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光敏微晶玻璃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光敏微晶玻璃基质成分的分析,选择了钠锌铝硅系统作为基质玻璃系统。利用热重-差热曲线、X射线衍射以及吸收谱线等手段,研究了曝光时间、热处理制度、成核性能和主要组分对光敏玻璃光敏性能的影响。使用飞秒激光脉冲在光敏玻璃内部诱导了体布拉格光栅(VBG),阐述了在光敏微晶玻璃中VBG的产生机理,并对制得的VBG进行了衍射效率分析以及高强度激光脉冲对光敏玻璃的损伤分析,最后对光敏玻璃在全息滤光器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本书可供从事光敏玻璃、微晶玻璃生产及应用的技术人员参考。
相图是对多组分物质系统,在特定温度、压力下,经物理化学反应达到物相之间平衡关系的图示描述。它作为材料实验基础研究的成果,是开发新材料的基础依据之一。《高温非氧化物陶瓷相图》主要收录硅、铝、第Ⅳ~Ⅵ族过渡金属的硼、碳、氮化合物为基的陶瓷系统相图,以及以这些化合物为端元组分的二元系、三元系、四元系、五元系乃至六元系(Jnecke三棱柱)相图,不仅包含实验相图,而且包含部分计算相图。
《材料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详细介绍了材料数据挖掘的研究背景、常用方法、具体步骤和作者团队自主开发的在线计算平台OCPMDM(online computation platform for materials data mining,http:/materials-data-mining.com/ocpmdm/)的应用,重点阐述了OCPMDM在线计算平台在材料设计(钙钛矿型材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等)和化工优化(氟橡胶工艺优化等)中的应用。本书方便读者学以致用,读者可以免费利用OCPMDM软件平台,构建并分享材料数据挖掘模型,用于虚拟样本的高通量筛选,加快新材料研发进程。 本书可供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亦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数据挖掘研究方向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2019年11月北京大学举办了一次“材料的非线性力学性能”会议,本书是在此基础上汇编而成的。全书共38篇文章,内容涵盖了塑性力学及其应用、软化介质力学、金属疲劳、非椭圆Eshelby问题的解析表示、固体跨尺度断裂、连续介质力学定解问题中解的存在性、弹塑性复合材料力学、板料成型、金属玻璃非线性力学性能、锂离子电池中的力学问题、金属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辐照硬化和脆化效应、爆炸力学、冲击动力学理论与方法、涂层力学、生物力学、应变梯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变形与金属相变理论、表面纳米化及其非线性效应、液晶相变的非线性理论、非对称弹性超材料与应用、石墨烯复合材料性能、混凝土腐蚀损伤力学等主题,旨在总结外研究进展,以促进力学前沿课题的研究。本书可以作为从事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的科技
著者自2004年开始对沉香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之后,10余年来,已经对国产野生沉香、国产高品质沉香绿奇楠、国产人工打洞沉香、老挝沉香、巴布亚柳叶拟沉香等国产和进口沉香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迄今为止,外学者从沉香中一共分离鉴定出化合物298个,其中在沉香中分离鉴定出的新化合物共有212个,而著者研究组从沉香中分离鉴定出的新化合物有54个,占到沉香中新化合物总数的四分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沉香及其植物资源,促进倍半萜及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的化学发展,打击不法造假分子、规范沉香市场,揭示沉香结香的分子机制,推动沉香人工结香技术的发展,著者对沉香的化学成分、生理活性、品质及真伪鉴别等方面研究作了详细的介绍。
资源型地区大多伴随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山西省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污染特征,在资源型地区都具有较强的典型性。本书在结合作者及其团队多年的科研成果和经验总结,以及借鉴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气污染物时间空间排放特征识别、细颗粒物和臭氧来源解析等手段,分析了山西省大气污染发生的原因;梳理了近年来采取的防治措施,评估了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从环境容量、空气流域和生态补偿角度提出了大气污染排放的规模、空间的管控建议及手段。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大气污染源解析、特征分析,以及污染控制与治理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甲基卡式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床成矿模式与三维勘查找矿模型》以笔者发现的超大型新3号锂辉石矿床、实现快速地质找矿突破的实践,通过对成矿背景、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探讨甲基卡稀有金属的成矿控矿条件,进一步论证了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花岗岩浆底辟穹窿构造”及其核部“Li-F花岗质岩石”的形成机制与演化过程;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成岩成矿时代、控矿系统等方面分析以及找矿标志等的总结,提出液态不混溶Li-F花岗伟晶岩浆源开放型裂隙系统以及脉动式多期次充填、交代“三位一体”的成因认识,完善了甲基卡式伟晶岩型矿床的成矿模型,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综合找矿方法集成与应用,建立了具多层次性和程序性的三维地质综合勘查与找矿模型,为实现快速找矿与快速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体现了科
本书围绕超分子相互作用中的“氢键相互作用”,全面阐释了其基本原理、方法、结构与功能和应用等几大方面.首先介绍什么是氢键,氢键作用的机理,作用方法与模式;分子识别的基本原理,氢键在其中的作用。接下来介绍10个典型的超分子体系,包括其氢键作用的机制、设计理念、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组装的过程。很后介绍氢键组装的广泛应用,如在材料和能源方面的应用,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发光二极管等。适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化学、材料、生物等专业的研究生与科研工作者参考。
《陶瓷基复合材料强韧化与应用基础》通过研究增强纤维、界面相、基体、涂层四个微结构单元以及制备和服役环境对陶瓷基复合材料强韧性的影响及其协同作用,初步实现了根据服役要求进行强韧性设计与性能预测。本书围绕陶瓷基复合材料强韧化与应用基础问题展开,分别介绍和讨论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韧化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纤维种类、纤维丝束大小对强韧性的影响,界面相制备工艺对强韧性的影响,基体分布和基体多元多层改性对强韧性的影响,涂层和涂层改性对强韧性的影响,环境因素与微结构单元的非线性耦合作用,以及微结构单元的协同作用及其强韧化机理等。本书的出版将为陶瓷基复合材料专业的研究生和相关研究人员及生产设计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曼弗里德 博赫曼教授编写的《金属有机与催化导论》一书简明且富有理论深度,全书包括三个部分,即主族元素的金属有机化合物、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金属有机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均相催化。不仅丰富了反应成键知识,还提供了高效与经济制备化工单体的范例。 本书既可以作为从事(精细化工和制药化学)合成化学、材料制备和催化科学领域研究学者进行新化学反应与材料设计及单体制备工艺等研究的参考书,亦可以作为化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金属有机与均相催化的教材,还可以作为化学工程和生物化学研究人员学习均相催化与仿生催化的参考书。
《聚合过程强化技术》是《化工过程强化关键技术丛书》分册之一。本书总结了作者长期以来在聚合过程工程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积累。针对聚合过程的相态、物系、工艺等特点,论述了气相聚合过程(第二章)、淤浆聚合过程(第三章)、高黏物系聚合过程(第四章)、高黏物系脱挥过程(第五章)、聚合物反应挤出过程(第六章、第七章)中聚合物复杂物系的流动、混合与分散、传热和传质特性,阐述了聚合反应装置的优化设计、聚合过程的强化方法和典型工业应用。,从过程系统工程角度,论述了基于聚合反应动力学机理的聚合过程建模与流程强化、面向聚合物微观质量的反演优化方法及其工业应用(第八章)。 《聚合过程强化技术》系统论述了以聚合过程效能和产品质量为目标的聚合反应装置、聚合过程的优化设计和过程强化方法,密切结合基础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将各类传感器的原理、结构、测量电路,以及应用与测试技术相结合,系统论述信息的采集、信号转换、信息处理及传输的整个过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部分为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按照传感器的物理和化学效应,介绍电阻式、电感式、电容式、磁电式、压电式、光电式、热电式、新型传感器,以及智能传感器,以效应原理、转换电路、输出特性、性能参数、误差分析与补偿、应用实例为主线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信息检测与处理,介绍数据检测与处理方法,并引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第三部分为信息传输,介绍传感器网络技术。
本书首先对卤素、磷系、氮系阻燃剂的品种、性能和应用进行介绍;然后对无卤阻燃技术、催化阻燃技术、协同阻燃技术、抑烟阻燃技术、纳米阻燃技术以及新型阻燃技术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也对不同聚合物实际应用中的阻燃技术进行举例。实用性、参考性强。 本书可供从事阻燃剂、阻燃材料研究和生产的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结合对旋流分离技术的认识、外旋流器结构的创新设计、旋流器研究方法、主要的强化提效手段等内容,全景式介绍旋流分离技术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旋流分离技术概述、水力旋流器结构形式及分离原理、旋流器结构创新设计、旋流分离性能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旋流分离技术研究方法、三相旋流分离技术与装备、微旋流器分离效能增强技术、旋流分离过程的聚结强化、旋流分离过程的颗粒重置强化、旋流分离过程的气携强化、旋流分离过程的颗粒耦合强化、旋流分离过程的电场耦合强化、旋流分离过程的磁场耦合强化、旋流分离过程的动态强化、旋流分离系统工艺提效。本书可为石油化工行业、市政环保产业、冶金工程等领域提升分离功效提供借鉴,也可为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员,以及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师生开展分离领域相关技术研究与工艺设计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科技的飞速发展,用于光谱分析的新型化学计量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成为光谱分析技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分支之一,是外本领域专家学者重点和热点的研究方向。本书主要论述用于光谱分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包括光谱预处理算法、变量选择算法、数据降维算法、线性和非线性多元定量校正算法、模式识别算法、校正样本选择算法、界外样本识别算法、模型更新与维护算法、多光谱融合算法、模型传递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等。本书在保证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对外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述评,尤其是将这些方法与科研开发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对许多算法的改进和策略的延伸做了重点评述,为本领域科研和应用工作者提供值得借鉴的新观点和新思路。 本书可作为从事光谱分析、化学计量学、分析仪器、现
《金属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主要介绍以NiO和Fe2O3为原料,采用流延-丝网印刷-共烧结工艺制备Ni-Fe合金支撑SOFC的工艺。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探究不同支撑体成分与结构对阳极的催化重整性能和MS-SOF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明晰基于CH4燃料的MS-SOFC性能影响因素与衰减机制,为基于碳-氢燃料的MS-SOFC阳极材料组成和微观结构设计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碳化硅(SiC)纤维是一种细直径、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氧化的陶瓷纤维,是高性能复合材料,特别是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纤维之一。国防科技在早开展先驱体转化制备SiC纤维研究,研发了代、第二代、第三代、吸波型等系列SiC纤维产品并攻克了系列化SiC纤维的关键技术。《先驱体转化法制备碳化硅纤维》在系统收集和整理外先驱体转化法制备SiC纤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深入全面地总结国防科技高性能陶瓷纤维团队近40年来在先驱体转化法制备SiC纤维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通用型、耐高温型、耐超高温型、吸波型等系列SiC纤维的制备原理、技术、结构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