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节水及其数字化、智慧化管理需求,开展智慧节水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智慧节水全过程技术支撑体系研究,以流域或区域为对象,根据节水、水资源管理工作政策要求和管理实际,以自然和社会水循环过程的各环节为重点,基于其管理目标建立智慧节水全过程的技术支撑体系,(2)智慧节水关键技术研发,(3)节水全过程集成技术研发(重点关注单环节评价、多环节多用户耦合评价、全过程评价之间相应技术特点、联系与区别),(4)节水全过程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主要从单环节评价、多用户耦合评价、多用户全过程评价三个层面来展开),(5)节水智慧化管理平台研发与应用
本书以建立城市水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和水设施精细化智能化管控技术体系为主线,选择印染废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管网等典型设施,重点论述设施排水的生态安全性评价与监控、印染废水处理厂毒害污染物与毒性控制、城市污水处理厂数字化全流程优化运行与节能降耗、城市排水系统多设施协同调控与高效运行技术、城市污泥处理处置对水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水环境设施效能动态评估等核心技术突破,旨在为我国全面增强城市水设施效能以提升环境品质和保障生态安全提供支撑,为实现水行业运营技术进步和推动监管能力建设提供指导。本书内容丰富,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结合,可供从事城市污水处理处置、水污染控制与管理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及
高光谱遥感综合了影像学和光谱学等学科优势,可实现对水体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和光谱特征的统一探测,为水体环境监测提供了一种新手段。高分5号卫星高光谱遥感数据在光谱分辨率和信噪比等技术指标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为提高水环境参数反演精度和实现内陆水体环境的业务化遥感监测等提供了新的契机。本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的,共分为10章,主要论述高光谱遥感辐射传输机理、水环境参数反演算法和遥感应用示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内陆水体业务化遥感监测和高分5号等国产卫星的遥感资料处理系统开发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
《经理运河:大运河管理制度及其建筑》用传统史学方法梳理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及其发展原因,运用传统史学研究的方法从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中梳理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变脉络,洞悉大运河管理制度演进分期 与朝代更替不相吻合而呈现跨越朝代周期的动态发展规律,分析得出大运河管理制度的二元性特征是大运河的重要成就之一。研究从制度层面出发,*后落实到对管理建筑的研究。把大运河管理制度与管理建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管理制度的运作与管理建筑空间分布的关联性,研究管理制度对管理建筑的选址、布局等方面的影响,分析管理建筑的平面布局,克服了目前大运河研究中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相分离的弊病。
《淮河流域水质-水量-水生态联合调度》以淮河的支流沙颍河为研究示范区,系统介绍了淮河流域水质-水量-水生态联合调度的基本理论、模型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①淮河-沙颍河流域生态水文与生态需水量;②淮河-沙颍河流域多闸坝河流水文-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③淮河-沙颍河流域闸坝群调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④淮河-沙颍河流域闸坝群水质-水量-水生态联合调度模型与闸坝群水质-水量-水生态联合调度系统。《淮河流域水质-水量-水生态联合调度》提出的闸坝群水质-水量-水生态联合调度理论与方法,以及提高河流生态用水保证率的对策,对解决国内外其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九江市作为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的试点城市之一,由三峡集团牵头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以城镇污水处理为切入点,用流域治理的系统化思维全面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两河流域 (十里河、濂溪河)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内容全面,治理成效显著,是九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中的代表项目。本书梳理了该项目工程建设和机制建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可供长江沿线城市在水环境治理工作中参考和借鉴。本书共分6章,分别是综述、系统设计、工程案例、治理经验、治理成果、总结及可持续发展。本书将水环境治理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在城市水环境整治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作的健康发展。
本书主要介绍了2023年度中国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形势,内容丰富,数据权威,收录了上百篇文章,包括综述、专栏、链接。共14篇,主要内容包括综述篇、深化改革、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与管理、河湖管理保护、水利建设、运行管理、水利监督管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水库移民、能力建设、流域管理、依法治水和党的建设、水文化建设。本书适合水利领域相关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在全面梳理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践进展和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治理、开发、保护活动对流域水文生态过程影响以及利益主客体间的生态损益关系,研究提出水流生态保护补偿总体框架。针对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河口、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蓄滞洪区、受损河湖等水流生态保护补偿重点区域以及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系统分析基本情况、补偿开展情况、实践案例以及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各重点区域和流域综合补偿的框架体系和建设重点。 本书可供从事水流生态补偿、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相关工作人员的科研、政策制定、技术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水文水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总结了国外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体系,并以辽河、太湖以及松花江流域为典型案例示范研究。书中除理论方法的阐述,还列举多个实际研究案例,力求使读者不但对目前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的理论知识有较全面的掌握,而且可以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
《中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总结国内外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础上,系统介绍适合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与技术方法,重点阐述了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技术步骤及方法,并以全国及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黑河、东江、太湖、巢湖、滇池、洱海十大重点流域为对象,开展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的技术应用示范,为全国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供从事水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管理的科研人员、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针对日益严峻的人水矛盾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政府于 2001年提出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并于 2009 年提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本书积极探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人水和谐治水思想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体系,即技术标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政策法律体系。并且,本书分三部分分别阐述了三大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 1)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构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条红线 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提出了水资源管理绩效评估方法和绩效考核保障措施体系。(2)行政管理体系研究。研究了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取水许可审批机制、水权分配机制、水权交易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 3)政策法律体系研究。研究了水科学知识教育的法律规制、生态环境用水保障机制、 违法成本>守法成本 机制
矿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已成为影响我国煤矿和金属矿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本书对我国煤矿和金属矿矿井水资源总体赋存情况和保护利用技术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了国外矿井水利用的现状、特点及政策问题,为矿井水保护与利用领域指明了亟待突破的方向,提出了我国煤矿和金属矿矿井水优化利用的战略目标、技术路线和重点任务,对提高我国2035年矿井水利用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面向水资源系统常态与应急综合管理的目标,《区域水资源系统临界特征值识别与综合调控技术》研究了如何科学界定、客观识别水资源系统的临界状态,定量描述变化环境对水资源系统状态的影响,提出水文过程临界特征值的评价方法,并以水库系统和地下水系统作为管理的关键抓手,提出两个系统临界状态识别方法及调控路径。后基于流域水资源系统临界特征值识别,提出适用于我国实践需求的常态与应急管理模式与实施路径。
本书针对我国引黄灌区灌水轮次间隔时间长、泥沙含量高、蒸发量大、对滴灌发展产生水源保障程度低、泥沙过滤难度大、易形成地表盐分积累等制约性难题,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从规模化滴灌发展多水源特征、区域滴灌布局以及节水潜力、多水源水质处理与滴灌系统抗堵、多尺度条件下田间滴灌水盐平衡、节水增效技术集成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大幅度提高进入滴灌带泥沙含量标准以及浅过滤重滴头排出一辅助冲洗新技术模式,研发出过滤与抗堵关键技术和设备;通过揭示多度条件下滴灌水盐平衡运移规律与机理,建立多元数值模拟模型,对引黄灌区滴灌规模化发展后土壤水盐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处示范区,形成具形成引黄灌区滴灌有引黄灌区特点的滴灌综合技术模式,为我国引黄灌区滴灌规模化发展提供样板与技术参考。 本书可供水资源开发、灌
本书依托国家973计划 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针对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流域水循环与水资源演变机理、水循环驱动下的流域水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演变与修复机理、缺水流域水循环科学调控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三大基础科学问题,选取我国北方人类活动*剧烈、水问题*复杂、缺水程度*深的海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在流域水循环演变机制与规律、水生态与环境演化机理与过程、流域水循环及生态环境过程综合模拟、城乡水资源高效用水原理与标准、流域水循环调控机制与阈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揭示了强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演变规律,并进行了科学的定量归因分析;创建了超大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综合模拟工具,定量预估了海河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演变趋势;提出了 量-质-效 全口径多
《深圳市宝安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与实践》属于 中国区域生态资源资产研究 系列丛书。《深圳市宝安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与实践》共分为8章,主要内容有宝安区概况和水资源摸底调查、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构建、水资源资产实物量和质量核算、两河一库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水资源资产管理研究和保护工作实绩考核。从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构建、数据填报与核算,到资产管理,再到工作实绩考核,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闭环系统,既展示了笔者在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面的**成果,又包含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以便读者更加清楚、全面地了解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