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帮助技术人员解决生产实际中的疑难问题为主要目标。 本书根据注塑成型生产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提高注塑成型的质量和效益,详细讲解了塑料原料及选用,注塑成型的工艺条件,注塑产品常见缺陷及解决方法,注塑过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注塑成型实操经验等内容。 本书所列的疑难问题均来自于生产实际,并配有大量直观的照片,图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大都经过实践检验,并进行了理论升华。 本书既适合从事注塑生产,塑料制品开发,注塑模具设计等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在对预浸料的制备技术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喷射成型工艺、连续制板成型工艺、纤维缠绕成型工艺、拉挤成型工艺、手糊成型工艺、液体模塑成型工艺、热压成型工艺、注射、挤出、压注成型工艺进行了详细论述,*后对安全生产与环保进行了简略介绍。在每一工艺下都单独列出了该工艺适用的树脂和增强材料类型,而且在每章后面都附有相关制品的制备实例,同时还有质量问题和缺陷分析,实用性、参考性较强。适合于从事玻璃钢/复合材料行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参考。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材料 丛书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组织编写的,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获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丛书共16分册,涵盖了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16种重点发展的材料。本分册为《工程塑料》。本书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着重论述工程塑料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技术基础、zui新研究成果、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主要内容包括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聚苯醚、氟塑料、聚酰亚胺、聚苯硫醚、耐高温尼龙、聚芳醚酮、聚砜、液晶聚合物和聚芳酯、聚丙烯及其复合材料。本书可供新材料研究院所、高等院校、新材料产业界、政府相关部门、新材料中介咨询机构等领域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普通高校材料类专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从事热固性树脂增韧研究领域的工作总结,内容涉及热固性树脂的介绍、热固性树脂的基本概念、传统增韧改性方法、新型增韧改性方法及在复合材料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与前瞻性。本书涉及的热固性树脂增韧方法及原理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及前沿问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本系统总结热固性树脂增韧方法的书籍。此外,本书涉及的内容丰富、专业度高,适合普通研究者及研究生进行阅读,具有广泛的阅读群体。
随着塑料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塑料配方与改性技术在目前塑料加工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重要。本书立足于生产实际需要,侧重对配方进行具体分析,以较为详细的具体实例,介绍改性塑料的配方组成、加工工艺和材料性能,突出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内容共分为11章,包括抗静电、导电、导热、、阻燃、木塑、生物降解塑料、电线电缆材料、建筑用塑料、车用塑料、家用电器用塑料等方面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塑料改性的实际应用范围。全书内容力求深浅适度,覆盖面广,数据准确,便于读者全面掌握塑料配方和改性技术。 本书适合塑料行业及塑料应用厂家、制品设计、制造加工及从事塑料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人员阅读和参考,也可以作为企业的培训教材。
本书共11章,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碳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空间环境下的损伤与机理、高性能纤维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与复合材料界面调控技术。首先对碳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在真空热循环、质子与电子辐照环境下性能演化及其损伤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然后重点阐述高性能连续纤维(包括:T700碳纤维、PBO纤维和碳纤维混杂PBO纤维)经射频(ICP)和介质阻挡放电(DBD)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处理前后,纤维表面状态、表面组成、表面形貌、浸润性能的变化规律以及经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关系及变化规律、复合材料界面黏结和破坏机理。后对纤维表面时效性及其对纤维增强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关系也进行了论述。 本书可供从事先进复合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工作人
作者:(美国)罗萨多(Donald V.Rosato) (美国)Marlene G.Rosato (美国)Nick R.Schott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塑料注射模的现代热流道技术。主要内容包括:热流道概述,塑料注射材料,塑料熔体流变学,热流道的热传递和热膨胀,开放式喷嘴,针阀式喷嘴,热流道系统的流道板,温度控制系统,浇注系统的设计,先进的热流道注射模,热流道注射模的安装、使用和维护。本书在流变学和传热学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热流道直径和浇口口径设计计算方法,从理论、方法到实例,详细介绍了热流道注射模浇注系统流变平衡的设计过程。书中大量的技术资料和结构图样,以及热流道浇注系统流动分析案例,都来自于实际生产,实用性强。
全书分为预备知识、弹性理论基础和塑性理论基础三部分。预备知识主要讲解指标符号与张量分析基础;弹性理论基础部分包括应力理论、应变理论、弹性材料的本构关系、弹性力学问题的微分提法与解法、平面问题、能量原理和微分方程近似计算的基本原理;塑性理论基础部分包括塑性力学基本概念、屈服准则与硬化法则、弹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和简单弹塑性问题。每章均有例题、复习思考题题和习题;在弹性理论基础和塑性理论基础两篇的*后,还安排了计算机作业。本书重视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力学概念清晰、论述严谨。内容取舍上,以期满足当前学术界和工程界对力学工作者*基本的理论素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