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鱼体色彩鲜艳、花纹美丽、体型或鳍形独特、具有特殊水族功能、有趣生物学习性等作为选择原生观赏鱼的标准,从14个科中选择观赏价值明显、中国原生、较为常见和具有代表性的原生观赏鱼编写成书。对每一种原生观赏鱼主要介绍中文名、别名、拉丁学名、分类地位、分布水域、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观赏价值、利用概况等内容,并配置1-4张彩色图片。中国原生观赏鱼物种资源丰富,分布区域广泛,本书选择140种中国原生观赏鱼,以图片配合文字说明,既提供鉴定物种的要领,也为中国原生观赏鱼的学术研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鸟类分类系统以及种和种下分类与分布的专著,在编写中参考了鸟类分类学研究的昀新进展。全书共收录中国鸟类1507种(2571种及亚种),隶属于26目115科506属。书中给出了每个种的中文名和英文名,以及种和亚种的拉丁名、分布区(包括动物地理亚区和省级行政区)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级别。为便于国际交流,书中列出分布区的英文名。本书还对中国鸟类特有种名录进行了核定,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鸟类。书末附有参考文献以及拉丁名、英文名和中文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
《世界猫科动物》一书的内容涵盖当今世界所有猫科动物物种,是一本全面、权威的猫科动物生态学综述和大百科。作者以毕生心血收集有关猫科动物的各类资料,从古罗马时代的自然史书籍,到现代猫科动物生态学研究,累计引用各类文献近2800篇次,涵盖了几乎所有猫科动物研究专家学者的重要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把庞杂的内容按照地理分布、生态行为、野外生存状况和人工饲养状况进行分类,把科学殿堂中复杂的专业术语、概念用平实的语言加以解释,使普通爱好者到专业人士都可以毫无障碍地领略在过去2000年间人类对猫科动物不断深入的研究,揭示它们那让人着迷的隐秘生活。
为全面评估中国鸟类受威胁状况,我们利用IUCN红色名录划分标准,对《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中收录的1,445种鸟类进行了评估,其中3种鸟类被列为区域灭绝(RE),还有极危(CR)18种、濒危(EN)48种、易危(VU)78种、近危(NT)223种、无危(LC)969种,数据缺乏(DD)105种,1种为无效种。本书还给出了受威胁物种或野外灭绝物种的分类地位、评估信息、地理分布、种群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栖息地、威胁因子、保护行动等内容。
本书共记录珊瑚礁鱼类30科250多种,从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态分布等方面进行了专业的描述。珊瑚礁鱼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南沙群岛毗邻世界珊瑚礁核心区域,鱼类资源极为丰富。本书首次全面收集了南沙群岛珊瑚礁鱼类种类图谱,为我国珊瑚礁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和珊瑚礁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
本书的编写基于作者长期在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实践以及多年来在GLP安评病理诊断中积累的经验。本书共分10章,对常用实验动物各脏器组织学结构和相应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并进行了比较组织学分析。本书配备组织学彩色照片700余张,组织切片采用了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电镜等技术进行辅助诊断,所用动物涉及常用的小鼠、大鼠、大耳白兔和豚鼠。
动物多肽毒素是动物界亿万年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高活性、高专一性的肽类分子,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本书介绍了我国主要的有毒动物资源,以及我国动物多肽毒素领域研究人员近年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我国的蛇、蜘蛛、两栖类、蝎、昆虫、蜈蚣、芋螺等资源有毒动物多肽毒素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这些动物毒素分子多样性的规模与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活性的动物多肽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相关多肽毒素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以及具有药用前景的多肽毒素的药理药效学等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本书内容也对诠释我国传统中医药利用动物毒治疗疾病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机制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书为相关动物分类学家历经8年,在编写《中华大典 生物典 动物分典》中,收集古代文献的动物名称,并一一进行考证,落实其分类地位,随后集体汇编的一部动物分类学古名称、古文献的典籍。从数万篇古代文献中收集到了11000多个动物名称,经查考,这些动物的古名称内含动物界16个门50纲206目622科1500多属和种.这些名词渗透着我国古人对于动物的认识,且在不同时期所给予的科学名称,反映了我国古代动物分类学发展的趋势、成就和奉献。
《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第六十二卷,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论述了中国沿海分布的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动物共235种,隶属于9亚科54属。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在总论中综述了骨螺科的研究简史与分类系统、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与区系分析、生物学和经济意义等;在各论中对科、亚科、属、亚属和每一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及经济意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近似种和有争议的种进行了分类学讨论。列有异名录和各级分类阶元的检索表。《中国动物志.无脊椎动物.第六十二卷,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附有插图共计250幅,其中彩色241幅,黑白9幅。
跳蛛科是蜘蛛目中种类*多的科之一,全世界已有记录的跳蛛多达500余属4400余种。该科蜘蛛体形小,形态多姿,体色多彩,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善跳跃,活动能力强,不结网,游猎生活,性情凶猛,专捕活虫为食或杀而弃之,食量大,耐干旱与饥饿,在非饥饿状况下仍具有捕杀害虫的习性,是农林等多类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在控制农作物、森林、草原害虫及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动物志 无脊椎动物 蛛形纲 蜘蛛目 跳蛛科》共记述了中国跳蛛85属386种。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扼要综述了跳蛛科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经济意义和材料与方法。各论中详细记述了科、属、种的形态特征、文献引证、观察标本、地理分布,并绘制了详细的形态及雌雄外生殖器结构特征图,编制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为原书第4版,采用彩色印刷,内容上进行了整体更新,包括增加了每种实验动物的正常解剖学特征和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了有关兔的疾病介绍。本书涵盖的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病、营养性和代谢性疾病、行为异常、年龄相关疾病、环境相关疾病和肿瘤等。 主要特点 介绍了小鼠、大鼠、仓鼠、沙鼠、豚鼠和兔的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主要诊断特征 增加了实验动物正常解剖学特征和生物学及兔的疾病的相关内容 提供了近500张显示大体和显微病理的彩色图片
盲蝽科在自然界常见,并且种类丰富。《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七十三卷,半翅目. 盲蝽科. 三. 单室盲蝽亚科、细爪盲蝽亚科、齿爪盲蝽亚科、树盲蝽亚科、撒盲蝽亚科》是《中国动物志》盲蝽科第三卷,包括单室盲蝽亚科Bryocorinae、细爪盲蝽亚科Cylapinae、齿爪盲蝽亚科Deraeocorinae、树盲蝽亚科Isometopinae和撒盲蝽亚科Psallopinae,其中含有许多农林害虫和一些有益昆虫。《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七十三卷,半翅目. 盲蝽科. 三. 单室盲蝽亚科、细爪盲蝽亚科、齿爪盲蝽亚科、树盲蝽亚科、撒盲蝽亚科》提供了中国单室盲蝽亚科、细爪盲蝽亚科、齿爪盲蝽亚科、树盲蝽亚科和撒盲蝽亚科等5亚科昆虫的区系和分类基础资料。《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七十三卷,半翅目. 盲蝽科. 三. 单室盲蝽亚科、细爪盲蝽亚科、齿爪盲蝽亚科、树盲蝽亚科、撒盲蝽亚科》共分为总论和各论两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穿山甲科学研究和保护实践的综合性书籍。本书共分为4篇39章,全面梳理了全球穿山甲的进化与分类、自然历史文化、受胁状况以及保护措施,涵盖了保护科学、政策法规、兽医卫生和资金筹措创新等领域,凝聚了全球该领域科学家的集体智慧,旨在带领读者认识并深入了解穿山甲这一神秘且极具魅力的物种,本书的问世将对全球8种穿山甲的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寄居蟹是重要的海洋底栖动物。寄居蟹总科共包括6个科,其中《中国海活额寄居蟹科分类学研究》已于2015年出版,螯盖寄居蟹科的种类我国没有分布,《中国海寄居蟹总科分类学研究》首次系统地报告了其余4科:陆寄居蟹科、寄居蟹科、拟寄居蟹科和门螯寄居蟹科等的形态分类学研究成果,是目前对中国海寄居蟹多样性系统而完整的总结。 《中国海寄居蟹总科分类学研究》包括总论、各论和地理分布特点三个部分。总论部分综述了寄居蟹的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栖息环境与分布、研究概况等;各论部分记述了中国海寄居蟹4科39属103种,包括每种的学名、异名、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等,并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大部分种的整体彩色照片,以及各级分类单元的检索表;第三部分分析、总结了寄居蟹的地理分布特点。书后附有参考文献、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便于
段文科、张正旺编*的《中国鸟类图志(下卷雀 形目)(精)》以中国鸟类学专家郑作新院士(已故) 和郑光美院士的鸟类学分类(1371种)系统为基准, 参考了国内外鸟类分类学研究的*新进展,共收录中 国鸟类1408种另603亚种,是迄今为止涵盖国内鸟种 *全面的鸟类图书。书中对每种鸟类的科学名称、分 类、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种群和资源状态等进行科 学的描述,以大量珍贵野外生态照片直观地展示鸟类 不同的形态(含雌、雄、成、幼、冬、夏等)。用* 真实的图片区别于过去出版的手绘标本图或合成图片 类的图书。弥补了相关图书物种不全和内容年久未修 订的缺憾。本书将中国有分布的鸟种以图片形式汇于 一体,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并兼具艺术性 ,是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是美丽中国* 直观*生动的展示。 本书为上册之《非雀形目
本册志书是对2015年10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副爬行类(包括波罗蜥类、前棱蜥类、锯齿龙类)、大鼻龙类和龟鳖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书中包括19科69属126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书中附有19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书综述了1993年以来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的**成果。本书涵盖了水产动物营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水产动物的消化生理及能量代谢、各类营养素的需要、鱼粉及鱼油替代技术、饲料加工及投喂技术、幼体营养以及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同时,还包括了水产动物营养研究的**趋势及亟须开展的研究领域等内容。
书中内容共分15章,包含600多张图片,首先展示斑马鱼全鱼横切和纵切的组织学全貌,然后分章节详细解读斑马鱼的口咽、味蕾、咽喉齿、食管、肠道、肝脏、胆管、胰腺、鳃、假鳃、鳔、体肾(中肾)、头肾(前肾)、输尿管、精巢、精子、卵巢、卵子、胸腺、脾脏、脑垂体、甲状腺、后鳃腺、肾上腺、心脏、血管、皮肤、鳞、鳍、脑、脊髓、神经节、眼、耳、嗅囊、侧线、肌肉、脊柱、骨与软骨等组织器官。 本书是当今国内外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斑马鱼组织学和细胞学的学术专著。书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作者团队多年的科研积累,这些原始图片既有光镜结构(显微结构),也有电镜结构(超微结构),还取得了大量(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和特殊染色的切片图像,并结合计算机辅助技术对主要器官进行了3D重构,展示了斑马鱼器官的立体形态。本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