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含9册图书 瓜豆集(周作人散文自选系列) 《瓜豆集》收入周作人散文随笔三十三篇,是一九三六年五月至十二月的作品。除了《结缘豆》《谈养鸟》这样的散文外,还有数篇回忆人物之作。而且,关于家庭和妇女问题,周作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同情态度。 风雨谈(周作人散文自选系列) 《风雨谈》收入周作人散文随笔三十七篇,是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至一九三六年五月的作品。多是周作人细读自己所藏的明清笔记后写下的文章,如《钝吟杂录》《燕京岁时记》,以 重情理 的原则 披沙拣金 ,重新发掘这些明清笔记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 苦茶随笔(周作人散文自选系列) 本书收录周作人散文随笔《关于苦茶》《骨董小记》《论语小记》《厂甸之二》《科学小品》《现代散文小序》等约50篇,包含了作者对于茶、对于人
本书是中考语文热点作家肖复兴、张丽钧、李汉荣、朱成玉、张亚凌的作品集,重点收录入选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精彩篇章。 同时,特邀丁卫军、肖培东、王韦三位语文特特级教师对书中每一篇文章进行了解析,从字词句的运用、谋篇布局,到情感升华等方面做细致剖析,并根据章节主题,在每一章最后拟定阅读思考与写作题,帮助中学生熟悉中高考阅读题,训练作文能力。 书中每一篇文章读起来都是如此干净、温暖,有极强的治愈力。给你足够多的勇气去面对风,面对雪,面对隐秘的诋毁,面对铿锵的号角。无人做你的光芒,就自己照亮远方。
《新中国70年优秀文学作品文库 散文卷》精选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发表的百余篇散文佳作,如20世纪50年代的有冰心的《小橘灯》等,60年代的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70年代的有丁玲的《杜晚香1979》,80年代的有汪曾祺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等,90年代的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21世纪的有陈忠实的《原下的日子》、迟子建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杨利伟的《祖国伴我去飞翔》等,以时间之轴串联起不同年代不同作家的思考和探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散文创作的脉络和轨迹,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饱含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精神、中国风貌的优秀散文画卷。
作者张中晓以思想敏锐和文风尖锐著称,被称为当代中国的杜勃罗留波夫。该书《无梦楼随笔》既有对哲学、文学、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所阐发的精深见解,也有对自己当时处境的描述和世故、失望甚至绝望、挣扎的情绪的表露,反映了一个身处特殊境遇中的人的真实思想。
该书由董桥新近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内容主要是有关他收藏的古董、文玩,以及这些文玩、古董背后文人的故事和他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这些文章仍然承袭董桥以往同类作品的风格,笔调沉稳浑厚,蕴藉隽永,感情真挚灵动。
《生死疲劳》 《生死疲劳》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讲述了经历六世转世的西门闹和蓝解放讲述他五次转世成动物所观察到的人的生活。莫言用鬼才的叙事手法让作品中出处处充满惊喜,看似满纸荒唐,却又无比真实。严肃的主题,在他戏谑的文风下让人发笑,笑中带泪。
本书收入韩羽先生与六十余位当代文学艺术大家的七十六封通信和六十九篇札记。这些信件来自于书画家、文艺理论家、剧作家、电影艺术家、诗人、编辑等,虽然他们专业不同,但情趣志向一致。通过书信和札记,让我们读出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读出了他们的不凡才情,读出了他们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既是他们真情的记录,也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界独特的档案资料,是一部极其珍贵、极具研究资料价值的作品。
《条畅小集》分“说琴”“读书”二什,而略重于古琴。前者为包括原刊《万象》《文汇报·笔会》在内的、较为通俗可读的古琴文章,内容涉及琴事的梳理、琴人的钩沉、琴器的鉴定、琴曲的感悟、古琴文化的评析。后者谈林则徐蜡像、谈陈师曾佚著、谈口述史撰写、谈林徽因佚文、谈卞之琳往事,谈《孙子兵法》……涉及国学、新文学、艺术史,范围稍广,但仍以书为中心。刘歆《遂初赋》云:“玩琴书以条畅。”乐琴乐书,故得此《条畅小集》。
作为一种文体,读者书随笔也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优势。相对一般的随笔文字,它更多是围绕一本书或一类书展开话题,较之某些泛泛的抒情或议论,因为有所傍依而减少了空疏,显得更为切实可触。同时,一本书在茫茫书海里被选中,被阅读,并且读后意犹未尽,必待诉诸文字而稍安,是因为书里的内容拨动了阅读者感受的琴弦,引发了他的共鸣。总之,散文的诸要素,情感、智性、文笔、趣味,在这一文体中都能得到良好的发育,其中的之作,跻身的散文之列亦毫不逊色。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长之处,才使得随笔园圃中的这丛佳木,发育得如此葳蕤,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景。
这是贾浅浅的个人自选诗集。本书从作者多年来创作的诗歌中精选了130余篇,经过精心编辑,结集出版,其中包括在《作家》《钟山》等刊物发表过的多篇诗作,如《朱鹮》《心迹》《随想》《时间煮雨》等。她的诗歌语言清丽,却又充满瑰奇的想象,读来如置身清晨的山野,裹挟着薄雾,沐浴着晨风。
《论创造力》一书由自由撰稿人李·尼科尔根据作者在20世纪60至80年代间有关创造力的若干论文编纂而成。该书以玻尔、爱因斯坦以来物理学在认识和方法上的深刻变革为背景,从认识与实在相互参与的角度阐述了创造力的本质。该书反对机械、孤立、破碎地看待认识及实在,把从整体上领悟动态过程视为创造之根本前提,并指出了科学、艺术与哲学的内在关联。这些思想有助于拓宽创新的思路,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创造力。 作者从分析科学家和普通人的创造行动入手,着重反思科学的思想基础,将它与当代艺术的表现特征相类比,引出了对创造力的一系列理论思考,并以自己的观念体系来解释文化和社会现象。 作者关注科学的命运,主张跨学科的对话,共同探索进化着的科学宇宙观;他关注人类的命运,主张不同集团、不同国家间求同存异、真诚对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