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像磁石般, 把受害人和凶手吸在一起, 事發的「理由」,就藏在那股引力之間 第120屆直木賞得獎作品、 與《模仿犯》、《火車》並列日本現代推理小說金字塔的傑作! 「有的屋子不能安心住人,來到的住戶原本打算長久定居,卻總是因為某些事情接二連三的冒出來而不得不搬走,二○二五號就是這種屋子。」 東京荒川區的千住北美好新城是一座設計新潮、形象高級的超高層大廈型住宅社區,西棟二十樓的二○二五號卻在大雨之夜爆發了一樁命案──一家四口同時喪生,三人陳屍於屋內,一人墜樓身亡。*警趕到現場、聯絡親屬認屍,竟發現死者全都不是登記在二○二五號的住戶小糸家成員,而是四名身分不明、彼此毫無血緣關係的男女老少。其他鄰居曾在日常生活中和他們擦身而過,但渾然不知他們的背景。 真正的屋
只有張愛玲,才堪稱曹雪芹的知己! 張愛玲: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 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張愛玲 百歲誕辰 紀念版 在浩瀚的文學長河裡,研究紅學的作品多如繁星,卻惟有張愛玲,才得以體現《紅樓夢》的冠前絕後。這部經典名作不僅澆灌了張愛玲的無數青春,更是「張派文學」的脈絡師承,也是她不懈追求的理想之鄉。於是她一擲十年,用獨有的感性、緻密的考據,歷歷細數《紅樓夢》中開枝散葉的豪門親族、錯綜複雜的人性糾葛,以及精巧繁複的細節書寫,引領我們深入體會曹雪芹的創作匠心。《紅樓夢魘》可說為張愛玲開啟了一場玄妙入神的文字體驗,也替文學史刻下兩代文豪千絲萬縷的跨時代對話。
周作人最後一部作品 回顧一生傳世之作 不凡之人的不凡之書 超越半世紀的經典 與魯迅、胡適同為引領新文化運動之聞人, 他的散文到底有多風靡世人,竟能自成一派? 他的「人的文學」與傳統的文學又有什麼不同? 他的文章對研究魯迅提供了多少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大文豪魯迅之弟,中國最負盛名的散文及文學翻譯家,與胡適並列為新文化運動執牛耳者!獨創的散文風格風靡一時成言志派;並以「人的文學」奠定了五四文學基調。 ※《知堂回想錄》是周作人所有作品中篇幅的一本,也是他晚年回顧一生的完整回憶錄,全書分四大卷,共兩百多篇。原刊載於報紙副刊,後才集結成冊,書籍正式出版時,周作人已去世三年有餘。 ※周作人的文章兼具文學性與史料性,親身經歷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張勳復辟、新文化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