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精华本 全2册》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2》 本书以中药教材为背景,以爷孙俩的行医故事为主线,展现每一味中药平凡而又神奇的一面,以及一个传统中医成长的过程。书里既有师徒传承的中医精神,也有爷孙俩深深的中医药情结。本书采用小说题材的创作形式,使读者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头到尾一气读完。书里既有医案故事,读书析疑,又有养生保健、采药记趣等内容,既有老中医的哲理智慧,又有小徒弟的天真童趣,能够迅速引领大家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感悟中医。本书适合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阅读参考。 《小郎中学医记——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1》 本书以中药教材为背景,以爷孙俩的行医故事为主线,展现每一味中药平凡而又神奇的一面,以及一个传统中医成长的过程。书里既有师徒传承的中医精神,也有爷孙俩深深的中医药情结。本书采用小说题材
AI岐黄系列图书主讲中医人工智能“中医大脑”在中医临床领域积累的关键数据,本系列图书已出版两本,读者好评如潮,所选案例皆是临床比较典型或比较疑难的,其中不乏白血病、肝癌、癫痫等重量难题,对中医从业者及中医药爱好者有较大参考价值。此次秉承一贯原则,继续筛选“中医大脑”数据库中近期新积累的疑难杂症诊疗数据,将具有共性的医道规律和核心数据与中医临床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分享,将人机结合的新颖诊疗模式进一步展示给读者,以收集腋成裘、抛砖引玉之功,响应国家对中医药行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殷切期望。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书中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植物名实图考》(以下简称《图考》)为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状元、封疆大吏吴其濬( 1789 1847)所著,道光二十八年( 1848)在山西太原由陆应谷校刊出版。全书共三十八卷,分谷类、蔬类、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类和木类十二类,附图 1 800 多幅,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我国 19 个省区的 1 738 条植物。书中所记物种之多,涉及地域范围之广,为中国历代本草和传统植物学专著之,堪称清代的《中国植物志》,在国内外植物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书中所录植物大约四分之三为本草,就其新收录本草的数量,或描述本草的质量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堪称中国古代本草的之作。遗憾的是,《图考》出版已逾 170 年,国内外研究其中植物一百五十余载,迄今尚未有专著能清楚回答全书究竟收录了多少植物,分别是哪些物种。本书以1880 年
本书通过搜集整理中医古籍及近年有关文献,结合编写者的研究成果,首次明确提出了芳香中药学的学科概念,全书共分为总论、常用芳香中药、芳香中药药理学、芳香中药化学、芳香中药制剂学、芳香中药材的产地、采收、贮藏与栽培六章。从常用124种芳香中药的性能功效、种植栽培、药理毒理、化学成分、制剂等方面全面总结了芳香中药的特性和规律,初步构建了芳香中药学的理论体系,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芳香中药学的专著,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作用。
该书是专为普及中药材和藏药材鉴别知识而编写的科普图册。书稿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藏药》第一册(1995年版)等法定标准为依据,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市场上常见的多种中药材和藏药材的正品、非正品及伪制品,并提出利用大小、颜色、形态、根系和标尺标记等关键特征进行鉴别与比对的技巧和方法。这些鉴别方法不仅直观易懂,而且操作简便,有助于提升大众对中药材、藏药材的鉴别能力和认知水平,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中药材和藏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探讨中药功效的来源,主要从药用部位、中药性能及中药性状、构成物质、中药配伍等方面阐述其功效。中篇主要介绍常用中药的功效解读,每一味药物包括药物特性、本草选摘、单验方、使用注意、医家经验、老姬杂谈等6个版块。下篇用药思路与方法,详细介绍了阴阳用药法、五行用药法,最后是老姬用药法,介绍了作者30多年来在临床上的用药思路。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见解独到,适合中医、中药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藏药志》是一部介绍藏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堪称藏药百科全书。全书分植物药类、动物药类和矿物及其他药类三部分,近600种。分别从考证、原植物、药用部位、采集加工、性味功用几方面科学、系统地对每一种藏药材进行了详细记述;精美、逼真的手绘图和对每种藏药材都有藏医药学经典著作的考证研究,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每个品种都有其藏文名、藏文译音、原植物名(有些还有别称)、拉丁学名。此外,为了方便鉴别,植物药类还有植物检索表。此书编著过程中,在调查研究所获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鉴定分析,并考证了《晶珠本草》《蓝琉璃》《四部医典系列挂图》等名著的有关记载,与藏医共同确认藏药的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分辨正品与代用品,力图剔弃讹误,澄清混乱,同时还吸收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精要。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三册)》共收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未收载而广东省常用的中药材品种110个,按药用部位和来源包含根及根茎、茎、花、叶、全草、种子果实、树皮、菌类、动物、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等,是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和《广东省中药材标准(*册)》《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的重要补充,体现了广东省应用中药材的特色。
本书为 十四五 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科研成果为依托,利用光学、偏光、荧光、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技术手段,首次系统展现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在发育过程中的典型微观形态、结构。书中不仅开展纵向的药用植物显微结构理论全彩图解,突出显微特征的解析,而且注重横向的对比研究,整体构造与局部特征的对比,明场、偏光、荧光的对比,不同生长年限的特征差异对比,同一类常用中药显微特征的对比,全书纵横交织,形成一个全覆盖性的研究思路网,创新了药用植物显微基础理论的表达方式,构建了药用植物显微结构研究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出版价值:显微鉴定是中药鉴定传统四大鉴定法之一,是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的必须收载的内容,同时也被《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和《日本药局方》等多个国家的药典收载。中药显微鉴定是指利用显微镜,依据对照中药的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的特征,对中药(检品)进行真实性鉴别的方法。偏振光显微镜与正常光显微镜不同之处在于在检测具有偏振光性的中药显微标志物时,利用其偏振光性可以排除不具有偏振光性物质的干扰、快速寻找到检测标志物。目前中药粉末检验已经开始偏振光检验,但对于植物组织尚无系统研究。 本科学研究情况:显微鉴定研究鼎盛时期是“七五” “八五”(1986 ~ 1995年)期间,由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国内30多个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数百名科技人员共同参与,对220种(
本书依《神农本草经》编例,分上、中、下三品,各6卷,收药365种。全书对《本经》365味药的药品、性味、产地、功用等项一一加以考证,引掘历代医药文献及相关字书与子史文献,论证详晰,于药名考证尤为周详,体现了作者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具有相当高的文献学价,在同类专著中为佼佼者。日本江户时代汉方医家,考证学派优秀学者森立之,以渊博知识、丰富实践,汇集中日两国前贤研究成果,编撰《考注》集大成之作。三部《考注》对中国医学经典做全面、缜密校勘及考证,见解独到,援引广博,参考文献皆为江户医学馆所藏善本,及中国逸书。具有研究及文献价。森立之历经三十余年,注释、考校三部中国医学经典,网罗诸家学说,纠正历史讹误,冰释千年疑问,填补同时代中国医学研究空白。参稽三部《考注》,对于学习中国医典,可称
本项目精选人参、西洋参、三七、川贝母、西红花、铁皮石斛、肉苁蓉、红景天、天麻、党参、天山雪莲、黄精等常见的24味药食同源中药,分为草本、木本、动物和菌类3类,介绍了与中药相关的传说故事、名称变化、加工方式变化、产地、野生采摘和人工培育知识、市场上常见假冒伪劣产品特征、真品特征、药膳食谱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部中医药科普读物。
本书为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现代研究专著,是作者在承担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活血化瘀中药五味药性功效的化学及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传统五味药性理论的系统辨识,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五味药性进行客观的研究和表征,贯通古今,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和结语,上篇两章系统梳理了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的源流、发展历程和基本构成,提出五味药性理论研究路径;中篇三章介绍了中药五味药性现代表征方法,分别从基于味觉与嗅觉特征、基于生物学效应和基于体内过程三个方面介绍了中药五味药性现代表征方法;下篇三章是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实例,介绍了研究成果,展示了研究路径和技术方法;结语总结归纳了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核心内容,对五味药性现代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本书适合广大从事
四部医典曼唐是人类历史上最完整的以图画形式呈现的医学载体,是藏族绘画艺术与医学完美结合的结晶,其内容丰富、画面宏伟、色彩绚丽、笔工精细、图画形象生动、风格独特,不但在祖国医药学历史中少见,而且在世界医药学史中亦属罕见。在藏医药3000年历史长河中,共绘画了80幅曼唐,其中包含6000多幅小图画,内容涉及藏医药学的起源、历史源流、藏医药理论、临床治疗、药物方剂、炮制加工、天文历算等,形象地介绍了藏医药学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还涉及藏民族独特服饰、生活用具、膳食、习俗、婚嫁、丧葬、信仰、道德观等人文民俗以及农牧业生产、军事、宗教、绘画、天文地理、建筑、交通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文献价值和保护价值。《四部医典曼唐图解》一书以图解的方式将80幅曼唐中
本书以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进行阐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药药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医临床最常用中药的近期新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其中总论7章,介绍了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概况、药性理论的机理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以及常见药理作用的简易实验方法。各论21章,收载药物481种,按中药传统功效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排列,每味药物按正名、别名、来源、性味、功能主治、主要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毒副作用等栏目编写,其中重点是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栏目。本书在内容上做到了突出药理作用,反映临床应用,力求新颖全面,揭示古今规律。在编写上做到了体例新颖,特色
中药监管从传统经验管理、简单的行政执法,到以科学为决策基础的科学监管,再到信息化时代的智慧监管,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来没有像 这样深刻影响着中药监管事务及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相较于以生物医药为基础的药品监管科学,中药监管科学 具复杂性和挑战性。首先,中药监管科学在我国刚刚起步,国外也尚无成熟借鉴和参考,相关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其次,为将中药自身的复杂性和传统医学理论的先验知识“说清楚、讲明白”,需要引入交叉融合学科的创新思维。第三,需要从战略高度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以中药监管科学为内核的工具、标准和方法,并推动传统植物药监管的 合作。近年来,通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与重点实验室,我国已在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加快新产品研发上市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中药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之功效,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暑湿吐泻,转筋挛痛,脚气水肿。木瓜在我国的栽培和药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700 年,其在栽培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品质特色的道地品种,包括资丘木瓜、宣木瓜、淳木瓜等。木瓜作为药食两用品种、木瓜花-药旅和观赏乔木等用途为各地产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书汇聚全国药用木瓜产区(湖北、安徽、山东、云南、四川等)及专业技术研究人员,展示我国木瓜的历史文化、本草、资源、种植、加工、成分、活性、功效、应用、产品、产业现状与展望等,并呈现编著人员的木瓜相关科学研究成果,为药用木瓜提供全面、专业、科学信息,为中药材木瓜产业和行业绿色、高效、可持续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