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挑选出了约300种世界各地的果实进行介绍,让读者了解到这些果实美丽、有趣的一面。在第1章“分类”中,按植物分类学上的科属对植物的果实进行了分组介绍。在第2章“传播”中,则是从植物为实现繁殖而采取的传播手段出发,根据果实移动方式的不同将果实进行了分组介绍。在第3章“形态”中,则着眼于果实的尖刺或凹凸不平和纹理等,或是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着重介绍果实们富有个性的形态。
本书选取了东北常见的植物种类近400种(及种下单位),门、科排列以《东北植物检索表》和《辽宁植物志》的体系为参考,分别介绍了科、种的关键特征,编写了所涉及植物的属、种检索表,方便使用者查询和使用。书中对每种植物附有野外拍摄的原色图片和实验室内解剖镜下拍摄的显微图片,目的是尽可能全方位展示植物从宏观到微观的分类学特征,方便使用者对植物进行详细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进行鉴定,实用性非常强。 本书可作为实习教材,供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参考,亦可供热爱大自然、有兴趣探究植物奥秘的相关人士参考使用。
《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清代吴其浚著,共收植物1714种,分为12类。对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产地、繁殖方式等,叙述颇详,尤其着重植物的药用价值,以及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考订。每种植物都配以图版,刻绘均极精审。本书是我国19世纪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植物学专书。 孔子云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草木虫鱼,诗家自为一学,本书历来为博物多识之士所推重,对研究文史、阅读古书助益甚大。 本书是全式标点的深度整理本,书后附有植物名称、人名、地名、引书四个主题索引,极便研究参考检索。
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问,体现了人与自然互动中多方面的智慧。本书基于新的知识观、历史观和生态观,依据博物学、科学史、文化史、环境史、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大量文献,较系统地探讨了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了塞奥弗拉斯特、约翰 雷、林奈、布丰、格雷、班克斯、伍德、埃莉斯、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卡森、谭卫道等十多位有典型意义的西方博物学家及相关的博物学文化,首次勾勒出西方博物学文化的概貌,也涉及环境史、环境伦理、科技史、认知与性别、生态文明等问题。本书包含相当丰富的信息量,可供哲学、自然教育、环境保护、科学文化研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学者参考。 本书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理念:博物学始终平行于自然科学存在和演化,博物学与自然科学有交集但并非其真子集。在
本书是编著者在云南大学从事“植物分类学”教学的资料总结。使用了1238张彩色照片,直观介绍种子植物163科669属1100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等)。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植物的多样性与分类学的必要性、植物分类学简史和植物分类学的方法等内容;第二章《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简介,介绍《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简史、《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原则、规则和辅则等内容;第三章植物学拉丁文基础,介绍拉丁文字母和发音、植物学拉丁文语法和植物学拉丁文句法等内容;第四章裸子植物分类,介绍裸子植物11个科的常见种类或代表种类;第五章被子植物分类,介绍被子植物152个科的常见种类或代表种类。书后附有拉丁名索引。
本书主要内容为:将深圳市的主要公园按六大区域进行梳理和介绍。其中每个区域的重点公园都分几个模块做了详细介绍。这些模块包括:手绘导览图页、公园介绍(中英文对照)、重要景点和设施、游玩攻略、自然环境、周边配套。每个区域的*后还有该区域内其他公园的名片集,并对这些公园做了简单介绍。全书*后还附有索引,罗列了近前座深圳市大小公园的名称和地址,便于读者查找。这本书将拉近公园与市民的距离,提升公园的教育功能,让市民更了解身边的公园,让公园更好地服务市民、美化生活,更是对深圳成为 千园之城 的一大美好纪念。
一年生野生大豆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野生植物。我国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海南省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近20年来,由于道路修筑、矿山开采、荒地开垦等,野生大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分布区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重新确定我国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围绕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与优异基因的发掘利用,2006年以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国家农业部、科技部的资助下,对北至漠河的黑龙江边、东北至黑龙江省的黑瞎子岛、西北至甘肃省的景泰县、西南至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象州县、东南至浙江省的舟山群岛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了野生大豆考察与搜集,跋山涉水,历时13年,明确了中国野生大豆的分布界限和野生大豆分布状况。首次在海拔-3.4米和2743米的地方发现了野生大豆群
本书收录了我国南北方园林植物600种,彩色图片1600余幅。书中包括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灌木、乔木四个部分,并以科的形式进行编排。每种植物分别介绍了它的别名、学名、识别特征、产地分布及应用与养护。本书文字简练、图片清晰、实用性强,适合园林专业师生、园林工作者和广大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草木深圳》是一部大众普及的植物科普读物,分为郊野篇和都市篇两本。《草木深圳·都市篇》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精选了深圳常见的160种园林植物,每种植物包含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科属、类型、生态环境及分布、生境、花期、果期等基本档案,多角度、多状态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描述,力求将很准确、完整的植物信息传达给读者。附录中的科属花期索引表则以花期和科属为线索,让读者了解当月都有哪些植物会开花。书后还附有可撕下的折页,包含全书出现的所有植物小图和名称,方便读者出门随身携带。
本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植物药材品种为主要参考,结合的赣南植物资源调查成果,共收录赣南林源药用植物131科304属362种。为了体现植物分类学的成果,本书主要采用近年来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而形成的新的分类系统,其中石松和蕨类植物采用PPGI系统,裸子植物采用郑万均系统,被子植物采用APG IV系统。本书对每种药用植物的中文名、学名、别名、形态特征、生境、中药名、人药部位、采收加工、功能主治、性味归经等都做了描述,其中形态特征主要以《中国植物志》为参考,并结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江西省森林药材种植重点发展品种》等对部分种类增加了植物保护等级和人工栽培技术内容。配图全部为实拍照片,突出生境、识别特征和人药部位等特点。 为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本书在排版中将采收时间和药用部位两类重要
本书作为系列图鉴的第Ⅰ卷,共收录了野生种子植物103科324属450种,基本涵盖了*为常见的物种,其中蓼属、忍冬属、鼠尾草属、野豌豆属、杜鹃花属基本包含了分布于此的全部种类,同时也包含了北美独行菜、月见草、豚草、野茼蒿、牛膝菊、小蓬草等常见入侵归化植物。本书中科按照恩格勒系统排列,科内物种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每个物种给出了主要鉴别特征和目前调查到的分布点,文字描述尽量精简。 本书是认识大别山植物的入门手册,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大别山植物实习的参考书,或者协助林业系统和保护区管理局人员加强植物识别和植被监测。
鸢尾科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植物园在鸢尾科的引种驯化、迁地保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原始资料,在鸢尾科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发掘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鸢尾科)》收录了我国主要植物园迁地栽培的鸢尾科植物11属65种6变种2变型。物种拉丁名主要依据《中国植物志》、The Iris Family:Natural History and Classification、Flora of China和AGuide to Species Irises:Their Identication and Cultivation;属名按拉丁名字母排序,种名按分类学与拉丁名字母结合的方式排序。首次使用的中文名后面加注 新拟 二字。每种植物介绍包括中文名、中文别名、拉丁名和异名等分类学信息和自然分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引种信息、物候信息、栽培要点及主要用途,并附彩色照片显示物种生境和形态学特征。其中,引种信息和物候
植物学》是师范院校生物学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生物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按两界说的范畴介绍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各部位的功能,从进化的角度介绍植物界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代表植物及其分类。本书将简明扼要的介绍植物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注意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研究进展。本书第二版编写组由国内十几所院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编写,他们有丰富的《植物学》教学经验,结合现行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植物学教改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方向,为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提供重要的教学材料。
本书从远古时代到大航海时期,直至 的现代引种狂潮,详细介绍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前世今生和蔓延轨迹,以及与人类文明交织的故事。所选物种,或影响深远,或家喻户晓,或长期被误解,或背后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不仅详述了这些植物的传播与进化历程, 深刻揭示了人类对植物认知的演变,探讨了“入侵”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生态变迁。作者深入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 我们重新审视生态秩序,理性对待入侵植物,守护生物多样性。 本书适合对自然博物、生态学及人与自然关系充满好奇的大众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