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晋朝史学家陈寿把这段历史编成史书《三国志》,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博引群书,注文多出本文数倍,增补了许多材料。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也是一本写三国历史的史书。同时,有关三国的故事一直流传不断。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着重记载魏晋名公士族的言谈轶事。据杜宝《大业拾遗录》记载,隋炀帝时已有曹瞒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水上杂戏。 唐朝李商隐的《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以看到,当时已用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章回体古典小说,在此小说中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无论是群雄之首,还是智士猛将、无不具有鲜明生动的个人特征。书中的战争场面气势磅礴、波澜起伏而绝不雷同,把惊心动魄的不同战场环境,描写得千变万化,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呼之欲出,令人叹为观止。 本书从《三国演义》中,精选出100句经典名言,回溯历史时空,详细介绍名言的出处和背景,传递古人智慧,进而腾越时空,以发人深省的相关历史人物故事印证这些名言的涵义。
水浒名家马幼垣继《水浒论衡》之后的研究论文结集。一如既往地在严密考据的基础之上,广泛涉猎水浒研究的各个课题,诸如版本收集与比勘,小说本事与演化,作品立意、结构与人物的分析与品评等等。作者对以往水浒研究专家几成定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批评了当下水浒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水浒二论》可以看作是《水浒论衡》的续编,本书分为两部分:“专论”和“简研”。“专论”部分是带注释的学术论文,“简研”部分则是一些短论。本书涉猎问题同样广泛,诸如《水浒传》版本收集与比勘,小说本事与演化,作品立意、结构与人物的分析与品评等等,研究特色依然鲜明。
《西游记》既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又是世界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作者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历尽艰险,最终取得真经的过程。《西游记》中神与妖的形象,以其原形的各种动物特征和现实人性为基础,再加上浪漫的想象,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喜爱。 《图说西游记》图文互释解析原著中的神仙和妖怪,从细节中把握九九八十一难,让人体味小说中暗含的人生哲理,玩味故事之外的奇妙传说。 《图说西游记》全书共五大部分: “人物篇”:结合《西游记》的具体情节,以细致并新颖的角度解析取经团队,分析原著中的诸神佛及妖魔鬼怪,使读者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多元。 “故事篇”:梳理《西游记》的故事线索,挖掘相关的历史与人文知识。 “寓意篇”:从多个角度分析《西游记》的寓意,探讨作者
赏读《红楼梦》诗词,不是简单查明典故出处和串通句意的事,而是奠基于红学研究的一种全方位的艺术领悟。这也是《红楼梦诗词韵语新赏》的一个支点,即不仅是引导读者鉴赏诗词,更是通过鉴赏诗词为步入小说堂奥和了解红学开一门径。
水浒名家马幼垣继《水浒论衡》之后的研究论文结集。一如既往地在严密考据的基础之上,广泛涉猎水浒研究的各个课题,诸如版本收集与比勘,小说本事与演化,作品立意、结构与人物的分析与品评等等。作者对以往水浒研究专家几成定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批评了当下水浒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水浒二论》可以看作是《水浒论衡》的续编,本书分为两部分:“专论”和“简研”。“专论”部分是带注释的学术论文,“简研”部分则是一些短论。本书涉猎问题同样广泛,诸如《水浒传》版本收集与比勘,小说本事与演化,作品立意、结构与人物的分析与品评等等,研究特色依然鲜明。
本书选辑的评语,主要截止于1949年。建国后研究《水浒传》的专著颇多,且往往自成系统,难以纳入本书的体例;这些著作在书市上比较常见,易于购买和阅读,因此本书较少收录。 选辑评语的标准:本书不求完整无遗和面面俱到,而以评语的质量为第一标准,做到最大限度地将能辑录到的精彩评语奉献给读者。毫不夸张地说,本书基本上囊括了明代以来关于《水浒传》一书的精彩评论,既有人物评价,也有艺术分析;既有评点本中的批语,也有研究者独树一帜的见解。各家的立场和学养不同,因而在评论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李贽、金圣叹等的评论,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鲁迅、胡适、郑振铎等学者的评论,往往从小说史的角度出发,视野广阔,理论严密;毛泽东论述《水浒传》,以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的高度,常常结合实际工作展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