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别记》是清代福建地区重要的民间传奇小说,是福建乡土文学和民俗文化的瑰宝。由于书中大量使用福州方言、土语,有些语言今人已不甚理解,年轻一代甚至读之困难,鉴于此,本书对《闽都别记》原著存在的古方言、土语作注释,并对书中其他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点校、修改。
“胭脂的化石,泪的化石,一个古老的世界,一点点的永恒;依样照出一个朦胧的现代,和后世”。《铁浆》是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九部短篇经典,首次在大陆出版。作品写于台湾的六〇年代,接续五四的白话小说传统,还原民国初年北方农村集镇的传奇人物与古老事件。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文明冲突的时刻,乡土成为勘探人性善恶的舞台:争盐运生意而灌下铁浆自戕的孟昭有、在酒楼上吃炒人心的屠夫傅二畜、自学医书而接连害死家人的能爷……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人物复活了战国时代的血性,和我们不大知道的民族性,演绎着仇杀与、侠义与温情,愚昧与文明,无不是震慑心魂的悲剧。阿城先生作跋:《铁浆》是现代汉语文学中强悍的代表作。
1998年2月19日,安徽大学教师何家庆怀揣着自己14年积攒的29000多万元,踏上科技扶贫之路。他行走305天,行程31600公里,其中徒步8000公里。他途经8省、108个县、魔芋种植区的芋农和魔芋企业传授技术。 何家庆以日记形式记录了扶贫路上所见所闻所遇所思。19万字的西行日记记载了他的喜怒哀乐——在田间地头给芋农传经送宝,是为喜;愚昧渎职官员的强硬拒绝使芋农失去了掌握技术的机会,是为怒;近在咫尺的技术不能服务芋农,是为哀;芋农掌握了技术,是为乐;极度衰弱的身体不能支撑日后工作,是为悲;遭遇的自然灾难,饥寒病痛断粮蛇咬,是为恐;遭遇的人为主要磨难,侮辱刁难抢劫收容,是为惊。 该日记融政治性、思想性、文学性、传奇性于一体,以扶贫为镜,折射了当今社会美丑交织、善恶并存,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反映了一个知识
《天堂之火》讲述的是亚历山大 20 岁即位之前的经历。一出生,亚历山大的健美、力量和勇气便光彩夺目;而所有这一切,都将在亚历山大漫长而艰苦的少年时代被打磨得锋利,足以支撑起他宏伟的未来。 还未离开襁褓,亚历山大同床异梦的父亲腓力王和母亲奥林匹娅斯就开始了对他人生控制权的争夺,这让他自幼便谙熟权术和阴谋;而与他情投意合的挚友赫菲斯提昂及导师亚里士多德,则让他感受到了信任之力和理性之光。 尽管他 12 岁时已经在沙场上手刃仇敌、 18 岁时就当上了马其顿的骑兵指挥官,他也还是要蛰伏在困苦、羞辱中屏息静待,等待命运光华熠熠的道路为他完全敞开的那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