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是沈复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摘取了人生中难忘的时刻缀集而成。它以夫妇二人的生活为主线,记录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以及漫游经历,其中涉及古代生活艺术、家庭伦理、经济文化、山水游历等多方面的内容,真实而丰富地展示了当时普通人的人生际遇与生活环境,被人们称为晚清 小《红楼梦》 。 《围炉夜话》是清代王永彬撰写的格言类文集,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中国人处世三大奇书。全书共221则,从读书、修身、教子、养德、交友、处事、治家等多个方面,畅谈古人 立德、立身、立言 的智慧,篇幅短小,意味隽永。作者创设了一个冬夜拥着火炉,与家人闲坐畅聊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给人以润物无声之感。本书在内容上对生僻字及疑难字进行注音释义,每一则格言都配有精心挑选的插图,力求为读
这套丛书共分诗骚、先秦两汉文、历代小赋、历代小品文、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唐宋八大家文、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几十册,收录作品2000余篇,总计500万字。在编写体例上,它不同于时下流行的各类文学选本和鉴赏辞典,除传统的作者简介、注释外,另辟(今译〕、〔点评〕、(集说〕诸栏目。
《漫游随录》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王韬的一部游记集,详细记载了他的欧洲之行,真实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且行文生动,描摹细致,具有相当的可读性。1867~1869年,王韬应理雅各之邀漫游西欧,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次对欧洲的实地考察,每至一地,他总要“览其山川之诡异,察其民俗之醇漓,识其国势之盛衰,稔其兵力之强弱”。英、法等国的物质文明、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给了王韬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刺激,他当时就将自己的见闻观感笔录下来,十几年后回香港再整理成的《漫游随录》。
扬州评话中的名篇,用扬州地方言阅读更具韵味。
本套八卷,每卷之首均有前言,力求讨源溯流,系统介绍此类散文的发展历史,勾勒各时期特色,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相当于一篇文类史,读者可由此了解各类散文的起源、流变及概貌。又因前言为古典散文研究专家所撰,其中既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亦可供专业研究者参考。正文包括选文及其注、译、评四部分,兼顾普及性与学术性,使这套书也为普及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之作。对于典章名物及一些不常见的字词均有清楚、详细的注释。除抒情小赋因其多丽靡之辞不宜今译外,其他七类每篇均有今译。译文力求信、达、雅,并尽量保持原作风格。重要作品和有争议、有特色的作品篇后有选者简评或点评,介绍其写作背景、思想价值、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普通读者可借助注、译、评,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历代的名篇佳作,专业研究者亦可便中查阅有
散文和诗歌一样,是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过程,可谓源远流长。现在可见到的最早的散文当是殷商甲骨上断续的卜辞。如同小学生在学写作文之前练习造句,或者是小学生写的一篇篇蹩脚的作文,简短,断续,而不成章法。从这里也可看到散文是以实用而起的。成篇的散文则要追溯到《尚书》。到了东周,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随后,散文绵延发展数千年,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
《文心雕龙》的版本很多,但自从清代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出现以后,黄注本实际上已成为《文心雕龙》的通行本。近世对《文心雕龙》的校注整理大多以黄注本为底本进行,如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王利器的《文心雕龙校证》、杨明照的《增订文心雕龙校注》、詹锳的《文心雕龙义证》等,皆是如此。但各家丰富的校勘成果也说明,黄注本作为底本实际上问题颇多。本书的整理译注者以范注本的原文为基础,参照林、陈两位先生的《文心雕龙集校合编》和《新校白文〈文心雕龙〉》,充分吸收近世诸家的校勘成果,特别是全面吸收唐写本的校勘成果,整理出一个新的《文心雕龙》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心雕龙》作了详尽的注释,并加以白话翻译,以之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新本《文心雕龙》。
记叙文,顾名思义,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举凡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之文,都属此类。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说:“记者,所以备不忘也。”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以备不忘”的记录文字,如“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可看作是记叙文最早的萌芽。从春秋战国的“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到西汉的“以人物为本位”(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记叙文在史学园地里蓬勃发展,《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史书,或情节曲折,或语言生动,或气势逼人,或人物形象鲜明,叙述技巧已相当纯熟,因此,前人便有“叙事起于史官”(真德秀《文章正宗》),“叙事实出史学”(章学诚《上朱大司马论文》)之论。到魏晋南北朝,记叙文便不再局限于历史著作,这时,不仅出现了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