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作者发表的70篇论文,反映了近20年来在研究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理论方面的主要成果。这些论文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10个专题:河湖生态模型,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生态水工学理论框架和研究进展,河流生态修复规划,生态流量和水库生态调度,水资源管理和应急管理,河湖调查监测与健康评估,学习与借鉴,哲学思索与文化蕴涵,人物缅怀。这些论文基本涵盖了河湖保护与修复的主要科学问题和方法,也反映了生态水利工程学由初期阶段到日臻完善的发展脉络。“我的学术生涯”回顾总结了作者从事科研工作50年的学术轨迹和治学经验。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学与生态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等领域的科研、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黄河天然时期多年平均来沙量16亿t(陕县,1919~1960年),天然径流量559亿m3(花园口,1919~1975年)。然而,在年均降水量基本正常的2000~2014年,黄河年均来沙量只有2.7亿t,天然径流量仅456亿m3,水沙减少程度远超过1919~2000年的任何时期,引起人们高度关注。 刘晓燕主编,刘昌明总主编的《黄河近年水沙锐减成因(精)/水科学前沿丛书》采用遥感调查、实地查勘、实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降雨和水沙变化,以及水库、淤地坝、林草植被、梯田、灌溉引水、河道冲淤和煤矿开采等主要下垫面因素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查清了黄河近年水沙锐减的原因和各因素贡献。 本书可供从事相关领域研究、规划、管理、设计和治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阅读与参考。
本书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膨胀土变形及边坡稳定相关技术、盾构隧洞穿越黄河相关技术、大型渡槽结构设计相关技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三大技术难题。工程沿线涉及膨胀岩土的渠段累计长386.8km,范围广、影响大,是中线工程勘察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将全面介绍工程沿线膨胀土分布、地层时代、物质组成、研究历史、基本物理力学参数、破坏机理、工程设计参数取值方法,揭示不同成因结构面对膨胀土强度及边坡稳定的控制作用,提出发育于不同深度的长大缓倾角结构面和发育于近地表的胀缩裂隙分别是产生深层水平滑动与浅层坍塌变形失稳的关键。介绍膨胀土地下水分布形式、赋存空间特征及其对边坡稳定和渠道衬砌结构稳定的影响。针对膨胀土渠坡变形破坏机理,提出地表截渗-地下排水、开挖面防护、深层结构面抗滑的综合治理方案
本书综合运用水科学和经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涉猎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水资源高效率配置的基本规律。我国自1987年在黄河流域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实行分水及之后探索水权改革以来,经过30多年的试验,取
本书研究形成了高寒复杂地质条件环境与荷载激励下高拱坝结构性态演变分析方法,实现了高拱坝运行性态演化机理解译。基于寒冷地区变温作用基本理论研究,提出了寒潮冷击、冻融、越冬层对高拱坝结构性态的作用分析方法;探研了高寒地区高拱坝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机理,探明了高拱坝裂缝演变规律;提出了坝体-基础-库盘多尺度联合建模技术,构建了宽大库盘对高拱坝性态影响的正反分析方法,明晰了坝体-基础-库盘互馈影响机制和库盘对高拱坝性态影响。 本书可作为水电工程、地质工程、边坡工程、岩土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勘察、设计、施工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参考用书。
本书旨在站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上,同时结合我国实施的“一带一路”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系统总结近年来陕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在国内新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及其周边河湖防洪排涝等功能性整治的基础上,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和设计方面取得的很好成果,全面展示城市及其周边河湖生态治理和建设实例,以有力促进城市河湖生态建设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全面提高城市河湖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和设计水平。
《长江档案》(全十册)收录了1929年1月至1948年8月在南京、重庆出版的长江流域水利的系列刊物,设有法令、法规、论著及译述、报告、计划、工程、调查勒测等栏目,并附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地图。这些档案文献以大量篇幅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水电开发、水利工程、泥沙、航道等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时长江水利的测勘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 研究长江流域的变迁及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针对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基于数字水网的京津冀水资源综合调控平台研究与应用》紧扣多源信息融合、数字水网构建、综合调控平台研发、业务内容库建立和水资源调控业务化服务等内容,提出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大数据价值化服务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京津冀水资源一体化数字水网并对其进行可视化集成,研发基于云服务架构和数字水网的京津冀水资源综合调控平台,创建面向主题服务的京津冀水资源业务化服务模式,搭建京津冀水资源调控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业务化服务,为京津冀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安全保障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针对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本书紧扣多源信息融合、数字水网构建、综合调控平台研发、业务内容库建立和水资源调控业务化服务等内容,提出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大数据价值化服务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京津冀水资源一
元明清时期大运河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南粮北运以保证京师供给和社稷稳定,并带来南北经济、政治、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大运河之所以能长期正常使用与运转,与其成熟的管理制度是密切相关的,而管理建筑则是管理制度运作的空间载体。本书以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元明清三代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总结了大运河管理制度的二元结构、分段管理、程限管理等重要特征,进而研究了大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沿线管理建筑设置的关联性,重点研究了山东段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与管理建筑,分析了运河管理制度运作及管理建筑对淮安、济宁的城市布局、文化景观、地方建设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管理建筑平面布局以及内部空间与运河管理制度运作之间的关系。 本书适合建筑、历史、历史地理、文化遗产保护、遗产旅游等相关
本书针对我国引黄灌区灌水轮次间隔时间长、泥沙含量高、蒸发量大、对滴灌发展产生水源保障程度低、泥沙过滤难度大、易形成地表盐分积累等制约性难题,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从规模化滴灌发展多水源特征、区域滴灌布局以及节水潜力、多水源水质处理与滴灌系统抗堵、多尺度条件下田间滴灌水盐平衡、节水增效技术集成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大幅度提高进入滴灌带泥沙含量标准以及浅过滤重滴头排出一辅助冲洗新技术模式,研发出过滤与抗堵关键技术和设备;通过揭示多度条件下滴灌水盐平衡运移规律与机理,建立多元数值模拟模型,对引黄灌区滴灌规模化发展后土壤水盐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处示范区,形成具形成引黄灌区滴灌有引黄灌区特点的滴灌综合技术模式,为我国引黄灌区滴灌规模化发展提供样板与技术参考。 本书可供水资源开发、灌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调控》对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与调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模型构建、理论和应用研究。从水量、水质、水生态空间和水流 新等方面, 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诊断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诊断评价的多属性综合评价理论。从载荷均衡出发, 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人口-负荷-能力评价模型、水资源承载力模拟系统动力学预测与调控模型;建立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复杂指标集和多层次熵权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结合投入产出平衡原理及水资源系统理论构建了区域水资源调控模型。并将所建立的理论和模型,应用于北京市、吉林省、河北省等地区,并为各地区水资源承载力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
针对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本书紧扣多源信息融合、数字水网构建、综合调控平台研发、业务内容库建立和水资源调控业务化服务等内容,提出京津冀水资源安全保障大数据价值化服务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京津冀水资源一
《长江档案》(全十册)收录了1929年1月至1948年8月在南京、重庆出版的长江流域水利的系列刊物,设有法令、法规、论著及译述、报告、计划、工程、调查勒测等栏目,并附有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地图。这些档案文献以大量篇幅记载了长江流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水电开发、水利工程、泥沙、航道等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当时长江水利的测勘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长江流域的变迁及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