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主题是毛泽东诗词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这个课题是毛泽东诗词研究者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本书以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为蓝本,收入毛泽东诗词67首。编排体例仍按照原书正、副编之分,并以每篇写作时间和考编之后。此外,本书附录部分,收入尚未正式发表但见于多种出版物的毛泽东诗词5首,即《七律?读报》3首,以及《七律?改鲁迅诗》、《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这几首诗在非正式发表的出版物中略有讹误,收入附录时根据作者的定稿作了校订,以免今后以讹传讹。 本书以鉴赏为主要内容。本书的诗词注释部分,是在《毛泽东诗词集》注释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
《春草集》是冯其庸先生所著研究古典戏曲的论文集,《春草集》其中也包括冯其庸先生写的一些戏曲评论文章,如论述戏曲史论争、艺术思考等,对元剧、传奇、南戏、绍剧、京剧、河北梆子、昆曲、话剧等名剧名角的评述与随感,对老艺人如袁世海、厉慧良等的回忆,对艺术的时代精神的研讨等。
1.《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共选100位作家,130篇作品。以这样少的作家和这样少的作品来囊括、代表这百年散文的状貌,我深感困难和无奈遗珠之憾,在所难免!这里,谨向那些漏掉的作家、作品深表歉意!2.现代和当代作家及作品,不再以建国前后分列,而只以作者出生的时序(不管作品发表的时间),实行打通后的统排,以体现20世纪的“一体化”。3.除鲁迅选得稍多外,其他作家按3篇、2篇、1篇(多数)等几种情况分别对待。这并不是一种“级别”的划分,而只是本书的一种编排。4.男女作家,平等对待,但女作家性别须加以注明:大陆或台港澳、海外作家,亦平等对待,后者如入选一般不在目录中特意注明,以利于祖国统一。5.入选作家有生平及著述简介;同时亦有思想、艺术之点评或总体风格之略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写法无所定,避免“模式化”;
在对80后诗人诗歌有限的阅读中,我读到过清秀的人、清秀而干瘪的人、清秀而身体奇怪得沉重的人、肥胖的人、灵敏的人、闭眼的人、不好意思的人、独自发狠的人、独自发呆的人、暧昧的人、爽快的人、对失败感无限夸张的人、以堕落为时髦其实内心向上的人——这些形象,我在70后、60后诗人的作品中也读到过。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在80后诗人的诗歌作品中读到过坏人,或者半坏不坏的人,或者假装坏人的人。当然也没有读到过兴高采烈的人。在80后诗人的诗歌中我读到了“个人”,读到了“我”,我认出那是芸芸众生中的“个人”或者“我”。地域性在个别人那里是被强调的,但在大多数80后那里是被弱化了的。一度被放逐了的“文学性”正在回归。政治问题被生活化、现场化处理(或者不处理)。在前辈文学中,反道德的紧张感正在下降,但道德感并
《李白鳳詩詞集》收録李白鳳先生創作的舊體詩詞六百二十八首(包括集句十一首),大部分未曾公開發表過,内容主要爲抒發情志抱負的詠懷詩,懷念親友故舊的寄贈詩,品讀書籍繪畫的題詠詩以及表達讀史心得的紀事詩等;诗風詞風質樸凝练、沉鬱悲壯、意藴深長,具有深廣的内涵,顯示了李白鳳先生深厚的國學功底。除天资聪慧、記憶超群外,这與其家庭熏陶、師友影響和自身閲歷是分不開的。
《论书绝句》系作者佟培基近年来陆续发表的论述历代书法创作特点的作品,作者是全国研究唐诗的学者,新编全唐诗的主编之一,在学界有重要影响。同时,作者对中国历代书法作品有深入研究,又雅好书法创作,作品独有风格。《论书绝句》以诗歌形式谈书论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其论评解析与所附作品图像相映对照,给读者以艺术直感。
“千高原诗系”展示了中国当代诗歌一方写作的活力与创作成果,同时也部分呈现了新世纪初期中国新诗的一种纯正、典雅、内蕴与意象灵动丰富多变的诗歌审美与创作趋向。《慧根丛书》对于臧棣而言,写诗就是生命的内在仪式,能带来独特的生命感觉和快乐。“作为诗人,必须每天用语言做祈祷,将我们对生命的想象和关怀,在诗里写出来。”这句话也是对这部诗集的诠释。臧棣有意将他的诗打造成开阔、粗糙、扎实的模样。同时,臧棣的诗也具备风格上的多样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面目各异的作品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激发和催促。
从南昌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二万五千里长征、八年抗战、解放战争红色诗歌为一段段红色的历史做出了诗意的记载和文化的标注。谨以此书献给的中国共产党90周年诞辰!在《中国红:中国新诗90年红色经典》中,既有冰心、艾青、郭小川这样已经去世的诗坛巨擘,又有高洪波、梁平、龚学敏这样仍活跃于诗坛的诗歌中坚;既有战争时期号召全民杀敌的战斗檄文,又有新时代赞美国富民强的豪迈凯歌我们欣喜地看到,诗歌的薪火就这样代代传承,爱国的情怀就这样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就这样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奋进和开拓中走向新的辉煌。
《吴藕汀作品集:药窗诗话》始创于1971年,文字多写在壳子、传单、包装纸、废纸的背面。在致友人的信中,作者介绍《诗话》说:“我自五十九岁起开始写《吴藕汀作品集:药窗诗话》,这‘诗话’的概念并不是旧时的形式。‘诗’是七言绝诗,‘话’是白话文体。每一首诗下面是一篇白话文字。每一集是一百首,倘使能活到七十岁的话,可能凑足一万首。”“我的《药窗诗话/吴藕汀作品集》基本上自从小的地方着想,自来的记载总是大事的多,小事的少。拿太平天国来讲吧,什么王什么将的轶事,到处可以看到洪秀全、李秀成、陈玉成……等等的丰功伟业。你倘使问一声乡官上任的形式怎样,就是罗尔纲也要目瞪口呆。”
《吴虞诗词研究与整理: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对吴虞的研究为主题,涵盖了各方面的内容,共分六章。章主要补正吴虞的家世,考述吴虞之父对其学术思想的影响,重考其生年,并对其与当时影响颇大的学界中人的交往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指出了他们对吴虞生平及创作的重要影响。此外,本章还对吴虞的著述作了全面梳理,揭示了基础文献整理对于研究晚清民国文学的重大意义。第二、三章主要分析吴虞的思想和文学观,举凡其反孔非儒、教育、政治、女权思想,诗学观,诗选观,词学观,皆为本文的关照对象。第四、五章对吴虞诗、词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其诗、词进行了整体评价。第六章为吴虞对联研究,着重探讨吴虞对联的内容和艺术成就。下编为吴虞诗词资料汇编,分为三部分。部分的文
明代是唐诗学的昌明时代。所谓“唐诗学”,指有关唐诗研究的学问,从唐代的唐人选唐诗开始,历经宋元,至明代进入了成熟时期。《明代唐诗学》作者力图将明代唐诗选本研究、明代唐诗理论批评研究和明人诗歌创作研究结合起来,全面彰显明代唐诗学的价值和意义。
华文青年诗人奖是性、公正性、代表性的诗歌奖项之一,由《诗刊》社主办,评委由研究中国当年诗歌创作的资深专家组成。本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评选了获奖青年诗人三名。本作品集共收入三名获奖作者作品57首,并附诗人的诗歌观点;大奖入围诗人50人50首作品。本作品集反映了当前华文青年诗人诗歌创作的面貌,是诗歌爱好者们值得一读的诗歌作品集。华文青年诗人奖一年一评。
当一个人从扮繁复杂的异乡回到故乡,故乡是不需要辨别的。故乡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深切记忆,一个人回到故乡,他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他就可以宠辱皆忘,直至消失在与故乡无边的融人中。与物欲横流,人情淡漠的他乡相比。只有故乡才是我们皓首单衣仍不忘返回的归宿,只有故乡,才能让一个游予在他的怀中快乐地哭泣。
本书是作者孜孜于中国现代新诗研究数年的部分成果,作者立足新诗成长时期的大量原始资料,以现代中国丰富的诗集、原始期刊、报纸副刊作为研究的基石,从诗论、批评、解诗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作者不仅重视从“史”的方面来研究这一时段新诗的艺术脉络,更从“中国现代解诗学”的角度融入自己对新诗的独特审美阐释。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诗部(辑第4册)》的主要内容包括郭定干三十四首、徐向中九首、赵钲十首、周逢俊五首、张智深二十一首、陈章九首、叶鹏飞五十四首、韩呆明五十一首、郑福田二十六首、张伯元二十八首、刘甲夫二十八首、赵玉华四首、景蜀慧二十六首、潘泓二首、张志山一首、景北记十六首、韩云峰六首、陈志岁七首、肖美钢二十六首、曾仁义四首、石春学五首、李蕴珠十八首等等。
《向美丽的汉语致敬》内容有睁一双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诗人应尊崇怎样的道德?、赫塔·缪勒凭什么获诺贝尔文学奖?、不懂诗歌,就没文化、诗歌正在进入盛唐、文化何以复兴?、苦雨里开出的花朵、读书是一件的事情等。
雍容华美,和畅典雅,汇多种风格流派,采万千诗歌精品,“雍和诗歌典藏”第二辑隆重面世。中国诗歌学会和中坤投资集团共同决定,以“雍和”命名,旨在表明对当今诗坛上的包容、涵盖、倡导、和谐的诗歌态度,并寄予了对中国诗歌事业繁荣昌盛的美好祝福。“雍和诗歌典藏”由中国诗歌学会主编,集体讨论并组稿,选择全国老、中、青三代诗人(含台港澳及海外中国诗人)的佳作,以其独特的诗歌风采将成为性的文化品牌。《柠檬叶子》收录了傅天琳的若干诗歌作品,以新作为主。
沈浩波的诗歌状貌尽管在诸多人看来还处于多变期,但是其创造力和写作的持续性在同时代人当中是罕见的。尽管他曾在上个世纪末的诗歌运动中嗓音突出、姿势怪异且最终赚尽眼球引风骚一时——现在看来那只是一种青春期的写作策略和运动心态而已。他不同阶段的诗歌都带有强大的个体精神势能、生命意志、“现实感”、爆发式的想象力以及越来越突出的先锋精神和担当意识。他的一些诗歌尽管在题材和用语上有明显的“冒犯”,但是他的诗绝不藏污纳垢——这实际上是诗歌一种特殊的“还原”方式,有时候“现实”要比沈浩波的这些诗更荒诞更残忍更不可思议。他在冷峻、讥诮和戏剧化中压榨出的人的“小”和生存的“恶”以及历史的“黑”,甚至可以说是淋漓尽致、痛彻心扉的。沈浩波越来越自觉地承担起个人化视阈中对现场的勘察者和自我发问者的责任
《当代诗词丛话(繁体竖排版)》内容为: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五千年以上文明史而且未曾中断的国家。诗歌发展至先秦,已趋成熟。诗经与楚辞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文化结晶,也是汉以下历代诗歌及辞赋取之不绝的源泉,后人言诗,无不上溯风、骚,探其根本。在博大深闳的国学体系中,诗归于经部,楚辞及历代诗词文赋归于集部,而经史子集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一以贯之。惟诗歌除情感之真、品德之善外,兼有文辞与声律之美,为国学之英华。经汉魏六朝诗歌与乐府之嬗变后,三唐诗与两宋词达到创作的高峰,玉灿珠辉,各体俱备。宋元明清乃至现当代诗词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宋诗以思致骨力胜,风貌与唐诗多异;元明诗道稍衰亦不乏佳制;清代则诗词皆有中兴之称,大家名手百川汇海,蔚为伟观。晚清自鸦片战争后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列强人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