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6版)(下册)
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介绍化学分析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及基本用途。全书分六个部分: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化学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附录(仪器的操作规程)。其中包括24个化学分析实验、28个仪器分析实验、17个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可供不同专业方向的分析化学实验课程选做。本书规范基本操作,强调基本训练,注重能力培养,旨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课程统编教材,可作为不同专业方向的分析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定量分析习题精解(第二版 科学版)》为《大学化学习题精解系列》之一,是原《大学基础课化学类习题精解丛书》之《定量分析习题精解》的第二版。 《定量分析习题精解(第二版 科学版)》共8章,涵盖定量分析概论、各种化学分析法、吸光光度法、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及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等。每章都有简要的内容提要,依据教学大纲,列出各章的基本知识点、重点、难点;随后给出数十道精解例题,特别注意选择典型的,与重点、难点、知识点有关的例题。《定量分析习题精解(第二版 科学版)》内容安排由浅入深,适当穿插解题分析和解题思路,并精选适量历届本科生期末考试试题、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皆有解答过程)及近年来国内外难度较大的综合例题。 《定量分析习题精解(第二版 科学版)》可作为综合性大
本书对荧光分析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阐述了荧光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环境因素对荧光光谱和荧光强度的影响以及溶液荧光的猝灭;介绍了荧光仪器的组件、荧光光谱的校正和荧光仪器的灵敏度以及市场上常见仪器的性能;介绍了各种荧光分析方法,其中包括常规的荧光分析法、同步荧光分析法、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法、时间分辨和相分辨荧光分析法、荧光偏振测定、低温荧光分析法、固体表而荧光分析法、动力学荧光分析法、空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单分子荧光检测、荧光免疫分析法和导数荧光分析法等;对近70种元素和脂肪族、芳族、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核酸、胺类、甾族、酶、辅酶、药物、毒物以及农药等有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法作了简要的评述。
本书既简明扼要介绍了经典的分析化学内容,又增加了近年来分析化学的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新发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分析化学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分析化学(原著第七版)(上)》包括前言、第1章至第11章以及附录A至附录F。内容主要涉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误差和数据处理、化学平衡、酸碱平衡与滴定、络合平衡与滴定、沉淀平衡与滴定和重量分析;《分析化学(原著第七版)(下)》包括第12章至第26章,主要涉及和电化学相关的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样品前处理、临床化学、动力学分析方法、测量过程中的自动化、环境样品采集与分析和基因组学等。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拆分为6册,终形成13册。 本册共分三篇,有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红外与拉曼光谱分析法、发光分析法。分别收录了各种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术语及定义、仪器介绍、方法应用、应用实例及数据资料与分析。适用于化学、化工、石油炼制、食品、农业、医药、材料、地质、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分析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书是气相色谱-质谱(GC-MS)工作者的不可或缺的参考用书。第2版保留了其简洁易读的特点,并增加了新涌现出来的科学和技术,例如,色谱重叠峰的拆分及质谱图库在未知物鉴定中的应用,**发展的GC进样系统和样品导入技术,快速GC及GC检测器和质谱仪的组合,质谱图解析等。许多用于GC-MS数据解析的简明参考资料贯穿于书中,便于读者从中提取信息。本书正文为英文原版,另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光辉研究员所作中文导读一篇。《BR》 本书作者是GC-MS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著名学者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GC-MS联用仪器、技术与方法 新版还增加了快速气相色谱技术、色谱检测器与质谱联合检测、不同类化合物的质谱图的解析方法等 是一本GC-MS方面比较经典的参考用书。
本教材以热分析动力学方程为主线,汇集了近60年来国内外热分析动力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本书内容共分五个部分:*部分包括热分析动力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回顾;两类动力学方程和三类温度积分式的数学推导。第二部分系统地总结了近60年发展起来的用微、积分法处理热分析曲线的成果。第三部分涉及*概然机理函数的推断;非线性等转化率的微、积分法;动力学补偿效应。第四部分阐述了一级及经验级数自催化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非定温条件下热爆炸临界温度和临界温升速率的估算方法。第五部分扼要地论述了诱导温度与诱导时间的关系;定温热分析曲线分析法;定温和非定温结晶过程热分析曲线分析法。为了便于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拓展视野,引发新思,书中编入了150道源自*文献的例、习题,书末附有简明答案。
生物分析化学作为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谱、色谱、质谱、电分析化学、电泳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构成了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对生命体系自身的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的研究,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新的分析测试和表征技术、方法的建立与发展。 本书概括了十多位作者在生物分析化学相关领域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对生物分析化学新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阐述,并对各方面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 全书分14章,内容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分析、生物样品的制备、液相柱色谱技术、电泳技术、生物质谱分析法、微流控分析、免疫分析与印迹技术、生物传感与DNA阵列、核酸扩增和序列分
仪器分析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利用较特殊的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形态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本书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三五 规划教材之一。可供全国高等院校中药类各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供有关科研和药品检验部门的人员参阅。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分册的基础上,拆分了其中3个分册成6册,终形成13册。 本分册共有十章,包含了电分析化学的经典方法和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电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和电分析实验测量中所涉及的各种仪器、装置及测量步骤,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如电解分析、库仑分析、电导分析、电位分析、伏安分析、极谱分析和溶出分析方法,以及电化学传感器、联用技术、生物活体分析等电化学分析技术,介绍了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方法的应用等。 适合从事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研究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本版高职高专教材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需求,以教学和临床实用为前提,对上版教材进行修订。通过修订,使教材更加实用、条理和规范,较上版增编了二维码数字内容,为便于 教学,教材设有学习重点、知识链接、章末复习思考题,书后附有教学大纲和主要参考书目。
第三版修订主要进行下述两方面工作。① 对原书的内容做了适当的扩充。如增加了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软电离源质谱的解析等新内容。在核磁共振光谱一章增加了13C门控去偶和反转门控去偶技术;在质谱一章的仪器部分增加了离子阱质量分析器与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量分析器;在色谱-质谱联用部分介绍了一些新型接口技术(如电喷雾接口、大气压化学电离接口);在色谱一章的仪器部分介绍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等。② 对原书的一些不当之处做了必要的删减、修订和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趋完善与合理。另外,对例题和习题做了重新审定,增加了部分例题和习题。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波谱原理及解析(第二版)》(常建华、董绮功,科学出版社,2006年)的配套学习指导书。全书共7章,各章由内容与要求、例题分析、综合练习、参考答案四部分组成。本书对教学知识点作了归纳,例题选取典型、丰富,分析透彻,由浅入深,从基本概念出发,逐渐扩展知识面,并引入了通过应用软件、与标准谱图对比来确定结构的方法。学生通过习题的反复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波谱分析法的理解。本书结合实际应用,给出了各种类型的例题和习题近600个,谱图300多幅,全部为标准谱图,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分析化学》自版(1997年)、第二版(2006年)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师生和读者的肯定,同时也收到了用书学校的一些修改建议。第三版教材在保持了第二版的基本结构和编写特色的基础上,对有关内容作了适当精选、调整和补充,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知识的准确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本教材理论以够用为度,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践性强,为定量化学分析基本操作和测定技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书共分八章,包括绪论、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称量分析法。每章有教学目标、小结、练习、阅读材料等,并有配套的《分析化学实验与实训》(附带实验报告)教材。全书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并以 等物质的量 规则作为滴定分析计算基础。
《分析化学实验》共七章,包含了20个方法类别的73个基本实验和综合实验、10个设计实验,涵盖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为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书中对Excel和Origin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使用方法作了介绍。考虑到各院校仪器设备的多样性,也为了使本教材具有普适性,每种分析方法尽可能多对应几个实验项目,以满足各院校的实际需要。本教材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工、农、医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从事分析、检验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由多位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讲义编写而成,系统地介绍了红外、拉曼、紫外、质谱和核磁共振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中第1-5章介绍核磁共振,包括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密度矩阵和乘积算符及二维核磁共振谱;第6-9章介绍红外光谱,包括用量子力学和群论方法对分子光谱理论进行描述,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光谱,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第10章介绍拉曼光谱;第11章介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12章介绍质谱方面的内容。书中每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可根据需要进行取舍。每章后面都列有参考文献。如果需要对书中的有关内容做进一步了解,可查阅这些文献。
本书是《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的3A 分册,按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及仪器类型编排,全书共分五篇,*篇为光谱分析概论;第二篇为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包括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电弧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辉光放电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以及火焰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第三篇为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及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第四篇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包括蒸气发生无色散原子荧光分析技术;第五篇为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包括波长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及微区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全书每门分析技术均按分析特性、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应用实例及参考文献编撰,便于查阅。本书给出
现代化学史 定价 158.00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开本 16开精 作者 (日)广田襄 页数 508 ISBN编码 9787122320551 20世纪开始,化学吸收了物理学发展的成果,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能够在原子、分子水平理解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也为理 解生命现象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化学史》引自日本,分三篇讲述。1篇近代 化学走向成熟,讲述19世纪化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篇现代化学的诞生与发展,讲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化学的诞生及其发展;3篇当代 化学,讲述了20世纪后半
本书介绍和探讨了目前国内外现有生物抗氧化容量的分析测定方法及仪器应用等情况,逐一阐述了各个方法的检测原理和适用范围,并分析比较了其优势和局限性。同时深入介绍了新型基于光电化学的抗氧化容量分析方法,并从半导体材料的结构设计出发,合成了多种可有效模拟人体内源性自由基产生的光催化材料,以此为基础实现了总体抗氧化容量简单、快速的检测分析,并开展了包括食品、中药、化妆品等在内的多种实际体系的抗氧化容量检测。该技术方法可为食品加工、质检及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药理分析研究等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个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进行拆分,扩充为6册,终形成13册。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分为两册:7A《氢-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和7B《碳-13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氢-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分两篇叙述,篇为基础理论篇,包括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核磁共振二维谱,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系统、条理、清晰,并且每种研究方法都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分析实例;第二篇为数据篇,包括常用的和典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与偶合常数数据,并总结各种类型化合物的波谱数据规律。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个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进行拆分,扩充为6册,终形成13册。 本分册为《热分析与量热学》,在上一版《热分析》的基础上新增补了量热学的内容。全书由两篇组成,篇为热分析与量热分析基础,全面阐述了热分析和量热学方法,包括发展历史、基本定义、术语以及有关物质的转变、反应和特性参数,热分析仪器及方法应用的原理、实验与数据处理,量热分析仪器、测量方式、对各类物理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热的测定;第二篇为热分析、量热分析曲线与数据集,汇总了聚合物、食品、药物、矿物、含能材料等物质的具有代表性的热分析曲线和数据,以及量热分析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实例。
《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在介绍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定量分析仪器及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分别编写了化学分析实验28个,仪器分析实验20个,综合性实验9个及若干个设计性实验,涵盖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英文实验8个,一本书可以解决本科生阶段所有的分析化学实验需求。本书在实验项目选取上既注重基本操作训练,又注意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读者用书方便,书后附有分析测试常用的有关数据表格及参考资料。《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可作为高等理工院校化学类、化工类、材料类、食品、环境、轻工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分析测试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发表科学论文是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科学传承的重要途径。在过去40年的研究历程中,作者从事过从物理学、电子显微学到材料学,再到能源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历经了从理论到实验,从科学到技术的交叉研究历程。通过梳理该论文摘要集所收录的代表作,作者希望能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能够呈现出作者过去40年来的研究历程和思维方式的演变和突变过程;二是给出如何创立一个新领域的系统性布局和发展一个交叉学科的创新性思维;三是还原在2006年以前的二十多年间,为找到一个属于作者自己的崭新领域而苦苦寻求及知识积累的漫长过程;四是体现在研究方向上,在遵循“一棵树”的主导理念下,如何实现“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目标;#后是反映科研工作追求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的理念。收录的论文基于以下五个标准:提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