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果树整形修剪的基础、梨树整形修剪的时期和方法、梨树整形特点与丰产树形要求、不同树龄及类型梨树的修剪方法、梨树不同栽培种群的整形修剪特点等核心和重点等内容。书中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果园专业技术员和专业果农的良好读物。
本书在*版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制定的相关标准与新规程,详细介绍了甜樱桃露地和设施高效栽培技术,包括甜樱桃的园址选择、建园技术、品种选择、苗木培育、土肥水管理、病虫草害以及营养缺乏的防治、整形修剪等关键技术,并对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作了重点阐述。本书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和安全生产理念,相关内容配有墨线图和高清彩色插图,通俗易懂,科学实用。本书适用于广大甜樱桃生产者、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我国是柑橘的主要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柑橘*早的国家,有文字记载的栽培历史达4000 余年。近10多年来,柑橘生产发展迅速,面积不断扩大,柑橘病虫害的发生成为阻挠我国柑橘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障碍,给果农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本书收集了包括生理病害和自然伤害等共63 种病害,其中细菌病害、病毒和类病毒病害、真菌病害及线虫病共32 种;虫害共171 种;天敌63 种。新增的病害4 种,虫害11 种。本书作者经过对柑橘病虫害的多年观察,拍摄病虫害照片,从中选取1500 余幅,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形式,编撰成此书,方便给生产者查阅。 本书可为我国柑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供从事柑橘种植农户查阅对照及教学、科研、科普、技术推广工作者参考。
枣树是我国原产的经济林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现栽培面积3000多万亩,产量900多万吨。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枣树栽培管理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极大地拓展了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枣树设施栽培也是枣产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结果。本书详述了枣树设施栽培概况、枣树特性及品种、枣树栽培设施规划与建设、枣树设施栽培管理技术、枣树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运等内容,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典型图片等,直观形象地反映了枣树设施栽培的管理方法。本书以实用技术为主,对于指导枣农操作和专业合作社开展枣树现代化设施栽培具有实际意义,可供广大枣农、枣树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人员以及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对油茶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内容包括:油茶基础知识、良种繁育、早实丰产林营造、增强抗逆性(冻害)栽培、低产林改造、病虫害防控等。 本书首次提出或强调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技术,如扩根容器苗繁育技术(第二章), 中耕防草 和 降密增肥 技术(第三章),增强抗冻性栽培技术(第四章),新低产林改造及预防措施(第五章),油茶灾害类别及预防(第六章)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新颖性。 本书可供从事油茶研究、生产和管理的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料。
《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实践的哲学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文库》由总序、导言和15篇专题论文组成,大致分为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两大部分,是笔者近年来对生态分明及其建设议题的理论思考的自然延续与拓展。对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理论的探讨,尤其是各种形式试点或示范区实践所提出或需要回答的深层次理论问题与挑战,是笔者特别关注和着力分析的对象。与此同时,这种理论性思考又是以较为丰富的实地调研为基础的。因此,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或示范区进行建立在理论文献充分梳理消化基础上的个例研究与比较相结合的综合性分析,是《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实践的哲学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文库》在方法论和结构上的主要追求或 特色 。
当前我国葡萄设施栽培发展迅猛,由于可有效控制病虫害和调控上市供应期,使葡萄产业效益显著提高。本书由国家现代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编著,在总结多年葡萄设施栽培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各地开展设施栽培的先进经验,以实用为主,图文并茂,以图解的形式围绕设施葡萄高效、优质、安全生产,重点介绍了设施葡萄优良品种、设施葡萄整形修剪与配套栽培技术、设施葡萄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方法等,并阐述了当前葡萄设施栽培新进展与新技术。本书适合果树栽培生产人员,果园经营管理及技术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相关科研人员参考阅读。
《森林疗养师培训教材??基础知识篇》以林学、心理、旅游、医疗、服务、文化等多个领域为知识基础,服务于森林疗养的基础理论、基地建设、课程编制、实施方法等领域,从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的角度,为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本教材将从森林疗养元素、森林疗养与人体健康、森林疗养基地建设、森林疗养师能力要求、森林疗养途径及有效实施方法等方面全面论述森林疗养的基本理论、实施方法和重要意义。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森林疗养基本原理,了解森林疗养的相关硬件及软件建设。森林疗养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交叉学科,其涉及的林学、心理、文化、旅游、医疗、设计、服务等多个领域,均为热点行业,且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和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的进一步提高,森林疗养已成为主流。通过本教材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森林疗养实践中综合应用
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全局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科学方略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亟需编撰《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模式》作为科学导引,该书编委会在行业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组织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科研积累和试验实践,收集、整合、加工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我国不同退化类型的各类草原生态修复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模式,筛选经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可推广、可复制、可应用的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范例,按照我国草原五大分区即内蒙古高原草原区、东北华北平原山地丘陵草原区、青藏高原草原区、西北山地盆地草原区、南方山地丘陵草原区,形成“分区、分类”的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主要技术模式。这些模式均为各区内科学先进、成熟有效、针对性较强的代表性
高山树线标志着树木生长的低温极限,广泛存在于世界范围的山地之间。作为《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的姊妹篇,Christian K?rner对从赤道到亚北极的树线分布现象进行了全球性综合分析,并基于树木生物学对此进行了功能解释。本书采用多学科方法探索了树木生长上限的森林格局、树木形态学、解剖学和气候学等主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树线位置的模型模拟、种群繁殖过程、发育、物候和进化等进行了阐述,归纳总结了树木生长过程中碳、水分和养分关系的生理学及胁迫生理学方面的证据,*后以树线历史(古生态学)和全球变化对现在和未来树线影响的分析结尾。书中有100多幅插图,其中大多数是彩色的,展示了世界各地的高山树线,书中还以图表和表格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信息。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相关科研人员,
为填补栎类经营技术指南(标准)空白、推进我国栎类经营健康发展,中国林学会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中国北方栎类经营技术指南》。本指南定义了栎类经营的主要术语,提出了三种栎类经营技术,即落叶栎类天然次生林经营技术、栎类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和栎类天然林近自然经营技术,供实践中参考使用。
李永、薛寒主编的《中国林业菌种目录(2016)》收编了已标准化整合的3305株菌株(分属238个属606个种或亚种、变种)。其中包括林业相关的昆虫病原微生物、木腐菌、森林植物病原菌、食用和药用微生物、线虫病原微生物、固氮菌和菌根真菌等。近些年来,随着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林业微生物中心的菌种库藏量增加很快。我们期望陆续整理出版新的林业菌种目录,为全社会提供林业微生物菌种实物及其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促进我国林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随着林业综合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教育功能紧密融合。城郊休闲异军突起、日益火爆,依托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各部门从生态文明教育的协调机制、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在森林公园发展中建设设施完善合理、权责划分明确、利益分享均衡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让众多的城郊休闲游客在森林旅游活动中享受到生态文明的教育。 兰思仁和董建文主编的《2016中国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研究进展--森林公园主体功能和国家公园建设》,围绕森林公园发展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国家公园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森林公园与自然资源保护、森林公园与自然教育、森林公园与森林健康产业等展开交流、探讨。
《世界主要树种木材科学特性(第二版)》是关于树木种类形成木材后的各种木材性质的专著,是对世界主要树种木材性质和用途多年研究的总结。《世界主要树种木材科学特性(第二版)》按主要树种木材的地域分布分章叙述,按章节先后划分为中国、东南亚、南太平洋、中南美、非洲、欧洲、北美等部分,每个部分描述的树种都是该地区或全世界比较重要的商品材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每章中,又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树种按科、属、种的拉丁文**个字母先后排序。每个树种均进行了科名、商用名、别名和英文名,树木外形及分布,木材识别特征,解剖要点,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加工性质和木材用途等方面的叙述,并对主要物理力学性质进行分级。同时将树种名称、分布、木材识别特征、解剖要点、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加工性质和木材用途等制成
本书疏理了近些年在北方引种应用的适应性强、观赏性好、栽培技术成熟的彩色木本植物145种,其中乔木101种(包括11种彩色常绿乔木植物,90种彩色落叶阔叶乔木植物),灌木44种(包括6种彩色常绿灌木植物,38种彩色落叶灌木植物)。本书从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适栽区域、栽培特点、应用配置等方面予以简述,以方便读者直观识别和应用。树种较多,图文量大,推荐出版。
该书稿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系列丛书之一的蔗区土壤与甘蔗科学施肥。主要从蔗区土壤、甘蔗的营养生理、甘蔗科学施肥、甘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甘蔗常用肥料与施用方法、各甘蔗有机肥利用与蔗地土壤改良、糖厂滤泥及酒精废醪液还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