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先秦政治人物吕不韦为写作对象,通过对吕不韦不同人生阶段的重大事情的生动阐述,向读者展现了吕不韦的传奇生涯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本书文笔生动,悬念迭起,是一部较好地反映吕不韦生平的书籍
1981年北宋皇宫遗址的发现,拉开了北宋东京城考古工作的帷幕。随后北宋东京城的外城、内城、皇城、金明池、汴河、蔡河等多处重要遗址相继得到勘探发掘,这些发现对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结合历史文献,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北宋东京城的考古发现,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力求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的考古信息。本书适用于从事历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工作的研究人员以及各高等院校历
《薛家将》是在民间流传版本基础上加以改编再创作而成的,是刘兰芳播讲的经典评书之一,本书系次结集出版。评书界有“薛家将”之说,是指以讲述薛仁贵及其子孙们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系列评书。本书讲述的则是薛仁贵跨海征东后,薛仁贵、薛丁山父子西征哈迷国的这一段,与其他各家讲述的《薛丁山征西》《樊梨花征西》等小同大异,风神独具。主要情节有兵困锁阳关、程咬金诓苏海、救罗通、薛丁山出世、三休樊梨花、三请樊梨花、大破金光阵等。
腹地的流寇剿不胜剿,由陕西、山西、河南而湖广、四川,中原几无一片宁土;清军数次越长城入关,肆虐于京师、北直隶、山东一带,所到之处抢掠一空。中原大地狼烟遍地,兵部尚书杨嗣昌为避免两线作战,试图以“十面张网”之计剿灭流寇,与清议和以缓和北面局势。可惜的是流寇易剿,议和难成。剿寇之军仓皇北调,已困于死地的张献忠、李自成部死灰复燃,杨嗣昌受命于危难之间担任督师剿寇。张献忠设计逼死杨嗣昌,李自成陷洛阳杀福王,流寇之势终不可制。南剿贼北平虏,已非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所能胜任,思宗有与清议和之心而无担当之意,“流寇与建虏相因亡明”已成定局。
秦末时期,满怀家仇国恨的张良行刺秦始皇,虽然失败却也一举成名天下知,此后就步入了反秦之路,辅佐刘邦入关破秦。楚汉争霸时期,张良淋漓尽致地一展才华,辅佐刘邦充分利用了韩信的军事才能,以小博大地灭了西楚霸王,建立了西汉王朝。建国之后,张良再一次运筹帷幄,不仅躲过了刘邦的猜忌,而且还出谋划策地帮助刘邦安抚了众多功臣,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成功地身退。而指导着张良后半生的,正是那部千古奇书《素书》。文章以小说的笔墨,将张良的一生落在纸上,构筑了无数个可以动人心弦的细节场面,用一环套一环、步步惊心的历史情节,展露出张良天才级的谋略大才,并以夹叙夹议之笔不时解析了《素书》。
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心血之作,她用十年时间准备,重返东北三省作为伪满洲国存在的那十四年(1932-1945),在七十万字的篇幅里,迟子建秉承以小人物写大历史的写作理念,形式上采用编年体,让纷繁复杂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于恰当的年份浮出水面,让那段在教科书中只有只言片语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具象可观。全书出场人物有上百位,从“康德皇帝”溥仪到抗日将领杨靖宇,从俄国商人到日本“满洲移民”,从婉容福贵人到影星李香兰,但是贯穿全书却是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迟子建以从容的笔调,描摹着他们在那段岁月中的生活,他们所承受的苦难,他们真挚缤纷的情感世界,而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也在他们的故事里得以完整的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