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可持续遗产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试图建立一个集体嗅觉体验的 有意识的档案 气味记忆的博物馆,为了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并在未来能够回忆起它们。 基于这个想法,作者罗伯塔 戴安娜从嗅觉历史文化调查开始,写下了《气味博物馆》。她收集了38种气味,并调查了每种气味的来源,深挖了它们与文学文化联系及其在香水中的应用,其中有大海的气味、雨后泥土的气味、刚割过的青草的气味,童年的气味 削过的铅笔、马戏团、马路上的沥青 这些人们最熟悉的气味,在作者包罗万象且充满诗意的叙述中,具备了唤醒记忆的独特能力。
本书是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为专题的学术著作,它系统、深入地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的历史及各个层面进行了梳理。全书以历史时间节点和文学发展思潮为两大坐标,全面研究梳理了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发展各个阶段的文学特质、时代风貌、历史土壤、创作高潮,并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地位、历史成就做出了总结,确立了当代长篇小说评价的历史与美学标准。作品着重弘扬中国精神与中国风格,富有极高的学术成就,对当代长篇小说研究具有创新价值与意义。
《红楼政经逻辑》根据《红楼梦》中的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等展现细节探讨。作者认为《红楼梦》呈现的是开国三代的故事,当时国家和社会处于强盛时期,更是一个很关键的转型期。对家族而言,也是关键的时期,家族诗书转型成功,就能延续;转型失败,家族就走向没落。《红楼深宅博弈》主要对贾府这个大家族里面的宅斗博弈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当贾家走向衰落时,内卷化的博弈让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甚至最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谁也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作者认为《红楼梦》能够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是在人性层面写得极为深刻,提倡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修齐治平”的道理,告诫人们成大事,必须先修身、齐家,之后才能治国、平天下。《红楼财经传家》一书,作者从财经与传家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分为六章。第一章:财经之眼看
本书企求为人类借助于文学的自我阐释创造出一个不同的启导式,既与人类的内在情性相关联,同时又是文学自身的构成要素。虚构与想象恰好满足这些条件。二者都是作为证据性的经验而存在于人类的生命活动之中。文学的表现与再现功能使人类的超乎寻常的可塑性,自由伸展到了一个几乎没有边界的文化大背景之中。准确地说,人的可塑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流变不居的本质特征。文本游戏使自我呈现之不可能性,变成了一种无限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几乎是没有限制的。无论疆域多么辽阔的王国,都无法将这种可能性囊括其间。文学作为虚构与想象的产物,它了世间悠悠万事的困扰,摆脱了束缚人类天性的种种机构的框架。
中国古典小说,源远流长。二十世纪以来,日益受到重视。为总结前人成就,及为研究者、爱好者提供方便,本社特约刘叶秋、朱一玄、张守谦、姜东赋诸先生任主编,由全国各地专家撰稿,编成《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本书特点,首先是在开头冠以总论编,对古典小说作总体研究,包括小说评论、版本、丛书、期刊、研究著作和其他。其次是文言及白话小说兼收,尽可能把已知作品收全。第三是对各部小说作品的作者、版本、评论的专著,单列辞条评介。此书完稿日期为1990年。
本书根据作者主持的精品课程“文学文本解读”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书中所说的细读,指的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细腻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作者在本书中与学生讨论文学文本细读的原则、方法问题,帮助学生养成细读的习惯和能力,学会用文学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感受它,领会它,理解它,独立地对它作出判断。本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许多文学批评流派不同的细读,并展开说明著者对文学文本细读的理解。本书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剖析,在具体的层面上训练学生对文学文本作出正当反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