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介绍水文模型发展概况、分类以及主要研究与应用领域的基础上,将内容分为3篇;第一篇主要讲述流域水循环与水文过程模拟,从流域与流域水循环基本概念开始,分为降水过程模拟、地表截留和人渗过程模拟、蒸散发过程模拟、地下水过程模拟以及产汇流过程模拟等,并以水文模型评估作为本篇的结束;第二篇主要论述概念性水文模型,从国内外常用的几十种概念性水文模型中选择了具有一定代表性、且以国外模型为主的6个概念性水文模型,包括新安江模型、水箱模型、SWMM模型、PRMS模型、HSPF模型以及HBV模型;第三篇主要讨论分布式水文模型,介绍了分布式与半分布式水文模型共7个,包括TOPMODEL、SHE模型、SWAT模型、VIC模型、TOPKA-PI模型、数字新安江模型以及PDTank模型。
随着我国经济和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抽水蓄能事业取得了非凡成就,尤其在抽水蓄能机组自主化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为了全面展示抽水蓄能机组自主化工作成就,提高抽水蓄能设备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维水平,促进我国抽水蓄能领域技术人才培养,满足我国当前抽水蓄能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决定组织编写出版《抽水蓄能机组及其辅助设备技术》丛书,共八个分册,本丛书填补了同类技术书籍的市场空白。 本书为《发电电动机》分册。主要讲述发电电动机发展历程、工作原理、性能设计、 试验研究、刚强度及动态特性分析、结构设计、制造、 起动方法、运行与维护、 可变速发电电动机及典型工程应用等内容。全书共分9章,对发电电动机从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的相关技术与知识进行了
本书 的突破,在于将图碑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存纳入水利社会史研究的视野中,它不仅拓宽了资料的范围,同样拓宽了研究的视野。以山陕水利图碑这一珍贵资料为切入点,将图像与文本、实地调查相结合,梳理山陕水利图碑的发展变迁状况,并以每一通水利图碑为中心,结合已有研究和其他民间文献,开展个案研究,寻找共性和差异性,在视角、方法乃至理论方面都有所创新和突破。以水利图碑为突破口,形成对金元以来中国水利社会历史变迁的整体认知和理解,对于 处理好人水关系,积极贯彻习近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为当下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书以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的新丰满大坝为例,对严寒地区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与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地梳理,总结了筑坝过程中的创新管理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全书共9章,包括绪论、新丰满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坝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碾压工艺试验、大坝辅助施工系统规划与设计、严寒地区大坝碾压混凝土快速施工、严寒地区碾压混凝土温度控制、新丰满大坝建设智慧管控、施工质量控制与评定、结语。本书以很多的工程照片、工艺简图、表格和数据等对施工过程和管理流程作了进一步地说明,具有较好的实用和借鉴意义,可供水电或其他领域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管理人员参考。
《国家水网》以中国自然和人工水网的形成、发展、演变与未来预测为主线,分析和思考水网的生命、资源、安全、生态、环境、经济、景观、文化等功能,论述与之相关的城镇、物产、风俗、传说、历史、歌谣等。专著核心内容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国家与水网,论述水网是国家是**不可替代的、最根本的基础设施;二是国家历史水网,论述历史上人工水网工程的建设背景、重大作用和实践经验;三是国家现代水网,论述国家现代水网总体格局,不同层级水网工程体系及其建设背景、工程特点和作用功能;四是国家水网的结构与功能,解析水网建设的基本原理与目标,剖析水网的主要类型、结构组成和工程体系,分析国家水网工程演进过程和基本规律;五是国家水网的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特征,基于二元水循环理论,研究水网的科学基础和基本范式;六是国家水网
智慧水利大数据是大数据在水利系统内的应用实践,是大数据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与传统水利行业的融合,本书在该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第一,解析了智慧水利大数据理论框架;第二,提出了智慧水利大数据的基础体系架构、关键技术体系、平台构建方法和智能应用模式;第三,探索了水利大数据分析方法在规律分析、态势研判、趋势预测和决策优化四个维度的应用;第四,总结了智慧水利大数据应用保障条件;第五,总结了智慧水利大数据的趋势与建议。
本书围绕巨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分析和支护设计问题,系统总结了近几十年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的设计和研究经验,以世界规模*的白鹤滩水电站巨型地下洞室群为工程依托,对大型地下洞室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技术难题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全书共8章,包括绪论、工程区域地应力、岩体主要力学特性与数值描述、巨型地下洞室群布置研究、巨型地下洞室群支护设计、围岩变形机制与破坏特征、巨型地下洞室群监测设计、巨型地下洞室群动态反馈分析等。
本书围绕水力机械流激振荡和振动问题,主要系统介绍水力机械及水力系统中的水动力学理论及计算方法及应用技术,对水轮机、泵及管路系统内典型不稳定流动现象以及水力系统中其他与空化及漩涡流动有关的不稳定流动的特点、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介绍,同时还介绍了流固耦合及结构动力学响应分析方法及技术,特别介绍了空化对结构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后本书还对水力机械不稳定流动及振动测量技术及数据分析技术进行了介绍。本书课作为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黄土、膨胀土和盐渍土是三种典型的特殊土,其共同点是对水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是水敏性土;不同点是湿陷性黄土遇水湿陷,膨胀土遇水膨胀,盐渍土遇水盐胀或者塌 陷。这些特点正是该类土地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本书较系统地论述了非饱和特 殊土的强度变形理论、工程性质试验、离心模型试验、数值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本书 主要内容包括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和弹塑性本构关系;非饱和黄土的强度特性、弹塑性 模型试验研究与应用、增湿变形试验研究与应用;非饱和膨胀土的增湿变形试验研究与 应用;盐渍土的工程特性与应用等。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铁路、公路、市政、矿山及工民建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 术人员参考借鉴,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参考阅读。
本书为适应水利水电工程验收的需要,结合评定与验收规程对工程各阶段验收的具体要求,针对质量监督机构,编写了水利水电工程截流阶段验收、下闸蓄水阶段验收、引(调)排水工程通水验收、水电站(泵站)机组启动验收、枢纽工程专项验收、水利水电工程竣工验收等质量监督机构需提交的质量监督报告写作指南与示例。 本书第一章简要阐述水利水电工程阶段验收的条件和要求,质量监督机构需要提交的质量监督报告,各阶段验收提交的质量监督报告的种类等。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阐述了各阶段验收质量监督报告的编写要点与报告示例。示例力求列举不同的类型的水利水电工程,阶段验收质量监督报告目前尚无统一格式,编写时依据《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SL223 2017)附录O.7质量监督报告格式,旨在准确、客观、公正地反映工程质量状况,为工程
本书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特点,全面、系统介绍了碾压混凝土原材料组成、配合比设计、新拌和硬化碾压混凝土性能、施工工艺特性及质量控制,内容涵盖基础理论、试验方法、设计理念、工程实例,并突出介绍了粉煤灰、磷渣粉、矿渣、钛渣等工业废弃物作为筑坝材料在长江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大规模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情况,反映了目前国内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的**进展和水平。本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及科研等相关从业人员与高等院校师生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书根据大量生产建设 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 的实地调研,结合编者多年 来的工作经验归纳、总结编 辑而成。本书内容丰富、图 文并茂、实用性较强、适用 范围广、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二十一章进行编 写,其中包括了公路项目、 铁路项目、机场项目等17类 建设项目不同条件下的水土 保持措施配置模式。 本书对于从事水土保持 方案报告书编制与审查、水 土保持措施设计、水土保持 设施验收评估、水土保持执 法监督管理,以及具体从事 水土保持相关工作的技术人 员来说,是一本极有使用价 值的参考书,也是高等院校 师生与生产建设项目相关人 员很好的参考资料。
《水土保持设计手册》是我国 出版的水土保 持设计专业的工具书,分3卷:《专业基础卷》《规划 与综合治理卷》《生产建设项目卷》。本书为本手册 的《生产建设项目卷》,主要介绍水利、水电、交通 、铁路、矿山、电力等生产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措施 体系及其涉及的弃渣拦挡、斜坡防护、防洪排水、降 水蓄渗、植被建设、泥石流防治、土地整治、防风同 沙、临时防护、水土保持监测等设计方法和典型案例 等。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建设类项目弃渣场、生产 类弃渣场、拦挡工程、斜坡防护工程、截洪(水)排洪( 水)工程、降水利用与蓄渗工程、植被恢复与建设工程 、泥石流防治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风同沙T程、临 时防护工程、水土保持监测设施设计。 本手册可作为各行业从事水土保持设计、研究及 应用的技术人员的常备工具书,同时也可作为大专
本书是《调节阀实用技术》2006版的修订,力图适应新标准、新产品的应用,更为全面地介绍调节阀的分类、术语、参数、特性、结构、材料选用、设计计算、试验检验、阀门选用、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特性改善的途径等内容。本书共分10章,包括概述,在不同的自动化系统中调节阀的工作特性,调节阀的结构和元件,调节阀材料,用于特殊目的的调节阀,执行机构的计算和附件,流体通过调节阀时的特殊流动状态,调节阀的选择,调节阀的试验与检验,节阀的安装、故障分析和维护。本书中附有计算实例,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及数据资料,便于读者查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