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北京丛书”包含四个子系列,分别为《古代诗歌中的北京》《古代戏曲中的北京》《古代散文中的北京》《古代楹联中的北京》,选取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门类——诗歌、戏曲、散文和楹联,广泛搜集、整理历史上在北京创作,反映京味文化和古都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并约请名家精心解读背景内涵,详尽注释字词典故,助力读者品读理解北京历史文化。该丛书全面反映北京的三千余年建城史和八百余年建都史的丰厚底蕴,借助于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让广大读者在文艺作品美的熏陶中,记住北京乡愁,增强文化自信,体悟古都文化的源远流长、京味文化的有容乃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莱茵河底的众仙女守卫着一块魔金,用这块魔金铸成指环戴上后就能统治世界,但此人必须抛弃爱情。尼伯龙根侏儒阿尔贝里希盗得魔金铸成指环,成了世界。众神之主沃坦建造供诸神栖居的瓦尔哈拉宫的计划给故事带来了波澜。之后,英雄齐格蒙德赢得了指环,但他却遭到了背叛引来杀身之祸。齐格蒙德的情人、沃坦的女儿女武神布仑希尔德把这指环带回了莱茵河。最终,众神们的栖居之地瓦尔哈拉宫付之一炬。
品特是一位富于演出经验的戏剧家,他的戏剧不仅具有文本价值,而且富于舞台效果。 《品特戏剧集》分为《送菜升降机》、《归于尘土》两卷。 本卷为《归于尘土》,收录了品特代表性的“风景”、“往日”、“无人之境”、“背叛”、“月光”、“山地语言”等8部剧作及4篇演说。 品特作品中的角色多是失业者、小职员等社会底层人物,擅长于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与平静状态下的噪声,诺奖授奖词称他的作品“揭露了日常闲谈掩盖下的危局,直闯压抑的密室”。
译者力图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份既忠实于原作,又晓畅可读的译文。但前者显然应置于首位,因为翻译是一英受限制的工作,要让马基雅维里说中国话,更重要的却是要让读者能读到马基雅维里写下的话。译者心目中的本剧读者,除了一般的文学爱好者,还包括对也基雅维里其他方面思想感兴趣的人.这两类读者的要求似乎是有所不同的,要想同时满足,犹如一仆二主,好像不大可能。剧中的诗歌。马基雅维里原作是很优美的韵文,译者尽量想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但往往力有不逮,也只好空留一份遗憾了。 译者在意大利语和文学这两方面都是外行,此次“越界飞行”,完全是凭着一股热情(thymos),很不自量力,繁荣昌盛漏这处,还望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本剧的语言,在语法、词汇等诸方面均与现代意大利语差别甚大,有许多单司,译者手头的《意汉词典》,
《莎士比亚全集新版(套装1-8册)》以朱生豪先生的译本为底稿全新译出,其中吸收了国际莎学界的研究新成果,集全、新一体,全集包括:莎士比亚全部戏剧作品莎士比亚全部诗歌作品。《莎士比亚全集新版(套装1-8册)》前后共用了近五年的时间。这套全集以朱生豪先生译本为基础,有两大特:一是“全”,二是“新”。说它“全”,因为它收了已发现的莎氏全部作品,说它“新”,因为它在校、译中吸收了国际莎学界的研究新成果,还恢复了被认为“不雅驯”而被删除的词句、段落等,以尽量保持莎氏作品的本来面目。
《曹禺剧作论》是新时期中国全面、系统研究曹禺剧作的部专著。它以创作个性、现实主义和民族大众化为纲,以剧作的分析、论述和评价为主体,对曹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地位给予重新评价,提出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乃中国话剧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曹禺研究和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重要成果。这部专著于1984年曾获得“届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
《古代戏曲美学史》一书,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系统地整理和探索中国古典戏曲美学思想及其发展规律,是研究戏曲美学史的一部专著。全书侧重探索了我国历代有关戏曲美学的观点、范畴和论断,对从上古时代有关民间巫术歌舞和优戏的初级审美观念,直到清代中叶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清代地方戏诸多审美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张协状元》通过分场的舞台处理,随着上、下场,场景与环境随着变换。这种上、下场本身就突破了舞台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使之具备了宏大的结构体制,展现了复杂而广阔的人生场景。温州南戏又是以“代言体”作为其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完成由叙事体的讲唱到代言体的扮演这一关键性转变。它的历史价值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本书的校注是在钱先生《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和王季思先生主编《全元戏曲·张协状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的基础上进行的,借鉴参考受益良多,凡加引用之处均一一注明。这次校释采用以《古本戏曲丛刊》影印的《永乐大典》本的抄本为底本。
本书是残酷戏剧的首倡人阿铎的代表作,它集结了阿铎1931年至1937年阃发表的有关剧场的论述、宣言以及书信。它不是系统性的理论著述,也不是一本剧场实践手册,而是一场生命宣言,一部投向西方传统文化的挑战书阿铎在此书中所揭示的戏剧观念,启发了无数当代的剧场工作者,是当代戏剧的重要文献。 本书译者刘俐系影剧方面的专家,译文言辞贴切、行文流畅,为难能可贵的译本。
《豫剧大词典》是经国家出版署批准的我国“八五”期间重点出版图书之一。她是海峡两岸学者合作的产物,由二十个省(区、市)的千余名豫剧工作者参加撰搞,总量11200余个词条,170余万字。这真是一项大工程。就我所知,中国的地方戏也编辑出版过不少词书,但还没有哪个剧种编纂出版过规模如此浩瀚、门类如此齐全的词书,很使人振奋。这件事情本身就足以说明:戏曲,并非“黄昏艺术”,它还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不这样看问题,就无法解释其成书过程中的精神力源。 如何看待戏曲现状,一直是从说纷纭。在学术问题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本是正常的情形。但我则始终认为:戏曲不会消亡。某个剧种因不能适应时代而可能被淘汰,但做为我国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品类,则不会消亡。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一些剧种(如河南的
萨拉·凯恩、安东尼·尼尔逊、帕特里克·马勃、马丁·麦克多纳编著的《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外国剧作新选》试图以人类世界血腥可怖的真实场景来揭示新的社会现实,以的道德勇气来呼唤人们的良知。《渴求(英国当代直面戏剧名作选)/外国剧作新选》所选凯恩《摧毁》和《渴求》、尼尔逊《审查者》、马勃《亲密》、麦克多纳《丽南镇的美人》和《枕头人》这六部剧作均热演于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和世界各地,它们已成为西方的当代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