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遥感科学与技术”对本科专业的教学需求,较系统地介绍了遥感卫星技术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及其应用。全书分为五部分,共8章。第一部分(第1章)为绪论,介绍遥感卫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第二部分(第2~3章)为遥感卫星技术基础,主要介绍遥感卫星轨道和系统;第三部分(第4~6章)主要介绍三类遥感卫星的特点、种类、性能、发展和应用;第四部分(第7章)主要介绍卫星遥感原理;第五部分(第8章)为遥感卫星应用,主要介绍了七个案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需要掌握的技能,并细致地说明了如何使用视频通信系统、如何选择视频通信系统产品、如何做好视频会议的技术保障工作、如何建设视频会议室以及如何做好制度规范建设等。 本书共分十二章,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理论内容视频通信系统使用的相关基础知识,如视频会议简介、计算机网络、TCP/IP技术介绍,多媒体信息通信、音频系统、视频系统、显示系统、摄像系统、控制系统等技术和工作原理;实践内容包括部分实例和模板、视频会议室设计标准、视频通信系统的保障措施、视频会议室常用相关设备、常见故障处理。
本书以Altera公司的FPGA为开发平台,以MATLAB及Verilog HDL为开发工具,详细阐述数字通信同步技术的FPGA实现原理、结构、方法和仿真测试过程,并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分析FPGA实现过程中的具体技术细节。本书主要内容包括FPGA实现数字信号处理基础、锁相环、载波同步、自动频率控制、位同步、帧同步等。本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分析透彻,在简明阐述设计原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工程实践的指导性,力求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数字通信同步技术的FPGA设计知识和技能。作者精心设计了与本书配套的FPGA开发板,详细介绍了工程实例的实验步骤及方法,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学习过程,可以有效地加深读者对数字通信同步技术的理解。本书的配套资料收录了完整的MATLAB及Verilog HDL代码,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读者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注
本书由IMT-2020(5G)推进组网络技术组组长、华为公司5G网络架构标准研究团队负责人谭仕勇或领衔撰写,所有作者均系华为公司5G网络架构标准研究团队的核心骨干,包括直接主导和参与5G网络架构国际标准制定的各技术领域的资深研究和标准专家。本书基于*的3GPP国际标准,同时又不拘泥于此,而是深入剖析标准背后的商业和技术驱动力,融合作者在3GPP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洞察和思考,使读者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本书对5G网络架构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全书共4章,第1章介绍了无线网络架构的概念、演进路径、部署模式、商业价值和标准协议地图。第2章对5G网络架构设计的驱动力及基本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第3章深入讨论了5G网络架构的整体设计以及主要的技术特性及方案,除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QoS和策略控制、语音及与4G互操
本书详细介绍自适应光学理论及其在无线光通信中对光波畸变的校正技术,讨论波前畸变的自适应控制算法、比例+积分算法与迭代算法、双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以及SPGD算法自适应波前畸变校正、变形镜本征模式法波前畸变校正、涡旋光束无波前探测波前畸变校正、液晶空间光调制器波前校正、不同波长的高斯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的波前差异与校正、带波前倾斜修正的自适应光学波前畸变校正,同时对各种畸变校正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并分析实验结果。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典型系统,全书共7章,首先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和组网技术、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和预测模型、抗衰落技术;其次结合移动通信网的发展,抓住全球移动通信发展的主流技术GSM(GPRS) WCDMA(HSDPA/HSUPA) LTE进行较为详实地介绍,如系统结构、物理层过程、基本流程、新技术等。*后对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当前移动通信研究的一些热点做了介绍。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教材有大量图表和实例,语言深入浅出,每章开头有学习指导,结束有习题和思考题。原理与系统相结合很强,实用内容新,打造一本全面、简洁、实用教材和教学用书。本书力求兼顾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系统, 内容由浅入深,可供不同层次的人员学习的需要。
《多模GNSS融合精密单点定位理论与方法》对多模GNSS融合精密单点定位的理论与实现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详细推导了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的观测模型和随机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解方法;发展并建立了单频GPS/GLONASS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型,提出了一种利用GLONASS观测数据自主识别GLONASS卫星频率信道号的方法;进一步将GPS/GLONASS双系统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拓展到GPS、GLONASS、BDS和Galileo四系统组合,并进行了软件实现与结果分析;后将多系统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应用到对流层水汽三维层析中,验证了多系统组合定位的优势。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卫星地球站的分类、组成、主要性能参数和通用设备,然后重点介绍了通信地球站、测控地球站、广播电视接收站及业务测控与数据接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最后介绍了地球站的入网和工程设计。本书可作为空间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为从事卫星应用相关专业研究的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重点介绍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多信道动态接入技术,从网络架构、多信道的构建、多信道的协商和利用,以及性能评估和优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力求回答如何选择或适应网络架构、如何构建多信道、如何使用多信道、如何优化多信道网络性能等几个问题。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多信道MAC协议和路由协议框架及分类,基于忙音、控制信道和控制窗口的三种典型多信道接入技术,多信道盲汇聚技术,信道带宽自适应技术,多信道质量排序问题,结合认知网络的跨层性能优化问题、端到端通信中的多信道分配问题,以及多信道通信和组网的演示案例等。
无线通信中频谱资源缺乏与频带拥挤的问题日益突出,研究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已经成为现今的趋势和热门。依托人工智能背景,本书主要讲述无监督学习机制盲源分离在无线通信中实现自适应接收处理和干扰消除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结合卫星通信系统和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如扩频和跳频通信系统、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和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其中的智能处理接收技术。
本书在前3版的基础上,以MCS—51单片机为主体,从实际应用入手,结合大量实例循序渐进地讲述51单片机C语言编程方法,以及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功能应用。全书分为基础篇、应用篇和综合提高篇。本书所有实例均采用仿真软件Proteus仿真和实验板实验,使读者真正做到“边理论、边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和开发方法。本书在编写时力求通俗、易懂,硬件原理以“有用、够用”为原则,内容讲解以“紧密结合实践”为特色。本书特别适合单片机零起点的初学者使用,可作为高等院校控制类专业学生、电子爱好者及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及中专院校的单片机课程教学用书。
全书共分为七章,介绍了与毫米波/亚太赫兹超大规模MIMO 传输技术。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毫米波/亚太赫兹超大规模MIMO在6G研究中的现状;第二章介绍了宽带毫米波全维MIMO系统中基于多维阵列信号处理的闭环稀疏信道估计方案;第三章介绍了毫米波全维透镜天线阵列中基于压缩感知的导频设计与信道估计方案;第四章介绍了毫米波大规模 MIMO的混合波束赋形设计;第五章介绍了毫米波XL-MIMO系统中基于压缩感知的联合活跃用户检测与信道估计方案;第六章介绍了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基于太赫兹UM-MIMO的信道估计与数据传输方案;第七章总结全书,并给出未来相关研究方向。 本书适用于学习毫米波/亚太赫兹超大规模MIMO技术的无线通信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也可作为研究生或大学高年级学生用于扩展视野的课外用书。
本书的编著主要建立在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及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长期从事卫星激光通信规划、顶层设计、空间激光通信理论探索、项目研究与研究生教学基础上,对快速发展的激光通信技术和复杂的空间激光通信系统调研、归纳、分析和总结,不仅突出卫星激光通信总体技术,而且全面阐述空间激光通信近期新的发展动态与趋势、激光通信链路特性及载荷特性
本书共12章。第1章概述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框架和功能,第2章开始介绍认知无线电物理层,第3章和第4章论述合作频谱的获取,第5章描述频谱感知测量与设计。从第6章起介绍数据链路层和媒体接入子层,第7章介绍认知无线电网络MAC层的特殊性,第8章研究认知无线电局部控制原理,第9章研究认知无线电Ad Hoc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第10章研究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多跳路由技术,第11章和第12章分别就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进行描述。
本书共8章,详细介绍了红外小目标检测技术概述、红外暗弱小目标探测理论基础、低信杂比环境红外弱小目标检测技术、强反射环境红外暗弱小目标检测技术、强杂波环境红外弱小目标检测技术、复杂背景红外弱小目标智能检测技术、弱小目标红外双波段图像融合检测技术、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弱小目标检测技术等内容。全书力求内容覆盖全面,融入了红外弱小目标检测方面的 成果,以使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机载、舰载、弹载和车载等红外成像搜索与跟踪系统远距复杂背景目标截获中的关键难点、核心技术和设计方法等。 本书可供从事机载、舰载、弹载和车载等红外成像搜索与跟踪系统的图像处理专业的设计人员使用,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涵盖机会网络的多媒体传输基础理论、研究趋势和研究实例。首先系统地介绍机会网络及其多媒体内容传输技术,其次全面阐述机会网络多媒体应用的实际场景,展现多媒体传输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应用潜力,最后针对机会网络的视频传输和校园协作学习应用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和应用案例。本书不仅深入浅出地阐述机会组网与传输的技术原理,还结合大量案例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其中的知识。通过本书,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机会网络多媒体传输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本书以学科理论为基础,以工程实践为导向,以系统设计为核心,全面论述了射频通信链路各模块的基础原理、指标需求和应用设计方法。本书主要分为射频通信系统设计基础、收发机架构、接收机设计、发射机设计和时钟系统设计5大部分,涵盖了射频通信系统设计的全面信息,阐述了相关指标的系统分析处理方法,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社会培养具备系统工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书适用于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射频通信领域的工程师。
可证明安全公钥签密体制可以处理消息保密性和认证性的网络通信安全问题,其优势在于设计灵活、运算效率高。可证明安全公钥签密体制是同时实现保密并认证的重要手段,其安全性越来越完善。《可证明安全公钥签密理论》共有11章,内容包含绪论、无证书门限签密、无证书代理签密、无证书环签密、乘法群上的无证书盲签密、无证书椭圆曲线盲签密、无证书椭圆曲线聚合签密、通用可复合身份代理签密、通用可复合广播多重签密、通用可复合自认证盲签密、总结与展望。《可证明安全公钥签密理论》详细阐述了每章内容,力求做到让读者能直观理解每部分的知识,让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公钥签密体制的设计和安全性证明方法。
李晖主编的《无线通信安全》全面深入地介绍了无线通信安全的相关基础理论,重点讨论了二代到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线局域网中的各项关键安全技术。全书分为3个部分:部分是入门篇,介绍了无线通信及无线通信安全的历史和基本概念;2部分是理论篇,介绍了无线通信安全的理论基础,包括密码学概述、序列密码、分组密码、公钥密码、数字签名、认证理论基础和密钥管理等;3部分是实例篇,介绍了各种无线通信网络(如GSM、GPRS、窄带CDMA、WCDMA、LTE、TETRA、WLAN、WiMax和蓝牙等)的安全技术,包括认证、加密和密钥管理等。每章很后给出了习题,便于读者巩同、总结和运用书中的知识。 本教材适合作为高校网络空间安全相关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作为对无线通信安全、密码学应用、信息安全等内容感兴趣的技术人员或科研人员的
本书以主编已出版的4套电工电子技术*规划教材为基础,从黑白帽子逻辑问题引出逻辑运算基础知识; 从分立元器件、TTL集成逻辑门、CMOS集成逻辑门、硬件描述语言4个方面介绍了常用逻辑运算的电路实现; 讲解了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设计方法,典型电路构成特点及集成芯片的逻辑功能与应用; 阐述了脉冲电路及存储器、A/D转换器、D/A转换器等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特点; *后介绍了利用Verilog HDL描述数字逻辑电路的方法。本书为 卡通说解数字电子技术 MOOC配套教材,各知识点均配有讲解视频,可微信扫码书中二维码在线观看视频。 卡通说解数字电子技术 MOOC基于虚拟教室以一张PPT阐述清楚一个知识点的思路建设了113个教学视频,利用图片映射题、基于图形的文字填空题等形式建设在线习题近300道。在线习题支持智能辅导、自动批阅,有利于更牢固地掌
本书系统和深入地介绍了现代数字信号分析和处理的基础和一些广泛应用的算法。前4章介绍了研究和学习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的重要基础,包括随机信号模型、估计理论概要、*滤波器理论、*小二乘滤波和卡尔曼滤波,这些内容是信号处理统计方法的基础性知识;第2部分的4章详细讨论了几类广泛应用的典型算法,包括自适应滤波算法、功率谱估计算法、高阶统计量和循环统计量、信号的盲源分离;第3部分包括时频分析、小波变换原理及应用和信号的稀疏分析与压缩感知。本书详细的介绍了近年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些前沿专题,例如EM算法、粒子滤波、独立分量分析、盲源分离的子空间方法、稀疏表示与压缩感知等,空间阵列信号处理的一些初步内容会穿插在有关章节,但不单独成章。本书在写作中既注重了内容的先进性和系统性,也注重了内容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