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 17世纪科学革命和牛顿的经典研究,也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领袖人物亚历山大 柯瓦雷生前审订出版的后一部著作。书中的七篇文章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深入剖析了牛顿在建立概念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这位科学巨人复杂性情的方方面面。其中篇文章《牛顿综合的意义》更是科学史领域的不朽名篇。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于2019年出版了《U.S. Chart No. 1:Symbols, Abbreviations and Terms used on Paper and Electronic Navigational Charts》,详细罗列了INT纸质海图、NOAA/NGA纸质海图、ECDIS电子海图等不同规范之间所有符号的对照关系,国内海图图式符号与其略有不同。本书在前述美版标准基础上,对纸质海图和电子海图中存在的各类符号进行了分类、文字描述、图形展示等,增加了我国纸质海图符号对应内容,以中英文列表形式建立了不同规范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本书可供广大从事海洋测绘、海洋开发与管理、航海等人员学习并使用。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通史》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5年立项的重点研究课题,计划撰写10卷:其中第1卷“导论”,对整个研究构思及主要观点和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阐释。第2卷“轴心时代”诸子科学技术思想研究,重点考察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科技思想的特色和历史地位。第3卷“秦汉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重点考察“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以及“官科技”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影响。第4卷“魏晋南北朝科技思想史研究”,重点考察华夏各民族科技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及其对中国传统科技思想继续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第5卷“隋唐五代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重点考察人们如何从理论上把先秦以来的天人关系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第6卷“北宋科学技术思想史研究”,重点考察北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内在动因及
本书以新科技革命为切入点,针对设计产业转型过程中对设计人才的新需求,聚焦于工业设计教育的变革,主要内容涉及: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设计专业教育的影响,设计教育范式的历史演变及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工业设计教育范式转型与重构的机制、逻辑和路径;工业设计教育的知识系统及生成模式;工业设计教育的场景及其组织模式;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的协同耦合机制及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设计教育变革的案例研究。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从工业设计教育变革的角度揭示和建构应对不确定时代的学习动力与策略。
本书是对2016~2017年中国科普创作领域发展状况的研究与分析。涵盖科普创作的政策环境、激励措施、人才队伍、作品创作、作品出版等多个主题,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客观描述中国科普创作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探索相应的对策建议。同时,本书还记录了中国科普创作领域2016~2017年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名著,作者为科学思想史学派的创始人亚历山大 柯瓦雷。本书认为,人类的思想在16、17世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使古代那个秩序井然、有限封闭的世界(cosmos)最终变成了均一无限的宇宙(universe),也使价值世界同事实世界完全分离开来。近代科学和哲学既是这场革命的根源又是它的成果,近代科学史和哲学史必须相互参照来研究。
本辑收录文章17篇,其中专业论文9篇、文献研读会发言1篇、文献整理2篇、综述与书评4篇、国外科学史名著译介1篇。主要涉及数学史、农学史、医学史、工艺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科技文献整理等领域;研究内容主要有《九章算术》版《科学史研究论丛.第8辑》,宋元筹算高潮奠基者贾宪及其数学成就,农书的有效性及界限认识,对农业历史文献整理停滞、弱化的忧虑,辽金香料的来源与使用,18 19世纪英国边缘医生医疗实践的发展与转型,金属货币显微观察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科学技术类遗产统计分析,明朝《马相辑要》《大明永历二十五年岁次辛亥大统历》介绍整理,枕具和竹丝笔制作工艺,古代尤其是辽宋金时期道教石窟造像的时空分布与发展分期等。既有科学史学界前辈倾心倾力之作,也有青年学者精心雕琢之作,多有新见与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