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实用手册》第1部分为近几年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出台的8个规章文件;第二部分对上述8个规章文件分7篇进行详细的解读;第三部分收集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文件(相关国家、行业安全标准和设计规范已专册出版,本《手册》不再收集)。第二部分第1篇矿山安全设施目录、第3篇安全设施设计由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编写,主要编写人员有刘育明、祁保明、谢良、王树勋、岑建、夏长念、徐京苑、邵晓钢、安建英和吴世剑;第2篇安全预评价、第5篇安全设施验收评价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编写,主要编写人员有谢旭阳、付士根、梅国栋、胡家国、李振涛、梁玉霞、谢源、杜振斐、吴永刚、武伟伟、于跟波和徐伟兰;第4篇设计重大变更由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冶北方工程技术
本书根据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最新教学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编写,以我国矿井建设方面所积累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为基础,并反映世界各国的矿井建设发展现状及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矿井建设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详细阐述了矿山井巷的设计方法及施工技术。本次修订补充了井巷机械化施工与释能支护。本书内容包括平巷、巷道交岔点、井下车场及其硐室、斜井、斜坡道、天(溜)井,支护工程,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施工,巷道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竖井设计与施工等。 本书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教材,也可供煤炭、水电工程、铁路工程、交通工程以及地下工程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参考。
《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共11章,系统论述与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理论、实验、技术与工程的各个方面。《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前4章介绍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的概念与架构、演变多孔介质传输物性规律与理论模型、原位改性技术原理等核心内容。后7章详细介绍煤层气、盐矿、油页岩、放射性及有色金属矿产、天然气水合物、低变质煤、干热岩地热等广泛的地质资源与能源原位物理、化学改性的机理,相关工艺与工程实例。《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导论》内容囊括作者及其学术团队30多年的大量研究成果,也涵盖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
邯郸矿区具有地表村庄密集、人口众多、村庄压煤比重大的特点,如何高效开采村庄下压煤,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是矿区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本书紧密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技术的发展历程,系统地总结了邯郸矿区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理论、技术与实践方面的创新成果。《BR》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超高水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工程特性、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工艺方法、充填工艺系统和装备、矿山压力显现及覆岩活动规律、地表沉降规律及控制等内容。结合超高水材料充填采煤工程案例,通过地表沉降观测、工程探查、充填体承载监测、等效采高理论验证,阐述超高水材料充填固结体的整体稳定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超高水材料充填开采设计的要素及主要原则等。
本书是我国专门从事矿井提升装备研发机构几十年研发成果的汇总,系统介绍了矿井提升装备的分类、结构形式、关键技术、应用选型、运营维护等,对矿井提升装备技术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本书共38章,主要内容包括提升机主机、液压闸控系统和液压润滑系统、电控系统、矿井提升机的电动机、提升系统设备、矿井提升机新技术,以及矿井提升机的技术改造等。本书内容全面、系统、新颖,实用性强,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从事矿井提升机工作的人员,可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为高等院校学生提供指导。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内容涉及深部岩体原位力学行为与地应力环境、深部岩体应力场与能量场、深部强扰动和强时效下的多相并存多场耦合,以及深部资源低生态损害协同高效开采理论与技术,系统研究了深部与浅部岩石力学行为本质差异,提出了应力场和能量场定量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建立了深部岩体能量调控理论与动力灾害预警体系,以及深部资源开采的多相多场耦合理论,构建了深部原位应力状态和地应力环境下的岩石力学新原理、新理论、新技术。
Array
《野外地质素描基础教程》一书主要介绍地质素描、地质摄影与风景速写之间的差异,素描绘图工具及使用方法,透视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地质素描中如何正确应用块面分析法,地质素描中常见的线条有哪些,如何应用及其效果,线条运用常出现的问题有哪些,明暗面如何表现,陪衬物如何取舍、安排,取景及素描的步骤,*后举例说明了常见地质结构面的素描方法。
本书以煤与瓦斯共采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出发点,内容涉及深部开采定义与采动力学,采动裂隙及其演化规律,采动煤岩体增透率理论,多尺度破断煤岩体瓦斯吸附、解吸规律,不同尺度煤体瓦斯吸附、扩散及渗流理论及实验,采动破断煤岩体中瓦斯运移与富集机理及规律,采动破断煤岩体瓦斯导向流动的形成机制与规律,采动破断煤岩体瓦斯导向流动的形成特征和规律,单一低透煤层增透机制和有效抽采技术原理,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时空协同机制及技术优化方法等。可为深部煤炭和瓦斯资源的安全高效洁净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何国益编著的《矿井瓦斯治理实用技术(第3版)》介绍了矿井瓦斯的基础知识、瓦斯 及其预防、矿井瓦斯管理、瓦斯基础参数测定、煤层瓦斯抽采、煤与瓦斯突出及其防治、石门揭煤技术管理、采掘工作面抽采达标评价以及工作面防突技术措施编制等内容。其中,煤层元斯抽采对煤矿瓦斯抽放的各种方法、设备造型、抽放管理、钻孔施工过程中的防突、防火、防瓦斯、煤尘超限都作了叙述,对提高抽采效果的关键技术,抽采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抽栗效果评价等作了详细介绍;瓦斯防突治理重点论述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各种预测技术和防突技术措施。本书的 论述了防突技术措施的编制方法,并附有实例。 本书内容符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等现行规章、规程和行业规范,通俗易懂,可供煤矿管理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煤制乙二醇技术是以煤代替石油乙烯生产乙二醇。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效缓解我国乙二醇产品供需矛盾,对国家的能源和化工产业将产生重大影响。本书对具有世界首创的煤制乙二醇技术的研发历史进行回顾与总结,阐述煤制乙二醇技术的研发背景、国家需求和技术变革性、技术原理、技术发展历程、技术影响力、市场竞争。通过对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进行回顾与总结,预测煤制乙二醇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为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制度制定提供有益借鉴,对从业人员、研究学者、媒体大众了解中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70年代以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稀土选矿、精矿分解和分离工艺的同时,逐渐转向稀土材料和应用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如稀土催化剂用于合成顺丁橡胶,稀土硅铁合金的生产和应用,稀土铝合金导电线,稀土在农业及轻纺工业中的应用等。 1974年度,冶金工业部为了总结我国稀土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大量成果,组织由徐光宪,刘余九等全国稀土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写组,历时三年,编著了《稀土》(上、下册),于1978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该书出版后,深受读者的欢迎,上下两册共7100套于当年就售完,稀土界要求重印或修订再版的呼声很高。 现在又过了十多年,我国稀土科学技术、生产和应用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此,中国稀土学会和冶金工业出版社于1991年再次组织全国稀土各领域近百位专家、学者,其
本书详细和系统的研究了含煤地层中三种不同赋存状态形态的氮:煤分子结构中的有机氮、煤层气中的分子氮(氮气)、铵伊利石粘土矿物中的无机氮。采用煤地质学、煤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学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探讨了不同形态氮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了煤层中不同形态氮之间的成岩转化机制,后对含铵伊利石矸石在风化过程中产生的氮污染以及氮的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探讨。
秦建华、刘才泽等编*的《中国西南地区矿产资 源》对西南地区非能源矿产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 的总结。分别对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 属矿产、稀有稀七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47种矿产 资源,从性质用途、资源概况、资源分布情况、勘查 程度、矿床类型、重要矿床、成矿潜力与找矿方向等 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是一部全面展示中国两 南地区非能源矿产资源全貌的手册性专*。
内容提要 本卷共六篇。*篇矿井水工环地质基础,介绍了地下水基本知识、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原理、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环境地质基本理论等。第二篇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基础,介绍了矿井充水条件分析、水文地质类型划分、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水文地质试验、矿井(区)水文地质调查与观测、矿井涌水量计算、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成果等。第三篇矿井水害防治,介绍了矿井水害预测预报、矿区地表水防治、井下防治水技术、不同类型水害防治方法、矿井水害应急救援及预案编制等。第四篇矿区供水,介绍了矿区需水量的确定与水源地选择、地下水资源评价、矿区地下水综合利用等。第五篇煤矿工程地质,介绍了煤矿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井巷围岩稳定性评价、煤矿工程地质工作等。第六篇煤矿环境与灾害地质,介绍了煤矿矿区岩溶地面塌陷、开采沉陷、地面沉
本书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编写方法,系统阐述了气溶胶粒子的形成、运动、沉降和凝并过程,并在矿山粉尘分布的数值模拟中进行了应用。本书着重介绍气溶胶的物理性质、粒度分布,气溶胶粒子的等速和非等速直线运动,在离心力作用下气溶胶粒子的运动和沉降,气溶胶粒子的空气动力学捕获、扩散运动和沉降,气溶胶粒子的凝并、静电沉降以及其他的沉降方法和机理,很后将气溶胶力学理论在矿山粉尘分布数值模拟中进行应用,得出煤矿和非煤矿山开采各主要工艺环节粉尘时空分布特征。
本书以大地构造及成矿演化为主线,运用多元成矿控制观点,针对影响秦岭成矿带中、新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矿源、热源及赋矿空间等主控要素,重点对震旦纪、志留纪、泥盆纪等时代的含矿地层进行区域对比及含矿性研究;系统探讨印支-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构造属性及其成矿作用;在已有构造格架及其演化研究基础上,提出并剖析北东向构造的成生发展及其对岩浆活动和成矿的控制。通过解剖典型矿床,总结金、铅锌、钼(钨)、铜、汞锑等优势矿产的成矿规律;在重要成矿远景区带划分基础上,提出重点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工作部署建议。本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资料翔实,反映了当前秦岭成矿带**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