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堤防工程的设计和易发生险情的机理上做 了较深入的探讨,力求打造成为青年水利工作者、防 汛队伍技术培训、业务学习的教科书。本书参阅了大 量的相关文献,同时吸收和借鉴了近年来 大江大 河的抗洪抢险实践经验和 新研究、创新成果,力求 全面、系统地阐述各类堤防工程险情的发生机理和抢 护技术方法。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设计与研究》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技术丛书”之一。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湖北丹江口汉江干流上,具有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同时也是开发治理汉江的关键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面临新老混凝土结合、加高工程抗震安全、大坝基础渗控处理及初期大坝混凝土缺陷检查与处理等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设计与研究》针对这些难点,对大坝加高现场试验、后帮有限结合加高方式、新老混凝土面结合措施、大坝加高抗震、高水头帷幕补强灌浆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并较全面地总结大坝加高设计与施工中的各项先进技术和工程经验,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0世纪70年代,黄河断流现象频发,“八七”分水方案应运而生,在我国水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方案专门为冲沙留出了约为黄河总水量三分之一的水量,将其余水量分配给了黄河供水区内的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方案实行至今近40年,黄河断流问题早已解决,但黄河所带来的挑战远未终结,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难题仍待破解。如何在全河治理的大框架下,同时结合“堵”与“疏”的治河思路,防范黄河水患和治理泥沙问题,并对黄河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是目前黄河治理工作中的核心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是要求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黄河水资源。本书集中探讨的问题为:在黄河水资源总量极其有限,而流域内用水需求大幅攀升,且存在产水区与用水区空间分布不均并有丰枯水年之分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每滴黄河水?针对这些
长江口北支治理直接关系长江口防洪安全、供水安全、航道安全及生态系统稳定等诸多方面,在维持长江口总体河势格局稳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历来是长江口治理与保护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书系统介绍长江口北支水沙盐特性、河道演变规律、水沙盐和风暴潮模拟与预测技术,以及北支改善平面形态、北支河口建闸等关键治理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本书是作者近几年来对流域水文动态模拟与洪灾风险量化表征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内容涉及季节性动态特征的识别和提取,基于季节性动态特征的流域水文模型率定、评价和应用,动态参数对乖节性动态特征的响应,GIS-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在缺资料流域淇水预报及洪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和整合最大似然聚类算法的洪灾风险评估等。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利工程、地理、资源等领域的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与科研工作者参考。
本书以大量的工程实践为基础,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湖泊河流环保疏浚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工程应用,以促进我国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作的有序发展,确保环保疏浚工程在湖泊河流治理中的效果。全书共16章,对环保疏浚的理念与工程效益、污染底泥的分类及疏浚要求、环保疏浚工程的总体设计、技术特点、工程勘测、疏浚设备及其选择、污染底泥疏挖设计、堆场的选择与设计、疏浚污泥的余水处理、环保疏浚的二次污染防治、疏浚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疏浚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监理与环境监测、工程效益评估、环保疏浚成本、以及工程招投标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后对国内外重要环保疏浚工程项目实例进行了论述。
本书在黄河两次调水调沙试验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水沙联合调度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从水沙预测、泥沙频率曲线建立、黄河中下游来水来沙特性、高含沙洪水运动特征分析、高含沙洪水揭河底机理、水库泥沙淤积的相关分析与神经网络快速预测模型建立、水库异重流调度、水库汛期浑水发电与优化调度、水沙联合调度实例分析及对下游河道的影响、水沙联合调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主要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涝灾频发,不仅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城市 看海 新闻也频见报端。各级*不断加大治理洪涝灾害力度,但没有统一标准遵循,各地自成体系。为指导开展治涝相关工作,结合治涝标准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人员编写了《治涝标准关键技术研究》。 《治涝标准关键技术研究》整理了部分地区历史涝灾及涝灾损失情况,总结不同类型涝区的致涝成因和特点;评价了目前我国主要的除涝水文计算方法,提出了除涝水文计算方法的适用条件 较深入地研究了确定治涝标准的评判条件和指标体系,提出采用设计暴雨重现期、暴雨历时、涝水排除时间、排除程度等治涝标准4项基本要素;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治涝区划框架、方案和涝区分类方法,结合开展的治涝规划相关工作,提出了治涝区划分区、分类图;开展了不同区域涝区的治涝标准与涝区治理工程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与整治直接关系防洪安全、航道畅通、涉水工程运行安全、岸线水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等诸多方面,影响沿江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历来是长江治理与保护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书系统介绍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工程实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谈广鸣、余明辉编*的《河流工程(全国水利行 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在原《治河防洪工程》教材基 础上作了较大扩展,旨在介绍河流工程的规划、基本 方法和设计思路,尤其强调河流与工程的关系,教材 中 人水和谐 的理念也有所体现。内容包括:河流 工程规划、河流工程建筑物,分述各专项河流工程( 河道整治工程、河流防洪工程、河流航道工程、河流 取水工程、河流桥渡工程、河流景观工程和河流生态 工程),以及河流工程建设、河流工程管理等方面的 基本知识。其中河流景观丁程和河流生态工程是** 次纳入正式教材。 本教材可作为水利类专业本科生教材,亦可供广 大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海河流域水治理战略研究赵勇户作亮王庆明等著海河流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承载地,《海河流域水治理战略研究》立足海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针对流域水安全现状,系统分析了流域水治理存在的重大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海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保障、地下水修复与保护、主要河湖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洪涝灾害防御以及水治理能力提升等战略措施,为海河流域水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本书根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河流域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之课题“水沙变化情势下黄河治理策略”(2016YFC0402408)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而成。全书基于项目对黄河流域未来水沙变化趋势预测成果,围绕黄河水沙平衡、水沙调控阈值和黄土高原治理度等关键问题,分析了近70年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的时空格局变化过程,研究了维护黄河健康的水沙调控阈值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度,探索了未来黄河防洪减淤与水沙调控的新模式,提出了水沙变化情势下黄河治理保护的总体思路,以及调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加快建设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塑造与维持黄河基本的输水输沙通道、降低潼关高程、改造下游河道、相对稳定河口流路等治理保护措施。
本书在参阅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江苏 省防汛机动抢险队伍的建设管理情况,主要介绍了防 汛抢险移动泵站、防汛抢险专用车辆、防汛抢险救援 装备、防汛抢险专用装备等4类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本 书立足于实效性和实用性,对江苏省防汛抢险一线装 备的专用设备进行了详细的使用讲解,并对日常管理 及故障维修进行了分析。
《长江口河道演变规律与治理研究》的基础来自于翔实的水文、泥沙、地形等实际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河道基本特征及水流泥沙运动特点,对长江口河道历史演变规律、近期演变与发展趋势、长江口口门湿地演变等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阐述了长江口整治和综合开发利用工程的作用和影响,提出并探讨了长江口整治中河势控制方面的若干问题。 《长江口河道演变规律与治理研究》对从事长江口河道治理、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专家、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可供大专院校的河流泥沙、河道整治、港航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防灾减灾技术丛书》全面总结了洪涝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的新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共分为5章,包括:洪水与洪水灾害、防洪减灾实践与理论方法、防洪减灾技术、山洪灾害综合治理、城市内涝治理。 《洪涝灾害及防灾减灾对策/防灾减灾技术丛书》适合防灾减灾专业相关科研、工程人员参考借鉴,也可为政府管理人员作出相关合理决策提供支持,亦可作为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教辅使用。
本书研究对象为杭州市城市河道长效管理,采用合理评价方式对河道现状管理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合规划中提出的要求和目标,找出变化,分析河道长效管理过程中目标的实现程度,讨论长效管理过程中的管控措施是否合理,为下一步河道长效管理方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施依据。本书读者对象为城市河道治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学者和学生。
本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围绕通过一定时期建设实现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总体目标,从系统论、控制论的角度出发,结合黄河的水沙情势及治理现状,提出黄河泥沙工程控制论。黄河泥沙工程控制论从“入黄泥沙控制-干支流水库泥沙控制-河道泥沙调节-河口泥沙侵蚀基准控制”自上而下的整个流域系统入手,分环节、分工程、分方式对泥沙进行调控,分别通过流域面上的水土保持措施拦沙减蚀,水库的“蓄清调浑”调控泥沙,下游河道的遏制悬河、三滩分治、稳定河势,最后通过河口的反馈与调控,实现黄河水沙关系协调,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黄河泥沙工程控制方法论。
《河流动态纳污量及水质传递影响研究与实践》密切结合 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实际应用需求,深入系统地开展河流动态纳污量和水质传递影响方面的理论、模型、方法及系统研究,内容包含动态纳污能力及水质传递影响计算模式、河流纳污能力计算模型、纳污能力计算模型参数确定及求解方法、动态纳污能力计算的设计水文条件、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动态纳污能力计算、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及负荷分配、河流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考核管理、河流水质传递影响、不同情景下的水质传递影响模拟、跨界水环境补偿标准、河流动态纳污能力与水质传递影响仿真系统等。《河流动态纳污量及水质传递影响研究与实践》有思想体系和技术实现,也有实践应用,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本书对广东省各地市主要的城区涝区作现状系统分析评价,分析存在的防洪治涝问题。全书共分为18章,包括:研究背景、城市洪涝 外研究现状、广东省气象特征及城市分类、基于ArcGIS的广东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研究、基于现状灾害类型的广东省内涝风险评价体系、城市洪涝现状结论与建议、 外城市洪涝治理进展、城市防洪治涝策略、8个典型案例以及广东省城市防洪治涝策略与建议。本书内容全面,理论结合实际,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可供从事城市水系规划的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变化环境下的水库适应性调度》系统介绍变化环境下水库适应性调度的理论和方法,从水库来水时变预测、调度目标动态评估、调度规则跟踪控制、调度决策柔性区间四方面开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人类活动驱动的水文极值事件变异;水文模型时变参数的识别及归因;基于互馈关系的水库动态多目标调度;非一致性条件下的防洪评价;耦合水文预报误差的水库运行风险;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水库调度失效预警模型;兼顾历史和未来径流的水库调度;基于新息的自适应跟踪控制规则;确定性水库优化调度的区间决策;水库调度规则结构不确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