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批评的一朵浪花:实验性建筑》主要研究了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同济大学出版的《时代建筑》杂志是如何介入当代中国的批评性建筑。作者认为,该杂志对独立建筑师作品的报道展现出一种“中间阶段的批评性”,这种态度是对中国特殊政治和文化环境的一种回应。它试图抵抗那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建筑实践,又机智地利用其中的进步力量来改造现实世界。这种摇摆立场介于抵抗和革命之间,秉持文化责任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力量角逐,鲜明地体现在该杂志出版物中。 《时代建筑》呈现了一种“双重批评”——一种对占主导地位、并在快速的城市扩张中以商品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建筑实践的抵抗;以及一种富有实验精神的杂志出版实践。这种批评策略主要关注新兴的建筑从业人员并整合理论探讨,作品报导,评论和历史回顾等内容
蒋进军著的《认同与重构--莫斯科俯首山胜利纪念碑综合体》是对苏俄转型解体期间展开的纪念碑综合体个案研究。莫斯科俯首山胜利纪念碑综合体的设计建造持续了近50年(1943~1995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启动了建造工程,此时恰逢苏联转型时期,胜利纪念碑的设计建造在苏联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改变。本书试图分析还原这一史实,其中重点研究了1985~1995年这10年间设计建造的改变过程。另外本书从纪念艺术的角度对胜利纪念碑的艺术风格、技术特点等进行了总结,剖析了俄罗斯纪念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 全书可供广大环境艺术师、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城市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风景园林与环境艺术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20多万字、500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靠前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
姚洪峰、黄明珍著的这本《泉州民居营建技术(第2版》为“中国民居营建技术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对泉州地区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艺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为记录和传承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技艺做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包括形成因素、发展脉络、建筑形态、营造工艺、细木作工艺、石雕技艺、泥水作技艺、装饰装修、建筑文化、保护修缮等内容。
本书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跨流域调水泵站(群)为研究对象,将大系统理论与泵站工程优化运行调度紧密结合,系统介绍了泵站单机组、泵站多机组、并联泵站群、梯级泵站群优化运行复杂非线性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其求解方法,并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境内典型泵站为研究实例,建立了一定时间段内,以调水量为约束、运行费用 小为目标的优化运行方案库。全书共分为8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泵站(群)优化运行基本理论,低扬程泵站工况调节,单机组优化运行方法研究,泵站多机组优化运行方法研究,并联泵站群优化运行方法研究,梯级泵站群优化运行方法研究和泵站(群)优化运行决策支持系统等。 本书不仅适于大中型泵站运行管理技术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BIM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正银领着一场建筑业技术上的变革。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顺应时代的发展,不少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应用BIM技术。BIM的推广不仅面临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缺乏BIM人才。人才培养也是BIM发展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