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地理国情监测与城市协调发展研究——2019》介绍了2019年武汉市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及其在城市协调发展中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十一个章节。章介绍了武汉市地理国情基础性和专题性监测研究内容。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研究了区域城市联系和武汉大都市区联系。第四章开展了空间格局多要素监测,识别了实际服务人口。第五章在综合交通现状与变化监测基础上,分析了对外交通枢纽到发旅客的“来源一中转一去向”问题,利用静态OD和动态轨迹还原数据,分析了城市交通出行特征。第六章综合评价了基本公共服务现状与变化,识别了优质公共设施服务区、15分钟生活圈和休闲娱乐空间活力范围。第七章从蓝网绿网工程实施、低碳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研究了武汉市生态环境特点与变化。第八章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并评估主
“极地科学考察,测绘先行”。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已三十多年,本书作者用自己集藏的邮品——包括在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科考成果、重要会议等活动寄出的信封、明信片、DIY资料等,记述测绘工作者在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中的艰难历程,十分珍贵。 本书主要分为部分,一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民间团体开展北极科学考察,二是专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按不同学科开展北极考察,三是国家极地考察主管部门系统开展北极科学考察。
本书在介绍钢中夹杂物生成、排除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典型钢种夹杂物控制的理论与实践及钢中夹杂物控制的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包括金属、合金脱氧的热力学计算方法,夹杂物产生、聚集和排除动力学,普碳钢、冷镦钢、硬线钢、重轨钢、弹簧钢、轴承钢、不锈钢等典型钢种夹杂物控制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氧化物冶金技术的发展前景。
《遥感模型弱敏感参数反演方法》系统介绍了遥感模型弱敏感参数反演方法及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遥感模型与参数反演基础理论与方法;植被冠层反射率模型弱敏感参数反演及应用,基于贝叶斯网络算法缓解病态反演问题的方法,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草地AGB反演方法,基于区间估计LAI的草地冠层FMC反演方法,基于双层冠层反射率模型的森林冠层FMC反演, 植被冠层FMC产品化及其应用;植被覆盖条件下的草地土壤水分反演,基于AIEM模型和比值方法的土壤水分反演,基于Dubois模型和半经验植被散射模型的土壤水分反演,基于有效粗糙度参数的土壤水分反演和基于极化特征参数的土壤水分反演可行性分析。
《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评价方法》介绍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技术在胜利油田的研究、推广及应用情况,并重点阐述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发展现状。结合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技术在胜利油区的应用现状,《二氧化碳驱油地震监测评价方法》从基础理论、岩石物理参数实验室测试方法、二氧化碳驱油地震响应特征、地震资料一致性处理方法、二氧化碳驱油波及范围地震描述的二氧化碳气窜、逸散性地震预测的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细致的阐述。
本专著围绕激光跟踪仪测量原理及其应用,结合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理论和工程项目研究,从激光跟踪仪的发展历程、测量和控制原理、误差分析和校准检定、多测站联合平差、动态测量及数据处理、联机控制及二次开发等方面,系统的论述了激光跟踪仪的测量原理及其典型应用,将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的经典数据平差模型用于激光跟踪仪的工业测量数据处理,提出了广义USMN平差模型、任意状态下的空间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模型等理论,成功解决解决了激光跟踪仪多站测量、多类型仪器联合测量、动态测量等问题。
本专著围绕激光跟踪仪测量原理及其应用,结合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理论和工程项目研究,从激光跟踪仪的发展历程、测量和控制原理、误差分析和校准检定、多测站联合平差、动态测量及数据处理、联机控制及二次开发等方面,系统的论述了激光跟踪仪的测量原理及其典型应用,将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的经典数据平差模型用于激光跟踪仪的工业测量数据处理,提出了广义USMN平差模型、任意状态下的空间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模型等理论,成功解决解决了激光跟踪仪多站测量、多类型仪器联合测量、动态测量等问题。
《卫星导航系统建模与仿真》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三院天衡导航团队科研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从卫星导航理论、建模与仿真技术、软件开发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运行机理、建模思想以及仿真技术。全书共14章,主要内容包括卫星导航系统建模与仿真基础,卫星导航系统时空基础,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和环境段的建模方法,模型的有效性验证方法,面向对象建模规范与仿真软件开发技术,仿真软件的应用以及外部数据在卫星导航仿真中的应用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复杂大系统,也是复杂的航天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建模与仿真》从系统层、应用层、仿真层等多个维度对整个系统进行阐述,对其他航天系统,如卫星通信系统、遥感系统等具有借鉴意义。
《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建立的国家大地坐标系和坐标框架,重点介绍我国地心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建立与框架实现,包括200O国家GPS大地控制网平差方法、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纳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方法等。同时针对大地测量框架实现的多源技术手段,介绍了国际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和实现方法、国际ITRF综合处理及实现方法。结合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参考框架动态维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实现,包括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点稳定性分析方法、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的线性动态维持和非线性动态维持方法。 为便于读者理解,《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践》引用了大量的天文大地网及GNSS大地测量数据计算、分析及方法比较实例,可作为测绘专业学生、
本书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GNSS高精度定位的基本概况和基本原理。作为一种尝试,本书略写同类型书籍中常见的空间大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观测方程内容,避免与现有的教科书雷同。同时,本书从物理、通讯和地球物理的角度,以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为起点,推导并介绍GNSS电磁波信号的基本特征和传播介质的影响,阐述GNSS信号及系统误差的物理机制。同时介绍接收机内部捕获、跟踪和提取GNSS信号的系统设计,输出数据的压缩原理和数据传输方式,阐述GNSS高精度定位和定向测姿原理,以及数据分析中比较前沿的算法。
本专著围绕激光跟踪仪测量原理及其应用,结合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理论和工程项目研究,从激光跟踪仪的发展历程、测量和控制原理、误差分析和校准检定、多测站联合平差、动态测量及数据处理、联机控制及二次开发等方面,系统的论述了激光跟踪仪的测量原理及其典型应用,将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的经典数据平差模型用于激光跟踪仪的工业测量数据处理,提出了广义USMN平差模型、任意状态下的空间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模型等理论,成功解决解决了激光跟踪仪多站测量、多类型仪器联合测量、动态测量等问题。
《InSAR原理与应用》系统阐述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SAR)理论、技术方法与应用,汇集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InSAR原理与应用》采用理论验证、实验分析与案例展示相结合的手段,系统阐述SAR成像基本原理、SAR参考框架与投影转换方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原理、SAR影像配准方法、参考椭球面相位计算方法、干涉相位滤波算法与质量评价、相位解缠原理与方法、ISAR地形三维重建方法和ISAR形变探测方法,最后,综合介绍ISAR前沿技术及其应用情况。《InSAR原理与应用》所陈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和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监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深空探测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寻找地外生命、探索宇宙奥秘的必然途径,也是体现一个国家航天科技能力和空间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50多年的探索,人类开展的深空探测活动已基本覆盖了月球、太阳、七大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太阳系各类天体。我国已成为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且已将火星探测和小行星探测列入未来的深空探测计划之中。形貌测绘是人类各种探测活动的先行者,也是各项深空探测活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本书在国家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对深空行星形貌测绘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阐述了深空测绘的概念、理论、系统、技术方法等,重点解决了深空环境下,在无控制、弱轨道约束、大倾角、小基高比等复杂摄影成像以及行星表面影像信息贫乏等困难条件下,较高精度和高
遥感技术以其大面积、快速、动态的优势可在不破坏植物物理结构的同时获得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植被信息,在识别植物种类、估算植被参数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监测及分析植被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多层次遥感农田信息获取技术体系》概述多层次遥感农田信息获取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实例。章以我国华中及美国地区的典型农作物类型为研究对象,讨论利用遥感光谱数据反演关键植被参数的方法;第2章以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遥感数据同时提取植被的几何和光谱信息以反演作物典型参数;第3章针对不同光学遥感数据在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的差异问题研究多层次遥感信息辐射校正技术;第4章以油菜作为实验对象,结合冠层光谱反射率、光谱指数、光谱特征参数、无人机纹理特征参数等遥感数据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