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早在以抄本形式流传的时候,就已经附有评语,这就是由脂砚斋、畸笏叟等人所加的现在统称为“脂评”的批语。因为这些作评者是曹雪芹的亲友,了解作者写作《红楼梦》的情况,所以批语中揭示了不少有关《红楼梦》写作背景、与曹家家世的关系、80回后的情节等等内容,这些批语对读者加深理解小说内容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红楼梦脂评汇校本》以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早期脂评本为底本,汇集了戚序本、蒙府本等其他脂评本的部分脂批,并参考、 吸收若干新校点本及脂评辑本的校点成果整理而成。本书第一至八回、第十三至十六回、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以甲戌本为底本, 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以列藏本为底本,其余部分以庚辰本为底本。 在以上版本基础上,或参校其他脂本,或参考学者意见,做了必要的
吉川幸次郎先生对中国文学史独到的把握,在《中国诗史》中尤其能体现在两方面:,将文学作品置于一种形而上的背景下去考察,发掘其中所表达的个人与天命的关系;第二,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力量与激情有—种持续的关注。这种力量与激情又与中国的天命哲学有一种相互的贯注,构成中国文学特有的精神。所以,吉川幸次郎先生的《中国诗史》令人敬佩的地方不在于如何把握中国文学在形式方面的特色,而在于其极为注重把握中国文学的精神。
近百年来,广州文学艺术家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奉献大批精品力作,在这片土地上哺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名家大师,其改革创新的精神影响着岭南文艺界,成为岭南文艺各个时期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广州文艺史上,还未有先例系统地梳理这段百年历史。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市文联组织汇编整理了百年来有关广州文艺研究的学术文献《初心与使命 广州文艺百年》书系,包括《初心与使命 广州文艺百年文选》(上、下)、《初心与使命 广州文艺百年大家》。 该书系从概貌、人物、大事记等不同角度为课题立项,首次以史学的态度还原广州文艺百年全貌,对重新认识广州文艺的 中国价值 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重版价值。
本书明确区分了中国现代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把鲁迅小说置于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考察,强调文学是主客体互相作用的产物,强调鲁迅独有的思想个性与艺术个性。 本书是新时期鲁迅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观点独特,见解精辟,在鲁迅研究界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首先提出了区分中国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的不同规律和“回到鲁迅”的口号,曾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对鲁迅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钱谦益的“诗史”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的前身,作者1998年提交美国耶鲁大学的博士论文,2009年正式出版时题名为The Poet-historiaQiaQianyi(Routledge,2009),在内容及结构上有较大规模的调整。此次中文版与读者见面,除了订正了若干事实错误,基本上维持了原书的旧貌,未再增订(因而外相关研究成果也反映到2008年前后为止)。原书以英文出版,为了照顾英语读者的知识背景及阅读习惯,要表达得尽量浅显易懂,也要提供不少基本的、说明性的知识(尤其是在脚注中),因而中文版中的一些地方,学者专家读来,觉得很肤浅,但为了保存原书的面貌,又考虑到对初习古典文学者可能有些许帮助,也就没有删去。贻笑大方之处,还望海涵见谅。
本书分三卷:卷曰《李白丛考》,共三十篇,都是考证李白生平事迹、行踪、交游、作品系年、辑佚和辨伪,订正前人在李白研究中的错误,重新勾勒出李白一生的新轮廓。第二卷曰《李白论稿》,共三十篇,都是理论探讨文章,包括论李白的古风、乐府、歌行、绝句等各诗体的特点和成就,李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诗文品评,李白集主要版本提要,对国内外李白研究的评述等等,主要是对李白思想和作品艺术成就作出新评价。第三卷曰《唐代文史考论》,共二十三篇,包括对唐代其他诗人如宋之问、苏颞、李商隐、李德裕等事迹的考证,《全唐诗》作者小传正补,《元和姓纂》整理记感和对《四校记》的斟正,《唐刺史考全编》补遗;论“二重证据法”在唐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论唐代文史微观综合研究,《唐代文选》前言等;还有一部分是对一些有重大影响的
当代作家群体为何如此口碑不好?他们是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 如果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关注点自然要落在1949年以来“极左”政治所推行的思想改造这一历史现象上。 孟繁华就此总结说:“自50年代初期始,检讨之声不绝于耳,思想能力的丧失是20世纪下半叶知识界最令人震惊的景观。” 贺雄飞说:“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文人历来是统治者的工具,得意的往往是御用文人。尤其在20世纪下半叶,反思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中国文人的表演,我们不难惊醒地发现:中国文人是一群缺钙的软体动物”。 事实表明,这个群体在历史转型的大考验中交出了一份令人困惑、失望以致绝望的答卷。从当事人的众多事后回忆和“忏悔”的文字来看,在当年的“改造——检讨”运动中,确有那么多的人是真诚的,真诚到坚贞不渝,至死不悔。当然,
本书全面描述与论析苏轼诗歌研究的历史进程,对存世的历代有关苏诗研究史料予以辑录、考辨和阐释,对其中一些重要的著作,如年谱、传记、选录、评点、注释和研究著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历代研究者所体现出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文学观念亦作了初步探讨。书中从文艺学、文献学及学术史等多角度切入,既可观照历代文艺思潮的变化,又可促进对苏诗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与利用,更可为当代的苏诗研究根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