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古洋脊扩张与俯冲》论述了南海古洋脊扩张与俯冲的特征,主要包括南海古洋脊的研究现状与方法、古洋脊研究的范围及其内涵、古洋脊的形成发育、地形地貌、深部构造、与古洋脊俯冲相关的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马尼拉海沟俯冲与马里亚纳海沟俯冲的板片挠曲对比等。在此基础上,对南海古洋脊的形成与扩张、分段演化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从计算方法、数值模拟过程、模拟结果分析、模拟结果的验证到与南海古洋脊形成演化的关系,以及洋脊俯冲的成矿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古洋脊演化模式”的新观点。
《巴丹吉林沙漠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循环模式》是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科学调查、 观测与研究成果的汇总。该沙漠地下水来源于何处? 与黑河流域具有什么样的水文关系? 这是长期困扰中外研究者的谜题。《巴丹吉林沙漠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循环模式》基于水文地质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综合一系列新调查观测成果,全面研究总结巴丹吉林沙漠的水文地质条件,取得了新的认识,确定了该沙漠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与黑河流域下游的关系。
《吉布斯测度和相变》不仅仅是对吉布斯测度和相变的一个简单的介绍,其中还包括统计力学下相变中的数学理论和广泛而具有深度的讨论。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部分是理论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是对经典理论一系列结果的总结;第三部分是在Zd上的空间分布均匀的吉布斯测度;第四部分是基于Zd移位不变性模型的相位变化的存在性。读者对象:数学和理论物理领域的研究生和科研工作者。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与成矿耦合关系研究》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与成矿耦合关系研究”项目成果。《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与成矿耦合关系研究》系统阐述了新疆北部晚古生代岩浆作用特征、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成矿作用,并对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构造-地貌特征及演化进行了分析,重点以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是石炭纪—二叠纪)内生金属矿床集中巨量爆发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其深部动力学机制。创新性地提出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活动两种构造体制并存叠加岩浆成矿作用的动力学概念模型,板块构造与地幔柱活动在时间上的叠加和空间上的并存,造就了新疆北部晚古生代的成矿大爆发以及成矿类型上的时空变化。
《液体表面张力尺度效应的模拟计算》将以液滴、液线为研究对象,开展理论推导,设计计算方案,实现在纳米尺度下与表面张力有关的基础科学理论的发展。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均把纳米科技当作未来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科学和工程领域,技术的发展与新的理论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密切联系,纳米尺度、表面力或界面力相对于体积力的重要性大大增强,而且表面张力在纳米尺度下有的变化规律,这直接考验经典毛细作用理论的适用程度;液滴尺度极小时,用力学和热力学的方法实际测量表面张力有的困难,但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迅猛发展的支持下,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模拟气液界面形成、计算表面张力等多种物理量,从而发展或修正原有宏观理论。
《坡面细沟侵蚀过程量化研究》基于现代测量技术创立了坡面细沟侵蚀过程自动监测方法,基于大量野外定位观测和室内模拟试验资料,创新性提出了细沟形态定量刻画指标并诊断了细沟形态特征,量化了坡面细沟侵蚀过程,构建了坡面细沟与细沟间侵蚀的坡面水蚀预报框架模型。主要内容包括坡面细沟侵蚀过程的自动监测、坡面细沟侵蚀的主导过程、坡面细沟不同主导发育方式的交互作用、细沟网发育过程、细沟形态特征定量刻画、细沟侵蚀过程的主导影响因子、细沟侵蚀的水动力学机理和坡面细沟与细沟间侵蚀的预报模型等。
本书深入研究了金属纳米材料与器件的超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书中详细介绍了用于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计算基础和分析方法,研究了纳米材料的稳定性、单晶金属纳米线的形变和断裂分析,以及微结构纳米线的形变和断裂行为。书末突出强调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纳米器件设计和纳米工程中的前景,并着重探讨了针对纳米工程全过程全细节的大数据分析,及其在理解纳米材料失效方面的重要性。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洪旱灾害模拟分析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由三篇共15章构成。篇主要从实测和遥感角度介绍新疆地区气候变化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TRMM降水数据的不确定性。第二篇重点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介绍不同频率分布函数在塔里木凋流域的适用性,定量化开展不同尺度的干旱风险评估,分析塔里木阿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的转换机制和干旱演变特征。第三篇研究塔里木河流域非平稳性洪水时空演变特征,揭示流域洪水发生时间集聚性、发生频率和洪水变化特征,识别影响该研究的主要因素。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洪旱灾害模拟分析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可供水文水资源学科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以及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