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3卷13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机械加工工艺规范和各类机械加工技术。其中,第1卷 金属切削常用技术标准及应用,共4章,包括常用技术资料,机械制图,机械零件,常用材料及热处理;第2卷 机械加工工艺技术及管理,共3章,包括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工艺装备设计基础、规则及机床夹具设计,工艺管理及工艺纪律;第3卷 切削加工技术及技术测量,共6章,包括切削工具,切削加工技术,磨料磨具,磨削加工及光整加工,钳工加工及装配技术,技术测量及量具。 本手册工程实践案例丰富,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内容翔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简练,技术难度适当,可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机械加工工艺师、工程师、工艺设计员、工艺装备设计员,生产车间工艺施工员、技师,高级技术工人及工科院校
本书全面阐述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现行的有关标准及其应用,综合了零件的标准要素、常用标准件和标准部件的标准数据,以及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主要基础标准,并介绍了ISO和国外几个主要工业国家的机械制图标准,可供读者阅读国外机械图样时参考。 本书内容以机械图为主,除正投影图外,对轴测图和各种简图也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同时对厂房建筑图及有关标准进行了简要叙述。在作图方法上,包括规定画法、通用画法和简化画法,并介绍了有关CAD制图和CAD文件管理方面的内容。 本书是在2012年第5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修订中力求全部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 本书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和标准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工科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手册系统介绍了新时代质量管理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为便于学习,将本书分为质量管理篇和质量工程篇。其中,质量管理篇的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概论、质量管理体系、全过程质量管理、优秀质量模式、质量文化和质量领导力6章。质量工程篇的内容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质量工程技术、质量改进方法、新技术与质量管理4章。读者通过对这10章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可较好地增加读者对质量管理工程的系统性认知,帮助质量工作者在组织内更有效地开展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相关工作,从而助力组织质量管理绩效得到全面提升。 本书可作为广大质量工作者持续学习的指导书,也可作为各类质量培训、质量专业人员能力考评、质量专业继续教育与质量认证等机构培训与考试的辅助教材,还可作为高等院校质量管理工程、工业工程、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相
本版手册是在前5版的基础上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并配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需求撰写而成的。本版手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机电系统控制、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具有体系新颖、内容现代、凸显创新、系统全面、信息量大、实用可靠、简明便查等特点。 本版手册分7卷55篇,内容有:机械设计基础资料、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现代设计与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本版手册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有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机械设计实用手册》从机械设计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和设计顺序入手,阐述机械设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引导设计者了解并掌握整个设计的全过程及各设计阶段的任务。本手册小而全,精简精选设计人员和学校做设计的师生常用的标准、资料,实用、使用便捷。手册提供了实际机械设计所需的详细、充分的设计内容,包括:机械传动、机构、结构的设计步骤、设计参数的选择、设计的计算及数据;液压及气动系统的组成、元器件结构原理、系统设计;现代数字自动化设计中必须采用的变频电动机、伺服电动机、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产品。标准件、工程材料、外购通用零部件产品等,均重点说明了选用方法或选用实例,务求达到选用准确、合理,并加快选用过程。 本手册适合从事机械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师生教学和设计做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旋转机械NVH和TPA分析实践所需的基础知识,内容主要包括旋转机械NVH和TPA分析两大部分,从实际应用出发,侧重于实际工程问题与常用基本操作,即使读者是NVH初学者,也可轻松、准确地掌握旋转机械NVH和TPA分析基本概念与方法,快速提升NVH工程实践能力。本书主要面向旋转机械NVH和TPA分析的初级和中级人员,同时也为NVH高级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书可以作为机械制造、汽车、航天航空、土木工程、石油化工、海洋工程、船舶、家电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工作者NVH工作的参考书。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将空气压缩机及相关设备的知识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内容涵盖基础专业知识、名词和术语,往复式压缩机、回转式压缩机、动力式压缩机、压缩空气后处理设备等产品类别,对当前市场的优势产品如螺杆空气压缩机、喷水单螺杆空气压缩机、涡旋压缩机、空气悬浮和磁悬浮离心鼓风机、节能型干燥机等,从原理到结构着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讲解。并针对压缩空气系统组成,安装调试、压缩空气系统节能技术、压缩空气合同能源管理、空气压缩机相关标准与规范等均有详尽讲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贴近实际是本书的特色,是有志于从事空气压缩机行业人士的入门教材。本书可作为相关企业岗前、岗中培训教材,也可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相关专业学习参考。
机 械 工 业 出 版 社本手册从现代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图表形式,适当辅以简要说明,全面介绍了包括基本资料、紧固件综述在内的螺栓、螺柱、螺钉、螺母、自攻螺钉和自挤螺钉及自钻自攻螺钉、木螺钉、垫圈、挡圈、销、铆钉、组合件和连接副等产品的品种、规格、尺寸、公差、重量以及性能与用途。本手册所涉及的标准均为当前国内现行标准或截至2021年12月底颁布的即将实施的标准。 本手册可供广大从事紧固件设计、生产、采购、经销等人员使用。
齿轮传动装置的振动噪声会严重影响装备的性能、寿命、安全性和舒适性,这类装置的低噪声设计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本书总结作者三十余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激励、响应和传递三方面深入地介绍齿轮传动装置低噪声设计理论和方法。全书共12章,主要介绍齿轮传动装置噪声产生机理、类型和传递方式,动态激励的定义、内涵及主要计算模型和方法,平行轴、行星、功率分流和多输入多输出齿轮传动系统与齿轮箱体结构动力学响应计算模型和方法,低噪声齿面优化修形与齿轮箱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安装在弹性支承结构上的齿轮传动装置振动传递分析模型和方法,齿轮参数与结构参数对齿轮传动装置振动噪声的影响规律,最后总结归纳齿轮传动装置低噪声设计准则和方法。
本书系统全面地提供了关于近20种传感器的理论(物理原理)、设计和实际应用的知识体系。主要涵盖了数据获取、传递函数、传感器特性、感知的物理原理、传感器的光学元件及接口电路等基本原理, 以及人体探测器、位置与位移和水平传感器、速度和加速度传感器、力和力变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声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探测器、电离辐射 探测器、温度传感器、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及传感器材料与技术等领域的技术与应用。结构层次分明, 内容翔实丰富, 希望能为广大读者的学习和研究带来帮助。 本书可供传感器领域的研发设计人员、应用工程师、技术人员, 以及对现代仪器感兴趣的研究人员使用, 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参考。
本书通过农业机械、手工业机械、运输起重机械、战争器械和自动机械五大类中国古代机械复原模型,全面展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盛况。
全书对焊接工程结构中使用的焊条、焊丝、焊带、焊剂、钎料、钎剂、焊接用气体、气焊熔剂、热喷涂与热喷熔材料、堆焊材料、电极、焊柱、焊钉、盘条等分类、型号和牌号的编制、性能特点、选用原则等作了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同时对焊接材料消耗计算、使用保管、合金元素及杂质元素对焊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及焊接质量评定试验做进一步介绍。为读者掌握各种焊接材料的特点、选择、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本书数据选自*国家标准和技术资料,反映当前焊接材料的应用技术现状。本书文字流畅、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作为从事焊接工作的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采购和管理人员案头工具书,亦可供大专院师生、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内容丰富,集合了齿轮几何基础知识、渐开线直齿轮、渐开线内齿轮、非圆齿轮、摆线齿轮、平行轴渐开线斜齿轮、渐开线变位齿轮、交错轴渐开线斜齿轮、新型圆弧斜齿轮、面齿轮、圆柱蜗杆、双包络环面蜗杆、弧齿锥齿轮、准双曲面齿轮、行星轮系等几乎所有类型齿轮传动的几何设计知识,以及螺旋面的加工、飞刀的设计、齿面数控加工、量柱(球)距测量法等加工和测量相关内容,对我国齿轮设计和制造行业有很好的借鉴和补充作用,有利于提高我国的齿轮设计和制造水平。 本书可为齿轮原理研究者、设计工程师和制造商、生产人员提供有益帮助,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光刻机像质检测技术是支撑光刻机整机与分系统满足光刻机分辨率、套刻精度等性能指标要求的关键技术。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光刻机像质检测技术。介绍了国际主流的光刻机像质检测技术,详细介绍了本团队提出的系列新技术,涵盖了光刻胶曝光法、空间像测量法、干涉测量法等检测技术,包括初级像质参数、波像差、偏振像差、动态像差、热像差等像质检测技术。本书介绍了这些技术的理论基础、原理、模型、算法、仿真与实验验证等内容。以光刻机原位与在线像质检测技术为主,也介绍了投影物镜的离线像质检测技术,涵盖了深紫外干式、浸液光刻机以及极紫外光刻机像质检测技术。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金属材料辐照损伤的理论基础、金属材料经辐照后的微观组织与结构特征,以及辐照所产生的宏观性能变化。主要内容包括辐照损伤事件、原子的位移、损伤级联、点缺陷的形成与扩散、辐照增强扩散和缺陷反应速率理论、辐照诱发偏聚、位错的微观结构、辐照诱发的空洞和气泡、辐照下相的稳定性、离子辐照的独特效应、用离子模拟中子辐照效应、辐照硬化和辐照形变、辐照蠕变和长大、断裂与脆化、腐蚀与应力腐蚀开裂基础和辐照对腐蚀和环境促进开裂的作用。本书汇集了国际上金属材料辐照领域的长期研究成果,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的有机结合,对我国核工程领域关于辐照损伤现象的理解和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焊接工程师手册》(第3版)是焊接专业的综合性工具书,基本涵盖了焊接专业的技术内容。本版在保留第2版精华和特色的基础上添加了先进的工艺技术内容。全书共9篇58章。第1篇汇集了焊接工程师*常用而又不易记忆的符号、公式和数据等资料;第2篇阐述了焊接过程中的物理行为和冶金行为,以及与金属焊接性密切相关的焊接裂纹问题;第3、4、5篇介绍工程中的各种焊接方法及设备,包括电弧焊、电阻焊和其他特殊的焊接方法及其设备等;第6篇以焊条、焊丝和焊剂为重点介绍了焊接材料的性能参数及选用方法;第7篇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及其焊接工艺;第8篇为焊接结构,重点介绍焊接应力与变形、结构强度和结构设计等;第9篇除介绍生产中遇到的焊接工艺过程设计、焊接工艺评定和焊接质量检验外,还介绍了与焊接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和柔性化有关
电控系统是汽车自动变速器的三大系统之一,电控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开发技术是实现自动变速器机、电、液精准控制的关键。本书系统介绍了电控系统及其软件正向开发技术和方法,提出了自动变速器换档控制参数和换档规律、佳动力性及佳经济性MAP图生成方法;提出了修正转动惯量的概念,推导出了修正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动力传动系统仿真分析模型的架构和发动机、变速器、离合器、液力变矩器和路面阻力模型的搭建方法;研究了离合器对离合器式换档过程控制方法,提出了换档聚类识别和感知驾驶意图的换档控制基本原理、方法和策略,以及自适应控制理论和自适应学习策略;提出了自动变速器下线测试方法、试验验证和换档品质评价方法。 本书提出的理论与方法,也可应用于混合动力机电耦合系统、多档位自动电驱动总成电控系统及其应用软件开
光刻机像质检测技术是支撑光刻机整机与分系统满足光刻机分辨率、套刻精度等性能指标要求的关键技术。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光刻机像质检测技术。介绍了国际主流的光刻机像质检测技术,详细介绍了本团队提出的系列新技术,涵盖了光刻胶曝光法、空间像测量法、干涉测量法等检测技术,包括初级像质参数、波像差、偏振像差、动态像差、热像差等像质检测技术。本书介绍了这些技术的理论基础、原理、模型、算法、仿真与实验验证等内容。以光刻机原位与在线像质检测技术为主,也介绍了投影物镜的离线像质检测技术,涵盖了深紫外干式、浸液光刻机以及极紫外光刻机像质检测技术。
本书是《实用阀门设计手册》(第3版)的修订版,内容更加充实和实用。 本书共10章。主要介绍了阀门基础知识(如阀门分类、名词术语、型号编制方法、标志和识别涂漆、常用标准代号、流通能力和压力损失,以及主要参数),典型阀门结构、配合精度、表面粗糙度和设计标准,设计计算数据,阀门材料,阀门的设计与计算,阀门结构要素,阀门零部件,阀门驱动装置,设计数据,阀门的检验和试验等。附录包括常用计量单位换算表、与管道连接形式的测量基准、司太立耐热耐磨硬质合金的物理-力学性能、司太立耐热耐磨硬质合金的化学成分和用途、司太立耐热耐磨硬质合金No1和No6的耐蚀性、阀门涂漆工艺规程、热喷涂、抗拉结合强度的测定及阀门型式试验装置等。全书图、表、公式、数据资料翔实,对现行国内外标准规范的解读便于读者实际应用,且查找便利
本书是在总结国内和国际齿轮制造先进技术、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编辑的, 不仅科学性、可靠性、先进性强, 而且实用价值很高。 本书是齿轮工艺水平的综合体现, 内容以数据、公式、图表、简要说明和有实用价值的案例为主要特色。全书共14 章, 内容包括:常用基础知识、齿轮材料和热处理、齿轮的几何尺寸计算, 滚齿加工、插齿加工、飞刀展成加工蜗轮、磨齿机精加工齿轮、内齿轮加工、锥齿轮加工、剃齿与珩齿加工、齿轮刀具的选择、齿轮的检测与量仪、齿轮加工的夹具及简易的工艺路线、新型制造工艺———3D 打印技术。书中数据和内容主要来源于生产线, 参考标准采用国内外现行的标准。书中还采纳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实践经验总结。 本书主要供企业技术人员、设计师、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 以及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使学习自动化装备与生产线设计课程的学生和在企业初步从事这方面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尽快掌握自动化装备与生产线设计理论及应用的基本方法。《BR》全书共分 11章。第 1章为绪论,第 2章为自动化装备与生产线的基本设计方法,第 3章为常用自动化传动机构与选型设计,第 4章为机械制造过程自动化,第 5章为检测过程自动化,第 6章为计算机视觉检测技术,第 7章为装配过程自动化,第 8章为自动化制造系统的物料供给与储运,第 9章为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制造中应用及选型设计,第 10章为自动化制造过程的控制技术,第 11章为自动化装备与生产线的设计范例。
本书由国内阀门制造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力编写,全书共25章,内容涵盖了阀门制造的全过程:既包含了铸造、锻造、热处理、焊接、表面处理及无损检测等特殊过程,也包含了各类阀门零部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成品装配工艺过程,例如阀体类零件的加工、阀盖类零件加工、关闭件加工、阀杆加工以及阀门其他零件加工。另外,对一些常用或特殊的阀门的制造工艺单独进行了详细讲解,例如球阀制造工艺,蝶阀制造工艺,阀门密封面研磨、滚动珩磨及抛光,橡胶衬里阀门制造工艺,氟塑料衬里阀门制造工艺,陶瓷阀门制造工艺等;对阀门的配合精度和表面粗糙度,阀门的无损检测,阀门装配,阀门的试验,阀门的涂漆,阀门的安装、维护及常见故障等其他重要问题也进行了详细介绍。 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可供阀门行业各制造厂(公司)、大
为了积极应对新时期科研范式变革的新挑战,提高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服务科技强国建设,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百余位机械工程领域的资深科学家和一线专家学者,坚持“四个面向”,遵循“源于知识体系逻辑结构、促进知识与应用融通、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基金改革原则,历时两年战略研讨形成了本书。本书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密切结合国际科技前沿发展,立足机械工程学科基本任务,将学科传统内涵与创新发展方向相结合,其内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全书共14章,通过对机械工程学科战略地位和发展态势的分析,确立了未来5~15年的整体发展布局与优先资助领域,系统阐述了其科学内涵、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了研究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及优先发展方向。
本书包括了机械设计较为常用的资料。适用于解决一般机械设计问题参考。本书主要内容有:机械设计常用资料、机械制图、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常用材料、连接件设计、传动件设计、轴系零件设计、润滑、密封、起重机零部件、操作件、弹簧、机架、导轨、管路及附件、常用电动机、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等。在编写过程中,努力精选基本、常用的知识和资料,以及常用的机械设计计算方法和数据,收集了新近的国家标准。编排符合使用者的习惯和学科系统,标题明确,附有必要的例题,便于参考和查阅。本书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大专院校从事机械设计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