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 的突破,在于将图碑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存纳入水利社会史研究的视野中,它不仅拓宽了资料的范围,同样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以山陕水利图碑这一珍贵资料为切入点,将图像与文本、实地调查相结合,梳理山陕水利图碑的发展变迁状况,并以每一通水利图碑为中心,结合已有研究和其他民间文献,开展个案研究,寻找共性和差异性,在视角、方法乃至理论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以水利图碑为突破口,形成对金元以来中国水利社会历史变迁的整体认知和理解,对于 处理好人水关系,积极贯彻习近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为当下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主管领导郑天翔同志1952-1958年间的日记,它以领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的独特视角,翔实记录了北京现代城市规划起步阶段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大量项目、工程、会议、事件和人物等重要史实,以及1953年、1957年和1958年三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和决策的过程,首次披露一大批鲜为人知的往事与细节,生动再现了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者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珍贵的史料价值, 作为官方史料的补充,可供城市规划史、建筑史、城市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研究参考,以及关心首都城市工作及城市发展问题的人士阅读。
根据已建成投入运行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总干渠上徐家湾、草地坡、焦家、河沟头4座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新型结构渡槽的建设实践,对连续刚构渡槽从设计、施工、特殊技术要求与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形成较成熟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编撰了技术指南,以期在该技术推广应用中指导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不断提高连续刚构渡槽的建设水平。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渡槽技术指南》采用了标准的表述规则和编排格式,可供连续刚构渡槽的设计、施工、监理、质量检测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借鉴,也可供水利行业的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