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当第一个远古人类惊异于花的美丽,将它的线条划刻在石头器物上时,人们便建立起与这种自然造物之间的羁绊。 回顾人类文明史,花的身影从未缺席。花的用途极为广泛,它不仅是带有宗教和社会象征意义的符号,也是诸多建筑、纺织品、绘画和诗歌中的永恒主题,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和情感载体。 著名人类学家杰克 古迪在这本书中着意解读花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古迪以鲜花为棱镜,探讨花和花卉在数千年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符号象征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了他在跨文化比较时所展现的历史意识和闲情逸致。
本书根据藻类显微结构、光合色素组成和超微结构特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新成果、新观点,论述了藻类演化系统,并按13门分类系统,收录了我国已发表的绝大多数科、属及淡水习见的1572种(变种、变型)每一分类单元均有形态特征描述并附有检索表,每个物种附1幅至几幅图和分布的生态环境。本书还简要地论述了浮游藻类生态及水质监测问题。
《草木深圳》是一部大众普及的植物科普读物,分为郊野篇和都市篇两本。《草木深圳 都市篇》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精选了深圳常见的 160 种园林植物,每种植物包含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科属、类型、生态环境及分布、生境、花期、果期等基本档案,多角度、多状态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描述,力求将*准确、完整的植物信息传达给读者。附录中的科属花期索引表则以花期和科属为线索,让读者了解当月都有哪些植物会开花。书后还附有可撕下的折页,包含全书出现的所有植物小图和名称,方便读者出门随身携带
本书由欧洲著名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所John Innes Center的七位杰出植物生物学家合作撰写。全书共分九章,首先介绍现代植物起源研究,并简述植物基因组和遗传学的特征,随后阐述植物细胞、代谢和发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以及植物对环境信号的接受和应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策略,最后讨论植物学研究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权威,反映了当前人们对植物学在分子层面上的最新、最前沿的理解。全书结构简沽,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编排有序,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一部全新的重要著作。
202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以下简称为《名录》),455种和40类野生植物被列入其中。《名录》的出台,为依法强化保护野生植物、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保护生物学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过协调,由全国各个类群的专家约30位,在开展广泛的野外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联合编写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三卷)。本书涵盖了《名录》所列物种、亚种和变种,共计1069种,并标注了各物种的国家保护级别、CITES附录和IUCN红色名录等级。内容涉及每个物种(或变种)的形态鉴别特征、地理分布信息、花果期、生境、濒危状况及其受危原因。为了确保其科学性、准确性和
本书共收集长江下游地区常见浮游植物(除硅藻)7门103属39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蓝藻门14属40种1变种,金藻门5属12种,黄藻门4属4种1变种,隐藻门2属4种,甲藻门5属8种,裸藻门6属62种19变种,绿藻门67属201种43变种2变型。书中记录了每个种的中文名、拉丁名、引证文献、形态特征、生境等信息,并附有展示其鉴别特征的彩色光镜照片。
《中国苔藓图鉴》是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苔藓植物学家吴鹏程为首的专家团队撰写的一部精美苔藓植物分类图典。全书以苔藓分类学为基础,介绍了107科410属1018种苔藓植物,涵盖了中国苔藓植物大部分科、属和东亚特有属(包括中国特有属),展示了苔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化学内含物。植物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是现代苔藓植物分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苔藓图鉴》中近千幅苔藓植物形态解剖特征和生境写实素描图是作者费时三年在台式放大镜下精心绘制而成,凝聚了作者数十年来的研究心血,不仅突显了表基相结合的核心价值,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创新典范。书后附有近百幅苔藓彩色图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中国苔藓图鉴》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环境保护、医药、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及园
本书是在刘穆著《种子植物形态解剖学导论》各版本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而成的一部基础科学理论著作。本书仍保持着以前各版书的特点??科学性较强,内容较新,附图质量高,可读性强等,并在本版书中加强了这些特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南部,横跨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既临海又沿边,是我国植物资源大省(区),植物多样性仅次于云南和四川,位列第三。为建好广西的植物 户口簿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广西植物研究所通力合作,36年磨一剑,完成了《广西植物志》系列六卷的编纂出版。 《广西植物志(第四卷 种子植物)》按照哈钦松系统(1926 年)编排,记载广西茜草科至唇形科种子植物 33 科 454 属 1612种24亚种141变种5变型及1杂交种,并有植物形态比较图或全貌图精绘图版 269 幅(含646种10亚种17变种),内容包括了各科的分属和分种检索表,科、属的简要描述,每个种的科学名称、中文名称、文献引证、识别要点、与近缘种的关系、产地、生长环境、已知经济用途与开发前景等。
本书介绍了植物功能性状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历史,梳理了植物功能性状的指标体系及其主要分类、制定了适用于植物功能性状的野外调查样地设置规范,以及植物不同器官的样品采集和测量技术规范。同时,本书原创性提出概念体系,如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生态系统功能性状、植物功能性状网络、基于功能性状的生产力预测框架等,实现了植物功能性状在复杂生态系统中的多维度拓展(单性状?多性状、单器官?多器官、单物种?多物种),形成了通过植物功能性状探究群落维持机制和生态系统功能优化机制的新思路,构建了以功能性状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和整合生态学研究的新理论框架。
本书介绍了代谢组学的技术及应用概况、代谢组学的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核磁共振技术、代谢组学数据预处理方法、基于代谢组学数据的多变量分析、基于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物定性,并介绍了植物脂质组、植物代谢网络分析,还讲解了这些技术的具体应用案例,比如 LC-MS 在植物代谢组学中的应用、NMR 在植物发育和其应答生物/ 非生物胁迫中的应用、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本书后介绍了代谢组学领域的研究趋势,比如代谢组数据的深度挖掘及应用,并将 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注释、定量和报告实践指南 作为附录介绍给大家,参考性非常强。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生物、化学、医药、农业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科研工作者及专业技术人员参考学习。
寄生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占被子植物总数的1%以上,具有*特的生理生态特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寄生植物种类丰富,其中不乏重要的资源植物,也有对农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或具有潜在危害风险的恶性杂草。然而,由于对寄生植物缺乏了解,这严重限制了寄生性资源植物的科学利用和寄生性杂草的有效防控。为普及寄生植物的相关知识,增强公众对寄生植物的关注、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寄生植物》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了寄生植物与其他易混淆植物类群的关系,简要介绍了寄生植物的生态影响,并*次从寄生特性的角度全面介绍了我国的寄生植物;在总结我国主要寄生植物类群的总体特征、寄生特点和生活史的基础上,对常见寄生植物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常见寄主、民间用途、栽培状况、危害等做了梳理和
《植物科属大辞典》(简明版)共收录25817个植物拉丁学名。辞条中有1109个为科名,其中1045个为可接受科名,8个为异型拼写科名,其他为包含在可接受科名里的狭义科名。辞条中有24708个为属名,其中19043个为可接受属名,5665个为异名。词条中的苔藓植物接受科属为212科/2099属,蕨类植物为67科/610属,裸子植物为18科/94属,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为594科/12725属,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为154科/3515属。本辞典收录中国产高等植物527科,5734属,涵盖51935种,进一步确认中国高等植物种数为世界第一。中国产苔藓植物141科/721属/5598种,蕨类植物35科/162属/2693种, 裸子植物13科/59属/398种,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268科/3745属/32233种,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70科/1047属/11013种。
本书收录了我国主要植物园迁地栽培的仙人掌科植物57属186种(含种下分类单位)。种(含种下分类单位)的拉丁名主要依据The Cactus Family和The New Cactus Lexicon;属和种(亚种)均按照拉丁名字母顺序排列。各种的介绍包括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等分类学信息和自然分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引种信息、物候信息、迁地栽培要点及主要用途,并附彩色照片展示其形态学特征。为了便于查阅,书后附有主要植物园仙人掌科植物名录、仙人掌科植物术语解释、各植物园的地理环境以及中文名和拉丁名索引。 本书可供植物学、农林业、园林园艺、环境保护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使用。
本志收录了我国主要植物园迁地栽培的夹竹桃科萝藦亚科球兰属植物163种7亚种,其中中国原生植物38种1亚种,原产于热带亚洲等境外分布植物125种6亚种,结合国际**分类学研究,及干标本和文献查阅,纠正了植物园鉴定错误的物种名称,修订了《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基于干标本观察的部分物种的分类学信息。科拉丁名采纳Endress et al.(2014)的分类系统,种拉丁名主要参考Tropicos,及IPNI,并按拉丁名字母顺序排列。每种植物介绍包括中文名、拉丁名、异名等分类学信息和自然分布、鉴别特征、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受威胁状况评价、引种信息、物候信息、迁地栽培要点及植物应用评价等,并附精美彩色图片展示物种形态学特征。为了便于查询,书后附有中文名和拉丁名索引。 本志可供植物学、林学、农学、园林园艺、环境保护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及植物爱
室内植物有改变室内环境的神奇力量。它们枝繁叶茂,造型优美,有助于营造建筑坚硬混凝体内部如同绿洲一般的柔软氛围,给我们忙碌的生活带来静谧和安宁的感觉。通过与绿植的接触和互动,加强了我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培养与植物的联系,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很多积极的影响。本书含130多个植物的概况介绍,包括观叶植物,多肉植物和仙人掌,特别是植物世界的稀有品种,还介绍了详细的养护知识,包括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技巧,确保植物的健康茁壮成长。适合所有级别的室内种植爱好者,从新手、有经验者到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本书为介绍室内植物的基本情况、养护知识的 指南。截至2024年11月,在美国 书店家庭园艺类榜 名,园艺与园艺学参考类 名,园艺百科全书第2名。
《中国北方植物种子图鉴》共四卷,介绍了中国北方草原带、森林带、荒漠、草甸等群落中的主要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的种子,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和其他具有生态、经济价值的植物种子,以及青藏高原高寒草原部分植物的种子。《中国北方植物种子图鉴(**卷)》为**卷,共收录了37科333种(包括变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9属19种,被子植物32科145属314种(包括变种);通过种子实体全景深堆叠显微原色照片,对每一种植物的果实(种子)及胚的形态进行了展示说明,并对果实与种子形态特征做了详细的描述,还对植物地理分布与生态生物学特性、主要应用价值方面做了简要介绍。
无
本书收录华东六省一市分布的珍稀濒危植物260种左右,每种有简要形态识别特征、地理分布、生境及濒危等级等信息介绍,并附有相应的彩色照片。本书集专业、科普和鉴赏为一体,可为植物保育研究人员、自然保护区等国家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广大植物爱好者,以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等提供参考。
东南亚海草床是世界海草床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海域有海草21种,占全球海草物种数的29%。本书是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南中国海进行多年调查的成果之一,既包括我国南部沿海近岸的海草床,也包括西沙的海草床,还包括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海草床。该书的研究内容包括南中国海海床的研究现状、海草床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海草床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连通性、海草床的潜在适生区预测等,并采用国际通用的水下视觉普查法,潜水调查海草床鱼类123余种、海草14余种、底栖无脊椎生物99种,进行了生态图谱的编撰,并列出了每个种类的分类信息、俗名、栖息环境、长度、形态和色彩、生物学信息、IUCN濒危等级、人类利用情况等若干信息,以给读者提供全面详实的信息,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提供海草床生物高清生态图谱的专著。
本书收录了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常见硅藻植物 2纲 11目 28科 115属 712种(含变种及变型)。书中记录了每个物种的中文名、拉丁名、引证文献、形态特征、生境等信息,所有种类均附有光镜或电镜照片,共计 242个图版。
《中国秦岭珍稀濒危植物图鉴》共收录中国秦岭珍稀濒危植物176种(含种下等级),隶属66个科,138个属,以最新的被子植物APGIV分类系统顺序进行编排,同科的珍稀濒危植物连续排列。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0种,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0余种。每种珍稀濒危植物均配有高清彩色图片,文字部分包括学名、中文名、别名、所属科属、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中国及秦岭分布)、生境、保护价值、保护措施等信息,并配有800余幅能反映珍稀濒危植物生境和形态特征的彩色图版,便于读者图文对照查阅使用。
牡丹和芍药是芍药属中的一对“亲兄弟”,是著名的园林和药用植物。本书阐述了基于野外综合考察、大量标本观察分析、多学科研究和谱系基因组分析产生的5项研究结果。①对世界牡丹和芍药进行全面分类修订,确认芍药属有34种,其中野生牡丹9种,全为中国特有,为世界牡丹和芍药提供了精准的物种数据;②揭示了芍药属的谱系发生关系,建立了芍药属全新的分类系统;③推论芍药属植物起源于泛喜马拉雅地区,并由此向北温带地区扩散,形成芍药属现代的地理分布格局;④揭示中原地区5种野生牡丹在庭院中相遇,发生杂交,经人工选育,产生“花王牡丹”;⑤提出一个新的物种概念:遗传-形态物种概念,这一概念既有科学基础,又有实用价值,并解答了生物学中“什么是物种”这一问题。世界牡丹和芍药研究与分类学基本原理贯穿全书,互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