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金读过的书,行过的土地,见到的人世风景与自然风光,成了罗瑞恩、晶辉洞、末日山……他挚爱的西米德兰兹和牛津,他童年的天堂萨尔霍,他无法割舍的山与湖、古迹与人烟,成了夏尔、幽谷、海尔姆和范贡森林…… 托学专家约翰·加思结合外部景观与心灵景观,以高度严谨却不乏逗趣的姿态追索托尔金的创作灵感。它是托尔金非凡创造力的过程展现,也是世纪作家生平经历的有力佐证。 全书收录超100张图片,包括托尔金自己创作的插图、其他艺术家的作品、档案图片、地图和壮观的现代照片。
作为“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问题之书》分上下两册,共七卷。上册由回忆写起,从于凯尔的到萨拉之死,再到爱情的毁灭,叙事的过程中追问着自由、话语、抉择的意义。下册则通过打乱字母重新组合的语言游戏,用诗化的言语、对话的方式,继续对生命、文本、死亡展开思索。 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
初始的留学生活,一种不知所措的茫然和恐惧。一个崭新的世界,超出先前所有的经验和预知。而相比较于物质上、知识上的“硬储备”,留学新生似乎更需要内在的“软着陆”指导,如何消解压力、尽快适应美式校园?如何跨越文化隔阂,学会与教授同学相处?如何走出封闭小圈子,享受读书之外留学乐趣?这段战战兢兢摸索适应的日子,充满了痛苦、惊喜、收获和思考。于是,我萌生了记录这段生活的念头,亦为了与家人友人及时分享感受,隧开通了以“读研在美国”为题的博客,也便有了此书!
本书是《但泽三部曲》的第三部,描写主人公从一个共产党员堕落为一个纳粹分子,后又竭力报复纳粹分子等一系列的故事,反映德国那段“狗年月”里人性被扭曲的一面。磨坊主儿子马特恩和犹太混血儿阿姆泽尔从儿时起便是一对歃血为盟的好朋友,马特恩体魄强壮,为人仗义;阿姆泽尔聪明过人,有艺术天赋。两人形影不离,互相关照,令人羡慕。可希特勒上台后,马特恩摇身一变,投入了纳粹的怀抱,同阿姆泽尔之间的友谊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在法西斯最猖獗的时候,马特恩甚至还当上了冲锋队队长,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居然对昔日的朋友下毒手。之后他因没能继续得到重用而离开了冲锋队,他反思自己的恶行,失望、懊悔和内疚折磨着他,泯灭的人性又开始复苏。他只好去当兵,可不久又当了英国人的俘虏。法西斯投降后,他从战俘营回到德国,开始到处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