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藏。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歌仍以超时空的魅力,让人们永远陶醉在美的享受中。 《中国古代诗词分类大典》出版六年来,深受种类读者的喜爱。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此次特将全书按“爱情、友情、人物军旅、山水花鸟、风物季候、感怀、哲理闲适、艺术风俗”分类(每类一册)再版发行。全书汇集古代诗词33000余首。每首诗词除按标题、正文、朝代、作者编排外,还标出了该诗词所依据的工具书,以便读者对照查询。
《唐诗三百首详析》是《唐诗三百首》的注释本,初版于1948年,书中对诗人生平事迹和创作特点等均有简要介绍,注释简明浅显,不作过多征引和考证,着重于揭示诗的主题,剖析作者的艺术构思、结构章法、创作特点等,有助于读者鉴赏。
《名赋赏析》编著者刘磊。本书针对普通读者的特点和需求,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类型的赋中,精选了五十余篇具有代表性的名作,对之进行注释、评析,便于读者阅读欣赏。选取的主要原则是:作品的内容主题比较容易理解,抒情色彩较强,艺术成就较高,影响较大,文字难度适中,篇幅适当,可读性强。所选诸篇,一般不注明所据版本。注释多侧重于难读难懂的字词、典故。由于编者学识水平的限制,其中一定有不少错讹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专家给予谅解、批评和指正。
元曲、古文,同唐诗、宋词一样,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元曲刻露尖新,宜俗宜雅,特色鲜明;古文众体荟萃,风格各异。它们韵律优美,词采斐然,意境深邃,琅琅上口,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古代童子发蒙,士子进学都很重视文学的诵读功能,因为在诵读中能充分地感受前人作品中的情感韵律、词章精华,更深地领略其中的意蕴。实践证明,诵读古诗文,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开展诵读古代文学精品的活动,有利于加强人们的传统文化修养,营造文明祥和的社会氛围,弘扬社会正气,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为此,我们在《曲与画·元曲三百首》、《文与画·古文二百篇》的基础上,改编出版了《名家配画诵读本·古文二百篇》,遂与先朝出版的《名家配画诵读本·唐诗三百首》、《名家配画诵读本·唐宋词三百首》珠联璧合。
本书以影响了几代读书人的《唐宋诗文鉴赏举隅》为基础,精选了霍松林先生有关唐诗鉴赏的文章七十余篇。霍先生的鉴赏文章既有学者的眼光,又有诗人的体会,是研究式的鉴赏、感悟式的体验,理论思辨与艺术感受融为一体,新见迭出而又文采斐然。品读这样的鉴赏佳作,对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后浪·名家大手笔经典新阅读:古诗十九首》收录了由南朝梁代昭明太子选编的《古诗十九首》,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开启了五言诗的法门,树立了五言诗的新典范。历代文人对它都是赞誉有加,堪称“五言冠冕”。我们挑选了明代书法家、花鸟画家陈道复的《草书古诗十九首卷》,此作长七米有余,一气呵成,正是他狂放个性的体现。
《唐诗学史稿》是由陈伯海主编的《唐诗学史稿》。《唐诗学史稿》的内容提要如下:一部唐诗学史当以在历史上起过较大影响并具有代表性的唐诗观为其枢纽,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展开。横向上,应探究作为接受范式的唐诗观与接受主体、接受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作用在阅读、批评、写作各个环节(选、编、注、考、点、评、论、作诸种形态)上的显现;纵向上,则应着重考察唐诗观自身的流衍变化,包括不同观念、范式间的对立、交渗、转换和兴替的过程。这样一纵一横、一经一纬,便可交织出一幅生动活泼而又脉理分明的图景来。
《中华传统文化观止丛书》是学林出版社于1995年12月出版的一套大型选本,包括《中华古诗观止》《中华古文观止》《中华古词观止》《中华古曲观止》共四部。1996年,本丛书荣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在这套丛书出版二十年之际,学林出版社决定在原书的基础上做增补校订,重新出版。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本丛书的版式也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注释从尾注全部改为脚注;以作者为纲,以作品为目,按朝代分体,依序排列,每篇都附以题记。然后,将原来四大部的丛书重新排列成二十四本,元杂剧观止编委会编写的《元杂剧观止》为其中的一本。
本书选元明清诗178首、元明清词148首、元明清散文53篇,总计379首(篇)。
本册收录《宋词声律探源大纲》、《词论》两种。《宋词声律探源大纲》以刘永济先生手稿本录排。《词论》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本校订重排,另增《略谈词家用典的问题》与《略谈词家抒情的几种方式》两篇文章,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