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 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 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语
《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
本教材首先概述了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重要性、发展历程、特点、研究对象及中药分析的依据和基本程序,然后通过实例参考,介绍了植物药材中所含的各类成分类型及检测特点,矿物药中重金属与有害元素形态分析,并将化学计量学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随后重点介绍了中药中典型的外源性污染物的分析与控制,包括产毒真菌与真菌毒素、农药残留、植物生长调节剂、重金属与有害元素、二氧化硫的残留;并首次将真菌毒素、农药和重金属的转移与脱除引入到该书目当中,接着对中药材及饮片科学养护的影响因素、管理规范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后详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的相关数据库,并对其相关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以及常规实验及分析仪器的使用与操作进行了介绍。
贵州西北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地形地貌及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形成十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素有 中草药育盆 之称。作者在多年中草药资源调查及开发应用的基础上,综合有关资料编写了此书。本书的中草药包含传统中药、民族药和草药,收载黔西北地区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菌类、树脂类、其他类中草药1000多种,分属1000多种药用植物,基本涵盖本区域特有的及引种栽培的中草药品种;重点介绍了每一种中草药的别名、来源、植物形态、生境分布、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本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针对性及实用性强,可供从事中药、天然药物及大健康产品等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及药材经营工作者参考。
本书为 十四五 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科研成果为依托,利用光学、偏光、荧光、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技术手段,首次系统展现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在发育过程中的典型微观形态、结构。书中不仅开展纵向的药用植物显微结构理论全彩图解,突出显微特征的解析,而且注重横向的对比研究,整体构造与局部特征的对比,明场、偏光、荧光的对比,不同生长年限的特征差异对比,同一类常用中药显微特征的对比,全书纵横交织,形成一个全覆盖性的研究思路网,创新了药用植物显微基础理论的表达方式,构建了药用植物显微结构研究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这是一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科学全面展现贵州丰富中草药资源的著作。《贵州中草药资源图典》共计8卷,其中药用孢子植物1卷、药用种子植物6卷、药用动物和矿物共1卷。全套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收载贵州中草药资源近3500种,每种以文字的形式记述 植物名称 别称 植物形态 生境及分布 采收加工 功能与主治 附注 等信息,并配以精美彩色图片1~4张,整套书的图片达到7000多张。药用动物、药用植物部分的编排以分类学的 科 属 为单位。
本书汇集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珍贵药学文物,从中遴选出约750幅具代表性的文物相关图片。全书以文物性质与用途分类为经,文物所属朝代为纬,分为史迹探幽、采药制药工具、盛药贮药器具、药物量具、本草书影等篇,从文物的科学属性入手进行精要讲解,突出中医药特色,图文并茂地展现中医药历史,弘扬祖国优秀中医药文化。
本书以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进行阐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药药理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医临床*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于临床应用。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其中总论7章,介绍了中药药理研究的发展概况、药理理论的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关系等。
1.秘验方书一直是中医畅销书门类之一。读者面广。 2.亲献方因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具有亲传、神秘、独特、草根等特色,朴实无华,更受亲睐。 3.原书资料完整、真实、珍贵,仍具有价值。 4.原书《重订十万金方》为精装大书(印 册,库存 册),现改成16开(或特定开本)平装书,可分上下两册,书名也改为《重订十万亲献方》,更加贴切,更符合读者胃口。装帧突出草根、本色特点,大巧若拙,大俗大雅。
《中国中医药年鉴(学术卷)2024》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中医药学术成就和学术进展的综合性、前沿性、权威性、史料性工具书,也是一部属于国家历史档案性质的工具书。《年鉴》有纸质版和网络版两部分组成。 纸质版内容有特载、专论、校院长论坛、重大学术成果、学术进展、记事、索引等栏目,附录有文献来源前50种期刊、文献来源前50所大学(学院)、文献来源前30家医疗机构等。 网络版内容有新订中医药规范、原则、标准,中医药科研获奖项目,中草药中的新成分研究,中医药出版新书目,中医药期刊杂志一览表,中医药学术期刊论文分类目录。其中期刊论文目录索引约200余万字,具有多途径的检索功能,为读者查询上一年度的中医文献信息提供了便利。
本书是介绍中药配伍应用的专著,以临床应用为宗旨,注重医疗实践,具有容量大、条目全、中医特色突出、实用性强等特点;又具有简明、扼要、使用方便等优点,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全书共收中药488味,除临床常用和历代本草收载的传统药物外,还选收了部分民间习用的草药。这些草药大都具有药源广、地域性强、价格低廉、容易采摘等特点,适合不同地区的医生根据不同情况随证选用。本书无论对于科研、教学还是临床中医药工作者都有参考价值,尤其适合广大临床中医师和西学中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为中药大家范崔生领衔撰写的一部系统介绍中药鉴定学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中药鉴定方法研究与应用的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学术巨制。全书分总论与各论。总论深入阐述了中药鉴定的目的和意义、中药鉴定的发展历史、中药鉴定方法与进展,以及中药材市场概述等内容。各论收载常用中药材512种,详细阐述每味药材及其易混淆品种、部分地区习用品的鉴别要点及相关内容,重点突出传统鉴别内容、产地、采收加工、品质要求和药材情况。为了充分体现鉴别要点,便于读者在实践中更直观和科学地鉴别与研究,附有原植(动)物及药材图谱、手绘显微墨线图达2 000余幅供读者鉴赏。本书收载的传统鉴别内容,为老一辈中药大师们的经验鉴别方法总结,是中药经典鉴定方法的传承和发扬。本书对于促进中药鉴定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以及提升中药品质进而保障中医临床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其集结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本次据清代孙星衍、孙冯翼所辑《神农本草经》为底本影印出版。
本书以中越两国均较常用的中药为主体,以汉语和越南语对照的形式介绍了88种常用中草药的应用与识别,包括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止血药 、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药、平肝息风药、安神药、开窍药、补虚药、消食药、驱虫药等十六类药。每味药按性味归经、功效、应用、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定、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现代研究等7个部分编写,重点介绍中药的应用及中药材、饮片的鉴定,并配以88味中药药材及饮片原图。
出版价值:《临床常用中草药图谱》收录药物品种多,药物信息全面、科学、准确,每种中药配有实拍照片 饮片展示,图片精美,展示清晰,易读易懂,易查易用,可以作为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医生、中药师的实用参考书。 内容:《临床常用中草药图谱》遴选380种常用中药,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内容覆盖广,涉及全面,全书采用图文对照的形式编排,按照药物的功效进行分类,详细介绍每种药物的别名、来源、产地分布、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与作用、临床应用、使用禁忌、配伍药方等几个方面予以详细介绍,插图展示原动植物形态特征及药材性状,全书图片是编者多年来在野外、种植基地、药材市场、标本馆及药店等场所实地拍摄,图片精美,能真实、直观地展现原动植物形态和药材形状,使广大读者能够快速、准确的识别与鉴别常
本书是介绍青海省药用植物资源与道地药材品种的志书。全书主要分为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论述了青海道地药材形成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中藏药发展简史、资源与保护措施、种植与加工关键技术等;各论论述了29种中藏药材的道地沿革、品种来源、生态分布、种植技术、生药鉴别、理化指标、质量评价、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等20余项内容。
陆太纯继承了明代医学名家缪希雍的学问,同时又遍览群书,把明代及以前书籍中所有关于药物的论述加以优选,著成《本草拔萃》, 它只有一个稿本,和一个抄本。没有刊行,没有流通,这次的出版带有抢救性质,加上这本书的学术水平又很高,所以,这是一件 上对祖先,下对子孙后代 的事情。 柳长华说,很多人连见都没见过这本书。日本人丹波元胤写过一本很有影响的《中国医籍考》,记载了《本草拔萃》这本书,但他说自己没见过这本书。他收录了钱谦益为《本草拔萃》写的序。可见这本书在当时还是有名气的。 除了前述学术价值,柳长华还表示,本次出版是以影印方式出版,很好地还原和保留中医古籍的韵味,便于中医爱好者学习和研究。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保留的这一抄本是海内孤本,而且字体工整,非常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