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生于诗礼世家,父子三人被誉为 三苏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次是45岁那年因 乌台诗案 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谪贬当然是苏轼的人生逆境,但这种逆境却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
这套自选集以小说为重头,并收进了一些残雪在创作后阶段写下的对一些经典作家的评论。作品的排列以发表的时间为顺序,后面有作品目录表。读者要了解残雪的创作的全貌,读了这套选集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这次编入的小说,全部是中短篇,侧重于创作各个时期的重要的、有转折性的作品。残雪就是要在读者眼前展现她内部那种异质的、徐徐变化着的风景。这里特意挑选了一些特别能代表残雪风格的篇章收在自选集中。
《郭文斌精选集》是目前为止郭文斌最全的作品合集,包含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农历》,畅销书《寻找安详》,小说集《瑜伽》《还乡》,文化随笔集《到底说什么》《祝福》《对话》,诗集《潮湿年代》以及国内二十余年来专门研究郭文斌作品的座谈会、论文、述评等的合集《郭文斌研究》,共9本;另附有郭文斌近年讲座集萃光盘10张,较完整地展现了郭文斌的文学作品与社会活动。 郭文斌的作品中,中国的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占了很大的比重,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揭示出深藏在人们内心的底色,人的基本的道德、良心与人伦,这些向善的人与事使得许多人物与故事得以曲终奏雅。 郭文斌的作品文字隽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是一种诗意文学;同时,润物无声,在陶醉于文字的同时,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郭文斌精选集》是目前为止郭文斌最全的作品合集,包含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农历》,畅销书《寻找安详》,小说集《瑜伽》《还乡》,文化随笔集《到底说什么》《祝福》《对话》,诗集《潮湿年代》以及国内二十余年来专门研究郭文斌作品的座谈会、论文、述评等的合集《郭文斌研究》,共9本;另附有郭文斌近年讲座集萃光盘10张,较完整地展现了郭文斌的文学作品与社会活动。 郭文斌的作品中,中国的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占了很大的比重,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揭示出深藏在人们内心的底色,人的基本的道德、良心与人伦,这些向善的人与事使得许多人物与故事得以曲终奏雅。 郭文斌的作品文字隽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是一种诗意文学;同时,润物无声,在陶醉于文字的同时,净化着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