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人类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1986年4月26日,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李真的人生并不长,但颇具传奇色彩,被称为“河北第一秘”、“二书记”,41岁被执行死刑。 李真死前究竟说了些什么?李真是怎样做秘书的?他是怎样做一把手的?他是怎样谋取和滥用权力的?他在河北政坛“火爆”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样走完“三关”(“两规”、逮捕、判刑)的?他对信念、人生、权、钱、色、友情等问题在不同阶段的认识是什么? 本书通过揭露腐败分子李真的犯罪始末及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极大危害,剖析贪官的心理变化过程,剥去贪官灵魂的伪装,并以莫贪、拒贪、防贪、反贪、惩贪、悔贪、戒贪的主线贯穿,体现了腐败必被惩、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必然规律。
《陈庆均日记》起自光绪十九年(1893),讫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记录了陈庆均二十四岁到六十七岁的生活轨迹,内容涉及广泛,是了解这一时期浙江地区,特别是越中地方状况的难得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日记记录了陈庆均与绍兴官员、绅士、文人等交往细节,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官绅社交,是了解清末科举考试中考官、考风、 考场的重要载体。整理者对日记所涉人物做了大量注释工作,注明资料来源,以资读者查考;还收集了大量与作者交往人物的照片,作为插图呈现给读者。
一位西方传教士与萧克将军领导的先遣长征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此后,他跟这支队伍一起长征了十八个月又十二天。 他以传教士的眼光,仔细地观察了这支队伍的官兵,然后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了这本回忆录。 这是外国人记录红军长征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从独特角度记述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手资料。 这是“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传奇”。这位传教士与作者领导的先遣长征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此后,他跟这支队伍一起长征了十八个月又十二天。 他以传教士的眼光,仔细地观察了这支队伍的官兵,然后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了这本回忆录。 这是外国人记录红军长征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从独特角度记述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手资料。由于视角出自于传教士,因此,本书也充满了宗教色彩。
本书是一部描写著名的三五九旅传奇历程的纪实文学。三五九旅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诞生的湘东独立师,在开辟湘赣根据地的战斗中,逐渐发展壮大为红六军团,为保卫中央苏区立下不朽功勋;长征时作为中央红军的先遣队,率先突围,踏上西征路;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师后,开辟了湘鄂川黔根据地,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战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三五九旅,挺进晋西北及晋察冀,打击日寇;当日军进攻陕甘宁时,受命返回边区、与日军进行殊死战斗,保卫了党中央;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创造了闻名遐迩的“南泥湾奇迹”;抗战后期,三五九旅主力受命到华南执行任务,南征北返“小长征”历尽艰辛;另外一部北上东北,夺取战略区。解放战争中,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经历了艰苦的中原突围,胜利返回延安;在彭德怀领导下,转战晋陕甘,参加了第一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 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一如它的书名,《坚锐的往事》是突破被既往历史遮蔽和规训的原乡的民间记忆,这种对个人和周围世界的重新定义是一种文化自觉和发现,而它的背后是作家的良知和智慧。这些回忆过去的文字,真实而生动地记忆了历史。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记忆,从他得《坚锐的往事》中,我们不仅找到了历史的钥匙,也找到了认识现实的钥匙。
图书馆藏《龚又村自怡日记》共24册,32卷,近百万字,为常熟人龚缙熙(18111874?)的日记。日记所记基本含括了他的一生,从追溯幼年往事,到逐日记载所 历所思所闻,直至去世之前。此日记曾被摘录与太平天国的相关史料见行于世,然而全本却长期未得到重视。《江苏文库·史料编》重视此类文献,影印收入此本,使得此本得以公开 于世。此次整理即以此本为底本,并参考南京图书馆藏《龚又村自怡日记》稿本残本以及 图书馆藏龚缙熙《镜墀轩稿》等多种文献,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龚缙熙日记。
本书以回忆录的形式记述了陈复生这位百岁老红军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反映了老一代革命者们不怕流血牺牲,呕心沥血,不计个人得失,为新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和光荣业绩。
小说展开于一个虚构的城市贫民窟的背景之下,主人公阿扎罗是一个鬼孩,徘徊于幽灵世界与生者世界之间。而在经历了人间种种的爱与苦难之后,他最终选择了在人间饥饿的路上踽踽而行,并且去承受一切。作者借助于这样一个小孩的目光,描述了人类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事实,人类生活世界的变迁及人类探索存在的精神之旅。
杨氏正民,祖籍山东定陶,出身寒微,幼年即遭逢战乱。倭寇铁蹄之下,乡民生灵涂炭。先生弱冠,被迫颠沛流离,背井离乡,辗转皖豫陕川,随后因通信蒙冤,只身抵达台湾。后历经寒窗苦读之功,乱世历练之效,终成博学鸿儒,先生学有所成,久执巴西利亚大学教席,教书育人,惠泽学子,桃李遍天下。而且齐家有道,教子有方,竟一门育出九博士,实在难能可贵,堪称佳话。 杨家父子是怎样走过成功之路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九博士的家乡,品味博士父母的酸辣苦甜,回忆历史的风风雨雨,追寻他们的人生历程。回顾他们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探讨这个四姐弟之家的教子之方,对于当今的独生子女教育具有的指导意义。闲来翻开此书,你不仅会被主人公大半个世纪曲折离奇的人生故事所吸引,也会为他几十年禀承母训、笃信忠厚、践行理想的纯良品格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