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本书简要介绍在深厚粉细砂上建设兴隆水利枢纽面临的河势稳定性较差、深厚粉细砂层结构松散、粉细砂滩地导流明渠的防冲保护、饱和砂土振动液化、粉细砂地基上的高水头围堰防渗等关键技术问题,以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工程措施,同时简要介绍主要建筑物的设计研究、工程建设和运行情况。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兴隆水利枢纽概况、复杂河势的枢纽总体布置研究、深厚粉细砂地基处理、主要建筑物设计、工程建筑设计、工程建设与运行。 为使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技术得到 广泛的应用,作者在系统总结项目设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工程实践经验撰写本书。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科研人员、建设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水工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本书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穿黄隧洞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关键性工程,其中长达4.25km的穿黄隧洞采用盾构机施工,横穿黄河河床,是中线总干渠的咽喉。穿黄隧洞工程规模大,地质条件复杂,需面对河床游动、深度冲淤、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隧洞渗漏、围土稳定、高压输水安全与长期运用等一系列问题。本书针对穿黄隧洞工程的建设难点,对隧洞布置、水下软土地层高压输水隧洞、饱和砂土地层大型超深竖井等方面的设计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本书较全面地总结穿黄隧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各项 技术和工程经验,可以为以后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土木建筑、交通隧道等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学科专业研究生参考阅读。
本书以水工混凝土耐久性为研究对象,对混凝土耐久性病害与机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以及保障与提升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分析,汇总作者及所在单位的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成果,反映 在此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水工混凝土耐久性研究成果与进展,现代水工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保障与提升措施,混凝土服役环境,耐久性病害与机理,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原材料与配合比,施工质量控制与检验评定,裂缝控制,缺陷修复,在役混凝土延寿技术,保障与提升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实例。 本书内容丰富,可供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科研、养护管理和其他行业土木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共14章,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关于高混凝土坝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和高性能并行计算的研究成果,及其在高混凝土坝抗震安全评价中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半无限大地基人工边界模拟及地震动输入方法;全级配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及其细观力学分析方法、损伤变形特性及其参数的确定;多体接触问题的求解方法;有限元分析并行计算架构与算法设计;线性方程组克雷洛夫(Krylov)子空间迭代法的并行计算;大规模稀疏线性方程组的高效并行预条件技术及其在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中的应用;高混凝土坝系统非线性地震响应的并行计算;大规模有限元数值计算的前后处理平台;混凝土拱坝和重力坝的抗震安全评价指标及方法等。
本书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湖北丹江口汉江干流上,具有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同时也是开发治理汉江的关键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面临新老混凝土结合、加高工程抗震安全、大坝基础渗控处理及初期大坝混凝土缺陷检查与处理等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本书针对这些难点,对大坝加高现场试验、后帮有限结合加高方式、新老混凝土面结合措施、大坝加高抗震、高水头帷幕补强灌浆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较全面地总结大坝加高设计与施工中的各项 技术和工程经验,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可作为水利水电、土木建筑等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学科专业研究生参考用书。
水利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复杂,运行过程中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与管理面临巨大挑战。本书围绕水工建筑物安全与管理的相关要求、法律法规、维护修理、安全巡视检查、无损检测、安全监测、管理信息化等内容,系统梳理并论述水利工程中不同类型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与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安全鉴定、隐患探测、分析方法和工程处理措施,既有理论探索,又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对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维护修复等,均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供水利工程、水电工程、农业工程、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运行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水利水电工程等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赣江下游入湖三角洲水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年河床底质资料、卫星遥感资料、水文泥沙资料及特殊洪水资料等,通过河床演变分析、数值模拟、模型和机理实验,探讨分析赣江下游河道历史演变特性、三角洲水道成因和延伸发展特性、赣江尾闾整治工程效果等,揭示了赣江下游河道洪水演进、水道分流、滩槽冲淤、水道重整及三角洲形态演变等机理和规律,构建了基于阻力参数和活动指标的三角洲水道系统分类方法、三角洲形成的动力演变理论模型及赣江尾闾工程泥沙数学模型,提出了河岸、滩槽演变模拟方法、三角洲模拟的实验设计方法和三角洲区域水道整治方法。这些研究成果推动和完善了短流程河流下游河道演变、入湖三角洲模拟与预测的理论与技术,对冲积河流及入湖三角洲的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锚固系统的长期安全性是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锚固系统长期安全性评价需要重点研究锚索材料的腐蚀和耐久性、岩体-锚固结构的协同机理等。本书依托大量水利水电锚固工程实践,采用现场调研、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手段,开展水利水电锚固工程长期安全性评价方法与技术研究,内容共7章,主要包括绪论、典型水利水电锚固工程运行状态分析、锚固材料特性及耐久性研究、岩体-锚固结构协同作用机理与力学模型、岩体-锚固结构应力演变分析方法、新型锚固结构和防护技术、水电工程锚固系统长期安全性评价方法等。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交通和矿山等行业从事锚固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科研与教学的相关人员参考。
本书以河流动力学、河床演变为基础,充分利用以往研究成果,采用现场调研、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实体模型试验等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宁蒙河段来水来沙、河道冲淤演变等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宁蒙河段主槽淤积萎缩原因,提出了宁蒙河段的各项治理措施,研究了各项治理措施的效果,总结提出了宁蒙河段治理策略。 本书研究成果可供从事泥沙规律、河道治理等方面研究、设计和管理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建立了 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理论框架,通过建立水量-水质-经济耦合模拟模型研究了“三条红线”互动关系。面向 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需求,建立了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四项考核指标的监测统计技术方法与方案,提出了不同来水条件下用水总量折算方法,形成了全国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折算系数表,进行了实行 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系统与方案设计,为 严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提供了支撑。
本书采用野外调研、资料分析、数学方法、理论研究等方法研究中国主要河流水沙变化态势及影响,摸清了我国主要河流水沙变化态势,揭示了水沙变异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响应关系,阐述了水沙变异对河道输沙、演变及功能的影响,提出了河流水沙变异的应对策略。全书共10章,包括中国主要河流与水沙分析方法、中国南方河流水沙变化态势、中国北方河流水沙变化态势、中国干旱内陆河流水沙变化态势、中国主要河流水沙态势变化、河流水沙变异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水沙变异关键影响因素的响应关系、水沙变异对河道输沙及演变的影响、水沙变异对河流功能的影响、河流水沙变异的应对策略。
本书针对中小河流、高原高寒区、城市化流域等典型水文资料短缺或观测不足地区,在系统梳理水文资料短缺地区洪水预报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卫星、遥感、气象预报、实时监测等不同信息条件下多源数据在支撑洪水预报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基于流域气候特征和下垫面条件的参数区域化方法,构建了可充分考虑不同信息条件下多源数据的网格化的洪水预报模型与校正方法,建立了气象水文集合预报方法,并研究了洪水预报不确定性及预警方法。本书是对水文资料短缺地区洪水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的系统梳理,也是对变化环境下新型水文资料短缺地区洪水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的重要创新。
水文预报是一项重要的防洪减灾非工程磋商。《山东省实用水文预报方案丛书》是进行山东省实时洪水预报的重要手段。本书为《山东省实用水文预报方案丛书》第三册,对48处山东省内黄河、海河流域重要河道、中型水库等预报断面新建实用预报方案。本书对于资料条件较好地区,根据《水文情报预报规范》《山东省实用水文预报方案修订技术规程》进行编制;对于无资料地区,根据产汇流特性,借鉴相似流域的实用预报方案,进行编制,基本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保证数据翔实可靠,成果规范、标准、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