒、金匮、内经、易经
针灸之法源自《灵枢》,其传承绵密久远,至今流派众多。作者深稽博考《灵枢》多年,从文字、历史、考古、临床等多方面考据其成书年代、针具演变、针刺手法的古今异同。同时借鉴二重证据法及Z新考古学成果,指出八千年前的跨湖桥人不仅发明了世界上Z早的原始机床,可以制造骨质针具,而且已经开始用针刺治疗疾病。作者结合自身习练内家拳法和禅宗修行实践,以及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用考据思维解读《灵枢》,从驳杂的研究资料中剥茧抽丝,探寻出针灸理论的发展脉络。修正历史原因导致的《灵枢》理论瑕疵,勇于破除历代医家对经文的迷思和盲从,以朴素求实的精神还原《灵枢》的真意。全书分为上、中、下3篇。作者先对自己的学医经历做了回顾式分享,然后将二十多年来学习的心得笔记分类汇编,结合中《灵枢》网课内容,对《灵枢》各篇加
由解秸萍、程凯主编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取穴特色技法详解(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经络腧穴学配套教材)》是老师们根据平时教学中学生在穴位定位过程常见的疑难点、错误,并汇集了本课程30余年以来的新老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编写,具有以下特色:1.对于穴位的取法进行详解:每穴后对于穴位的解剖标志确定、骨度分寸的折量、体表标志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与讲解;并对相关易混淆穴位进行对比讲解。2.每经后附有小结,主要为我校*名针灸专家杨甲三教授的取穴经验,具有我校教学特色。3.每经后附有我校30余年来应用的腧穴定位歌赋,朗朗上口,便于学习记忆。4.每经后附有一条经的穴位位置表格,便于学生前后对比学习记忆穴位的位置。5 .对各类特定穴的定位进行分类归纳,并以表格形式体现,对于学习特定穴具有重要作用。6.对人体不同部位、
本书共分五篇,乃五代家传针灸经验的集萃。*篇经络腧穴,主要论述经络腧穴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在诊断、治疗上的作用,在常用及重要穴位后,根据前人经验及本人实践加有按语,以便读者加深印象。第二篇针灸方法,主要介绍家传针法,重点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热补法、凉泻法等主要的针刺手法操作和适应证,对手法补泻作了探讨,并对针麻、灸法等作了扼要介绍。第三篇临床治疗,主要介绍临床配穴原则、规律,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八法 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脏腑经络证治,公开了郑氏导痰开窍治疗痰阻咽喉、升提摄血治疗血崩等39种家传秘方,并附有26种中医病名的辨证配穴和41种西医病名的治疗总结摘要。第四篇择时选穴,共分两章。*章主要论述纳子法和纳甲法子午流注的组成、五输穴与天干、五行的配合及徐氏子
本书为《阴阳九针》之续集,主要介绍了阴阳九针组合针法和技巧进阶,并收录了大量精彩的阴阳九针实践案例。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讲解了十七种组合针法,每种组合针法详述其针方、方解、适应证、操作说明、注意事项,并附典型案例。第二部分收录整理了疼痛类病症、呼吸系统病症、心脑血管病症、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系统病症、妇科病症、皮肤科病症及杂病等八大类疾病的阴阳九针临床案例,涵盖了大部分临床常见病种的阴阳九针治疗思路。书中所有案例均配有图片,并进行点评,还对每一类病症的九针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阴阳九针进阶技巧。本书内容精当,图文并茂,以案例为主,展示了阴阳九针这一新针法的精华和*进展。
火针疗法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针体后,按一定刺法瞬间刺入腧穴或特定部位的治疗方法。其借助火力和温热刺激,通过温阳扶正、祛寒散邪、疏通气血而达到治疗目的,属于温通疗法的范围。 火针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施治简便、见效快、疗程短等特点,在治疗顽固性病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但目前在大学教材中尚未收录火针疗法,其临床运用也不广,因而针灸疗效受到一定制约。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创立 针灸三通法 理论,将火针疗法提高到了应有的高度,对促进针灸疗法的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套丛书是将古代针灸文献与现代临床相结合,汇总分析古代医籍中针灸治疗150余种临床常见病证的相关文献。文献资料来源于先秦至清代末年的130余种重要针灸著作。通过数据库的应用全面、准确地整理出相关内容,对各病证的取穴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临床治疗的规律和特点,包括循经取穴、分部取穴、辨证取穴、针法灸法特点等,以求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并与现代临床进行比对,寻找异同点,*后提出合理的临床参考处方。此书涉及外伤科病症近30种,内容全面,分类准确,实用性强。
受古籍启发,笔者在郁证的中医治疗中获益匪浅,并深刻意识到整理研究中医药古籍,可进一步为临床实践提供前人的宝贵经验;此外,整理中医药古籍还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基础,为教学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虽然以往做过某些阶段性或部分医著的整理和编纂,但显然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有鉴于此,特编撰此书,以整理和总结在春秋战国至清朝的古籍中关于郁证的描述,以及近现代中医与西医对郁证的研究进展,并汇总了一部分近现代医家的医案与临证经验,以便更好地服务中医临证者和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