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贡献、地位和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历代经史典籍的重评发展亦意义重大。该书是洪迈博览群书、经世致用数十年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宋代的笔记小说数以百计,此书问世近800年来堪称是其中的出类拔苹之作,被誉为是补《资治通鉴》之不足、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精粹的珍品,从此成为历代皇室所必藏的珍籍。受到了皇帝,高官,幕僚,学者及普通百姓的普遍青睐,是广大读者不可多得的案头读物。
《流翰仰瞻》二十三家七十九札,是吴县王欣夫先生所藏清代学者陈奂师友函札之残稿也。《流翰仰瞻》系陈氏咸丰五年(1855)避乱梁溪芙蓉山时所辑,凡收入平生师友尺牍一百九十二家,原订为十四册,含已故师友函札十册(殁于咸丰元年(1851)前者六册,殁于咸丰元年至五年间(1851-1855)者四册),存世师友函札二册,门生函札一册,家书一册,册首自署"流翰仰瞻"篆题,且缀有小引。函稿内容,论学述交,涉及清代中期众多学者活动,有待专文考订,以增掌故。兹先将函稿内容整理标点,以飨同道。此次整理,原大四色彩印,据今藏复旦大学图书馆《流翰仰瞻》过录原文及印章,补记年月,加编序号。欣夫先生所录各家小传,则迻录于各家函尾。原稿残损及漫漶处,留空待补。整理中识读误字,尚祈读者指正。
《流翰仰瞻》二十三家七十九札,是吴县王欣夫先生所藏清代学者陈奂师友函札之残稿也。《流翰仰瞻》系陈氏咸丰五年(1855)避乱梁溪芙蓉山时所辑,凡收入平生师友尺牍一百九十二家,原订为十四册,含已故师友函札十册(殁于咸丰元年(1851)前者六册,殁于咸丰元年至五年间(1851-1855)者四册),存世师友函札二册,门生函札一册,家书一册,册首自署"流翰仰瞻"篆题,且缀有小引。函稿内容,论学述交,涉及清代中期众多学者活动,有待专文考订,以增掌故。兹先将函稿内容整理标点,以飨同道。此次整理,原大四色彩印,据今藏复旦大学图书馆《流翰仰瞻》过录原文及印章,补记年月,加编序号。欣夫先生所录各家小传,则迻录于各家函尾。原稿残损及漫漶处,留空待补。整理中识读误字,尚祈读者指正。
许寿裳先生一生致力中华文化事业,最后3年贡献于台湾文化的复归和重建工作,是两岸文化的重要使者,在二战之后台湾文化的转型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份弥足珍贵的日记记录了许寿裳先生从1940年8月至1948年2月期间,特别是在台湾从事文化重建工作3年期间的重要活动。 本书据许寿裳一九四0年一日至一九四八年二月十八日日记手稿重新整理。 手稿整理的原则是: 一 本整理稿据现行简化字方案整理,简体竖排。 二 日记原文按现行标点符号规范整理添加 三 日记附加性文字依原稿,采用小号字加以区别。 四 日记中误记的时间、地点、品物名称等均已订正或补充。 五 日记中援引的古文字(如象形文字)、异体字、通假字原则上保持原貌。 六 日记中阿拉伯的数字按原文写法照排。 七、古今字、繁简字,均以通行简化汉字排印。
本书共四十卷,为清光绪六年爽溪精舍刊本。卷首为晚清著名学者杨彝珍作序及作者李元度自序。杨彝珍认为他“从曾相国,拥旄笞兵,丕有显功在社稷”,撰著本书文字“语皆心得,多能发前人所未发”,几乎能与他的军功媲美。全书收录了论,说,碑,别传、事略、行状,记,墓志铭、墓表、神道碑,序、跋、书后,赠序、寿序,策问、议,书,箴、铭、颂、赞,哀辞、祭文、祝文,杂著等十三种文体共计四百六十九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古文文体的研究与见解,彰显出作者在晚清社会动荡多变、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社会背景下,强调以文立言、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寻书偶存》为“文化人生丛书”之一,是作者姜德明怀人记事和检书拾梦的文章集结,充满对人与书的真挚情谊,那些场景仿佛历历在目。人物鲜活,思考深刻,充满情趣。是作者最真实的思考和感受,也在学习和反思中逐步匡正自己曾经的错误认识。
本套八卷,每卷之首均有前言,力求讨源溯流,系统介绍此类散文的发展历史,勾勒各时期特色,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相当于一篇文类史,读者可由此了解各类散文的起源、流变及概貌。又因前言为古典散文研究专家所撰,其中既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及研究心得,亦可供专业研究者参考。正文包括选文及其注、译、评四部分,兼顾普及性与学术性,使这套书也为普及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之作。对于典章名物及一些不常见的字词均有清楚、详细的注释。除抒情小赋因其多丽靡之辞不宜今译外,其他七类每篇均有今译。译文力求信、达、雅,并尽量保持原作风格。重要作品和有争议、有特色的作品篇后有选者简评或点评,介绍其写作背景、思想价值、艺术成就及历史地位。普通读者可借助注、译、评,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历代的名篇佳作,专业研究者亦可便中查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