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个休言说散文体文本,是作者精神朝圣之旅的见证、是汉语书写者散文体叙事的思想事件。如果你灵魂渴望圣洁而痛苦,那就打开本书看看吧!如果你心灵企盼宁静而恐惧,那也打开本书看看吧!如果你是个画家,本书可以成为你梦中的画魂;如果你是个音乐家,本书更能成为你胸中的音符;如果你是个作家,那么本书定会成为你心中的文章。
《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
毛泽东阅读我国古代散文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他对《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历史散文的挚爱已经不是秘密,其他散文,诸如议论、抒情、写景、状物、书信、序跋,乃至宗教经典,也无不饱览,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乃至科技、宗教各个方面。现在,,我们把毛泽东在他的文章、诗词、讲话、批示等中提及的、称引的和化用过的古代散文作品汇成一秩,并加以简要注释和说明,这对于了解毛泽东的文化性格和情感世界、对于了解毛泽东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都是有意义的。 作为一位伟大革命的毛泽东,他的阅读活动,有同于常人的地方,也有他的特殊之处。这些阅读活动,总是同他的政治生活、军事生涯乃至经济活动,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都发生着或明或隐、或紧密或间接的
本套书以1938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订的初版《鲁迅全集》为底本,分创作、文艺理论、古籍研究、译作四大部分,按创作时间编排,完整收录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书信、文艺理论、古籍研究及译作等,共六百余万字,全面展现鲁迅这位20世纪文化巨人的作品风貌。
中国文学之有赋体,是汉语行文的一个特殊现象。刘师培讲到中国骈文的特点的时候,曾说:“禹域所独然,殊方所未有”(《中国中古文学史》)。骈文如此,典型体亦然。从先秦开始,赋体之文就已出现。屈平辞赋,介于诗文之间。《离骚》近于诗,而《卜居》、《渔父》则近于文。到了汉代,辞赋之盛,蔚为大观。有些作品,源于骚体,或谓“古诗之流”;又有些作品,则“纵横之派别,而兼诸子之遗风”(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早期作品,大抵润色鸿业,或兼讽谏。晚期作品,往往述志抒情,或牢骚讥讽。从《子虚》、《上林》到《感士不遇》,再到《刺世嫉邪》,可以观人,可以阅世。这部《中国历代名赋金典》,对于历代的辞赋,选的比较全面,从中不难看出历代辞赋的发展、变化和特点。其便于读者,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