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贯通古今的北疆军事重镇。大同“山环采凉,水抱桑干,长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西眺朔漠,东瞻白登,屏全晋而拱神京,巍然重镇”。因此,大同自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定边建置,一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争达千次以上,像白登之战、参合陂之战、土木堡之战等重大战役就有八次之多,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也发生在这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李牧戍守雁云代,汉高祖受围白登,李广、卫青、霍去病远征朔漠,拓拔珪迁都平城,郭子仪收复云州,李靖夜袭定襄城,薛仁贵云中解围,抗割让吴峦拒城,常遇春攻克大同,徐达增筑大同城,于谦巡边守大同,郭登大破瓦剌军,守古城姜壤抗清,宋世杰攻占府衙,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等,一大批卓越军事人物在这块古老的土
《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是一本关于美国自然文学的教材,以中文为主写作,附有大量的英文参考资料,既基于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状况,又从中国学生可以理解的角度,对自然文学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对其经典作家和代表性作品进行评述和相应的理论解释,使中国学生和有兴趣的专业人士掌握英美自然文学的概貌和基本内涵。
《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修订版)》是2001年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的一种。今蒙复旦大学出版社厚意,印行修订版,我想借此机会感谢贺圣遂先生、孙晶女士和社中其他诸位朋友长期以来的关心和支持,其情其谊,并不只在于《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修订版)》的出版和包括《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修订版)》在内的这套“现代中国文学史论丛书”的出版。我这本书的所谓修订,其实只是少数地方补充一些论述、改动几个字句而已,原来的面貌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叙事技巧比较研究》从中西方古典戏剧互为参照的宏阔视野出发,运用比较对照的研究方法,滤取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为具体研究对象,从“停叙”、“幕后戏”、“预叙”、“发现”与“突转”几个论题切入,以解读大量戏剧文本为依据,尝试就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叙事技巧展开专题性的比较研究。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以1898至1998的百年中国诗歌变革行程为研究范畴,有机整合了中地、台湾、香港的诗歌现象,提出和实践了研究现当代文学现象新的思路与方法,开拓了20世纪汉语诗歌的研究空间。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认为,百年来中国诗歌是一种在诸多矛盾与问题中生长,在变化、流动中凝聚质素和寻找秩序的文类。它面临的考验,是如何以新的语言形式凝聚矛盾分裂的现代经验,如何在变动的时代和复杂的现代语境中坚持诗的美学要求,如何面对不稳定的现代汉语,完成现代中国经验的诗歌“转译”,建设自己的象征体系和文类秩序。如今的现代汉语诗歌,已经从古典诗歌中独立出来,不再是新不新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不再是“横的移植”或“纵的继承”的问题,而是能否从诗的本体要求和现代汉语特点出发,在已有实践基础上,于
散文家、诗美学研究专家、诗人李元洛应邀重新选编唐诗三百首,以“新编”为特色,以“今读”相辅佐,遵循“力求新创,古为今用”的厚则,所选三百三十首诗歌全为新选,《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分为社会、自然、人生、艺术篇章,同时,选编者以诗人和学者的眼光对每首诗都做了较有深度而又精炼的赏析。赏析文字适当联系“五四”以来的新诗与旧体诗作品,使这个唐诗选本充满了当下感与时代感,间接地也使得这个选本所涉及的诗歌远远不止三百首之数。可以说,一部《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在手,可以欣赏到的诗歌却多达近千首。
《清代八股文》八股文的作用在于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辨证性,是以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人才辈出。然在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八股几乎被痛骂至体无完肤,夹杂着对朝政之腐败、国力之衰溃的愤懑,八股成为首当其冲攻击并改革的对象,成为腐朽空洞的代名词。如何能理解这矛盾的现象,又如清楚理解这五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与20世纪衔接着的这段历史,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问题,邓云乡先生本着这样的思路撰述了这本《清代八股文》。 《清代八股文》分了十八个题目,尽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清代八股文,并举了各种例子予以说明。其历史作用除在各篇中结合事例说明外,在《历史作用试析》中尤作了总的综合说明,使读者拨开模糊的历史面纱,真正了解这一历史上颇具争议又关系重大
《文心雕龙辞典(增订本)》是国内出版的一部《文心雕龙辞典》,此次增订再版,在原有基础上收入了《文心雕龙》全新研究成果,是目前资料全新、信息量很大的《文心雕龙辞典》,极具实用价值。
或许我与兴陆真的有缘,早在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时候,他曾经写信给我们的研究室询问,当时正好由我给他写了回信,这是我们的次接触。后来他报考博士研究生的时候,给我寄了一篇硕士论文,题目是《杜诗研究史》。当时我正在考虑我们的批评史研究向学术史、研究史方向拓展,他的文章当然引起了我的兴趣。那时,我正患重病在医院,头痛欲裂,看几行字,就必须停,就这样断断续续地枕边读完了全文,深感到他有进一步搞研究史的素养。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考试很成功,就录取而来到我的身边。他来复的时候,正好我负责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史》刚批下来不久,我就放手让他搞《总论卷》,让他到大海中去学游泳。因为我相信他会努力地浮出水面而不会沉下去的。几年来,以他的勤奋,不但出色地完成了近六十万字的《总论卷》,
《中古诗学史:境化与律化交织的诗歌运动》描述发生于汉魏至盛唐年间之中古诗歌运动的历史。中古诗歌运动是指,古代诗歌脱离民间歌诗的形式,循着境化和律化两条路线,走向高度文人化之过程。起于汉未五言诗,中经玄言诗、田园诗、山水诗、格律诗,最终在王维山水小诗与杜甫夔州七律中分别臻于境化与律化的高境。文人趣味引导诗歌功能发生基础性的变化,逐渐消除了诗歌当中的政教、抒情与说理成分,上升到精致而纯粹的审美。
《诗词格律集成》以音韵和诗词格律为主要内容,宽严适度,繁筒恰当。书中既参考和选用了我国古代长期积累的有关字典、韵书等重要资料,又吸收了推广普通话以来在音韵、诗律学方面的许多研究成果。不论对哪方面的成果,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创作实践,融会贯通,断以己见,应损者损,应益者益,使这部书丰富全面而又有自己的见地。这部书还具有工具书的特点。书中有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汉语音韵知识和诗词格律知识等,这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有不少青年喜欢读诗词、写作诗词,但对音韵、诗词格律却了解得不多,这部书可以为他们提供参考。另外,现在有些学校,多少不等地都讲授音韵和诗词格律,这部书也可作为参考教材。单就以上几点来看,可以说,这是一部有用的书。
词是一种“要眇宜修”的文体,经过温庭筠、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历代词家的不断开拓,形成了特有的文体风格,或清空、或雅正、或柔婉、或沉郁。这些审美范畴是把握词体艺术特质的关键。《文史哲研究丛书:词学审美范畴研究》通过历代词论资料和词作分析,归纳出词体的主要审美范畴,层层梳理、细致分析,深入阐释各种范畴的内涵及词学意义。《文史哲研究丛书:词学审美范畴研究》层次分明,论证清晰,语言流畅。通过《文史哲研究丛书:词学审美范畴研究》,可对词所特有的文体特征有一全面了解。
《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系统考察了科学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阐述了科学传播由作家的知识形态发展为一定程度的理论自觉的过程;其对文学的影响、渗透,从知识观、方法论层面的思想启蒙,转化为对文艺科学的规律探索。主要介绍了知识结构与理论觉悟、科学的现代文学观及戏剧观、多样化的科普文艺、科技传播与现代主义等内容。
本书书的目的是想学习中华民族5000年来无数有名的、无名的先辈诗人探索、求精、发展、开拓的精神,想让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学诗写诗更容易一些。全书正文共分九部分,内容包括:五绝、五律、七律的格式及例诗,关于诗韵的知识,诗词的声韵,诗的种类,关于词的知识,关于散曲的知识等。
本书是一本适用本科的公共课,也是一本中国语言文学知识的普及读本,同名课程将首先在上海理、工、文科的新生中普遍开设。如何对理、工、文科学生开设适合21世纪时代要求的公共基础课,加强的人文素质修养,在当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讨的课题。在上世纪80年代,针对教育恢复期间基础教学的严重脱节,《语文》对理工科和文科非中文专业的新生在补充和加强语文知识方面,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到了20世纪末,新生的知识结构已经不同了,他们在中学时期已经接受了较为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他们从最近通行的语文新中可以学习较为系统的古文、现代文篇章,学生进后在文章选读和语文基础训练方面再进行加加补补的学习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教学意义。
本书以“史诗建构”为命题,以思想史研究为取向,探讨作为文学创作的席勒戏剧与个体生命历程、时代宏观语境、社会政治机制乃至权力运作转移的相互关联。对席勒的戏剧创作以“诗史”为定位,其成绩以“史诗”为评价,在研究方法上试图“创造性的转化”,即在德国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双重范畴中,考察席勒戏剧的“史诗气象”,追问席勒的“自由彷徨”。
《现代文坛随拾》是倪墨炎先生的书话精选集。倪先生把自己钟爱的书话作品比作“精神零食”,这些短小的篇章,既提供了史料,又提出了见解,可以补充中国现代文学史专著所无法顾及之处,即使对于那些专业人士,也不至于完全无用。而对于一般的读者,这样的“精神零食”也许可以成为他们深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堂奥的指南针。
梅州客家山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受到中外学者关注。作者多年来从事客家山歌的研究和创作,多首作品获得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奖励,对客家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为客家山歌的研究论文,下篇选录了作者2005年以来新创作的山歌80余首,对客家山歌的研究创作具有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