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近几年来对流域水文动态模拟与洪灾风险量化表征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内容涉及季节性动态特征的识别和提取,基于季节性动态特征的流域水文模型率定、评价和应用,动态参数对乖节性动态特征的响应,GIS-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在缺资料流域淇水预报及洪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和整合最大似然聚类算法的洪灾风险评估等。 本书可供水文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利工程、地理、资源等领域的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与科研工作者参考。
本书以大量的工程实践为基础,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湖泊河流环保疏浚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工程应用,以促进我国湖泊河流环保疏浚工作的有序发展,确保环保疏浚工程在湖泊河流治理中的效果。全书共16章,对环保疏浚的理念与工程效益、污染底泥的分类及疏浚要求、环保疏浚工程的总体设计、技术特点、工程勘测、疏浚设备及其选择、污染底泥疏挖设计、堆场的选择与设计、疏浚污泥的余水处理、环保疏浚的二次污染防治、疏浚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疏浚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监理与环境监测、工程效益评估、环保疏浚成本、以及工程招投标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后对国内外重要环保疏浚工程项目实例进行了论述。
《长江口河道演变规律与治理研究》的基础来自于翔实的水文、泥沙、地形等实际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河道基本特征及水流泥沙运动特点,对长江口河道历史演变规律、近期演变与发展趋势、长江口口门湿地演变等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阐述了长江口整治和综合开发利用工程的作用和影响,提出并探讨了长江口整治中河势控制方面的若干问题。 《长江口河道演变规律与治理研究》对从事长江口河道治理、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专家、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可供大专院校的河流泥沙、河道整治、港航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为长江径潮流河段防护工程抛投水下运动和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感潮河段防护工程水下抛投精准定位,抛石着床后输运演化机理,防护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技术,及基于动力地貌模拟的防护工程效果综合评价等内容。 本书依托张家港老海坝节点综合整治抛石护岸工程及南京新济洲河段河道整治工程,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和数学模型等手段,针对抛石入水后沉降漂移、着床后漂移稳定、稳定后输运演化分布、河势响应变化以及工程实施后评价等多个阶段,研究了抛石水下运动规律及实施效果评价,形成了水下抛投施工预测和实施效果 评价成套技术,以期为长江大保护战略作出贡献。 本书可供从事河道整治工程前期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关于北宋时期的黄河水灾防治和水利资源开发,目前学术界已有诸多的相关探讨,但仍有进一步予以系统研究、深化认识的必要。本研究力图自北宋黄河水灾概况与时空特征、黄河水灾的社会危害、黄河水灾的救济、黄河水灾的防治机制、黄河水灾防治技术与经验的继承与创新、黄河防治与北宋政治和军事、黄河农田水利资源的开发、黄河的漕运运营与桥梁建设、黄河水灾防治与水利资源开发中的奖惩机制及利弊分析等诸多方面,对北宋时期的黄河水灾防治和水利资源开发给予 为全面、系统的探讨,探讨北宋时期黄河水灾防治与水利资源开发的时代特征和成败得失,推进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化,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今的黄河治理提供历史借鉴。
本书简要阐述了干旱定量评价与旱灾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了长江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和近期干旱特征,并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干旱演变趋势进行了综合研判。在此基础上,针对近几年来典型区域的干旱特点,结合当前展开的干旱评价和旱灾评估等方面的 研究成果,系统建立了基于流域水循环模拟的干旱综合评估、基于供需水适配关系的农业干旱评估、基于绿水资源模拟的生态干旱评估,以及基于风险灾害系统理论的旱灾风险综合评估等实用技术方法。 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未来旱灾风险,简要提出了综合应对思路。 本书对于认知干旱形成机制、模拟和预测干旱发展过程、评估旱灾风险、加强旱灾风险管理应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可供从事水文水资源与干旱研究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和相
本书旨在向参与防汛抗旱工作的各类人员普及防汛和抗旱基本知识,使其掌握基本方法,同时了解江西省水旱灾害的基本省情。全书共分概述、防汛抗旱知识、防汛抗旱基础信息、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实践四篇二十四章,分别介绍了江西省基本省情、防洪抗旱形势、防汛基础知识、抗旱基础知识、赣抚信饶修五大流域、长江及鄱阳湖区以及直入长江各河流的防汛抗旱基础信息、组织指挥体系、法律法规和责任体系、值班值守及信息报送、防汛抗旱预案方案体系、防汛抗旱应急保障体系、防汛抗旱常规工作等。 本书立足于基础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各类防汛抗旱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供各级防汛抗旱应急管理部门人员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阅。
本书基于贝叶斯理论,全面构建了气候模式影响下的径流模拟不确定性分析框架,包括模型参数、模型结构和输入不确定性。以汉江上游流域为例,针对模型参数不确定性,采用广义似然不确定性估计法(GLUE)分析了新安江模型、SMAR和SIMHYD三个水文模型的参数敏感性;针对模型结构不确定性,采用贝叶斯模型加权平均方法(BMA)分析了上述三个水文模型和三个目标函数组合的模型不确定性;针对输入不确定性,采用BMA方法分析了三个气候模式和三种降尺度方法组合的降雨不确定性。*后,基于传统BMA方法提出了单层BMA和双层BMA两种方案,用于模拟计算考虑气候模式和水文模型双重不确定性下的综合径流,并选择*的方案来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径流。书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