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程经济》根据《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编写,详细阐述了水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侧重工程经济在水工程领域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及方法、水工程项目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水工程项目经济费用效益分析、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水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水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文件的编制、水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刷油、防腐蚀、绝热工程,市政给排水工程)等。 《水工程经济》突出了工程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现行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反映了的理论成果、政策法规,适当增加了 应用型 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点。从培养学生应用水工程经济知识的
本书在复原明清以来(1368-1958)云贵地区旱涝灾害和水利工程的时空分布基础上,主要探讨地区采取水利活动应对旱涝灾害的机制与效应问题。研究通过文献解读、田野调查、技术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在总结云贵地区旱涝灾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详细复原地区水利化活动的应对和相关事业建设,以区域比较、田野考察等典型性研究,总结明清以来云贵地区旱涝灾害基本状况和水利化活动的历史进程,分析旱涝灾害与水利应对发生机制,探讨所展现的人地作用关系的区域特征。
治水文化是人类在人水关系治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与制度成果的总和。治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治水文化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本书旨在架构中国治水文化研究的整体框架,并就其中中国治水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进行研究。以历史脉络为主线,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中国治水发展历史,梳理了史前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近现代中国治水文化变迁历程,将中国治水文化变迁历程划分为萌芽期、趋利避害期、兴利除害期、利用和保护期,不同治水文化理念导致不同时期治水实践具有不同的特征。以黄河流域为例研究中国治水文化的变迁,分析在其近四千多年的长期泛滥和人水关系中所体现的中国治水文化的发展。 本书可为水利、历史、地理、哲学、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和学生提供参考,也可为热爱中国文化的读者提供借鉴。
为全面提升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上风电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水平,依据有关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文件精神,特编制《海上风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图册》。本图册分上、下篇,上篇为安全文明施工通用部分图册,内容包括通用安全设施用品、标志标识的规范要求;下篇为海上风电工程安全文明施工图册,内容包括海上施工、海上运输与应急、海上作业的规范要求,应用效果示例等。 本图册可供公司投资或建设管理的海上风电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工程的技术、监理、管理人员阅读。
本书共7章。通过采集底泥原柱状样,分析底泥中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建立底泥和间隙水中氮磷含量的相关关系,并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水动力扰动条件下沉积物的氮磷释放通量和释放规律;系统探讨了生态调度治理底泥氮磷污染的可行性,对于饮用型水库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水力过渡过程是输水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水流现象。在这一过程中系统参数有可能会远超恒定工况值,从而引发事故。开展水力过渡过程研究,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对系统可靠设计、安全运行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水力过渡过程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本书主要针对水电站、水泵系统等有压管道的瞬变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