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冯其庸先生 数十年来红学研究 各方面的 重要成果 ,是对红楼的 全面解读 。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以甲戌、己卯、列藏、蒙府、戚序等本为校本,并参以时贤新校注本。内容包括对语句、段落和每回的点评,对《红楼梦》写作的历史背景、作者家世和特殊语句的笺释等。书中不仅有冯其庸先生本人的评点,同时择要录入了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上的脂评,以便读者参考研究。
《感想集》 包括《感想》《无题》两部杂文、随笔集,所写都是抗战中的感想和印象,表达了一位中国作家争取民主独立和自由的坚定信心。 《黑土集》 包括《黑土》《旅途杂记》两部散文集,是对抗战经历种种的描述和回忆,从一个人的视角反映了社会现实。 《龙 虎 狗》 作者的散文诗,里面有从各层面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作者中年以后创作和思想的变化。篇幅精短,文笔优美、成熟。 《废园外》 表达了在抗战的艰苦时刻,作者心怀希望和决心。其中有《灯》《长夜》等作者的散文名篇在内。 《怀念集》 作者怀念逝去的朋友和亲人的散文集,从中能够看出这些人虽然都不是社会闻人,只是平凡的作家,但是坚守人生的岗位、履行自己的职责,特别是都有一颗善良的、黄金般的心。他们的遭际让人感慨、感动。 《静夜的悲剧》 诉说抗战胜
典藏汪曾祺 系列,经编委会与汪曾祺家人、汪曾祺纪念馆、汪曾祺研究专家共同选目,并商定此系列作品共六部,包括小说集两部:《八宝辣酱》《岁寒三友》;散文集三部:《在西南联大》《故人往事》《吃食和文学》;书信集一部:《汪曾祺家书》。全书均以初版本或初刊本为底本,参校各种文集及作者部分手稿、手校本,终经由汪朝校正和审定,汪朗亲笔做序,历时一年多得以出版。 典藏汪曾祺 系列图书还收录了汪曾祺的部分书信影印图片和汪曾祺生活照片,并附赠精美的风琴折页《汪曾祺家宴菜》,以及以汪曾祺绘画作品设计的精美藏书票。 典藏汪曾祺 入选汪曾祺纪念馆推荐的典藏书系,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典藏汪曾祺 系列图书采用布面装帧形式,雅致、雅致、大气,手感舒适,适于阅读和收藏,可以说得上是汪曾祺文
《奥斯维辛之后:阿多诺论笔选》 论笔 一词译自 Essay ,意谓 具随笔之形,有论文之实 ,是阿多诺特别推崇并亲自实践的一种述学文体。本书精选阿多诺的论笔22篇,试图呈现这位思想家在社会、文化与文学层面的相关思考。因 奥斯维辛 是阿多诺的创伤性内核, 奥斯维辛之后 又是覆盖其整个思想话语的重要哲学命题,本译著故以《奥斯维辛之后》为主打书名。全书分为三辑,选文主要考虑它们在阿多诺思想中的重要性和代表性。第一辑名为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野蛮否 ,体现了阿多诺对文化与社会的总体思考;第二辑名为 艺术:摇摆于严肃与欢悦之间 ,呈现了阿多诺对文学艺术的关键论述;第三辑名为 文化工业:总体效果是反启蒙 ,选取了阿多诺谈论大众文化的重要文章。本书前有译者导言,后有附录三篇,它们都有助于读者对阿多诺的阅读理解。 《
《最美 川端康成珍藏集(文库本)》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作品精选集, 共8册。该文集精选川端康成创作生涯代表作,收录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古都》《千只鹤》,及《伊豆的舞女》《山音》《睡美人》《花的圆舞曲》《藤花与草莓》等力作。 短篇《伊豆的舞女》: 川端成名作,亦是其最受欢迎的代表作。被誉为世间最美的初恋,多次翻拍电影,山口百惠塑造经典银幕形象; 中篇《雪国》(收录《花的圆舞曲》): 史上最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川端康成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唯美的文字里,藏着无尽的悲凉; 中篇《古都》,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先后4次被搬上银幕,日本文学的明信片,从春到冬定义了京都这座千年古都; 中篇《千只鹤》(含《波千鸟》):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日本文学的巅峰之作,川端康成极致美学代表作; 中
《中医推拿学》是我社组织编写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之一,由上海中医学院曹仁发教授主编。全书共四篇。篇为总论、概述了推拿基础理论、常用腧穴、小儿推拿特定穴位、推拿手法、推拿作用机制、生物力学与推拿以及临床常用诊断方法等。第二篇为成人推拿,详述了近80种运动系病症、内妇科病和五官科等杂病。第三篇为小儿推拿,主要介绍了推拿儿科常见病症18种。第四篇为练功、膏摩与其他,包括易筋经与少林功以及膏摩、热敷和自我推拿等内容。 此次修订本的内容更趋实用性、指导性与时代性,结合推拿临床及手法的技术特点,增加了“生物力学与推拿、枕寰枢关节错位,颈、颈部扭挫伤、冠心病、心悸、”等章节内容;充实了推拿检查的内容;对推拿治疗各种病症的方法及具体操作要求,予以实实加强,使其拓展读者对推拿疗法的思路,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被评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是一部颇受重视的文学作品。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马来亚大学等共同举办的 万芳同梦 《红楼梦》文化展马来西亚特展 ,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经典作品,为当代文学艺术创作与研究做出自己的努力。本书稿为该展览的配套画册,画册主编周庆富。本书内容分为程甲记梦、重圆梦影、留梦群芳三个部分,共收入100余件珍贵的红楼梦及其相关物品图片。
精装版从文字辩误、完善注释和书信格式等方面做了精益求精的修订,内容更为扎实可信。全书收录整理的391封书信,集中反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周作人和俞平伯亦师亦友的深入交往。两位文化大家都处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创作群内,往来书信谈论创作、学问之处颇多,蔡元培、钱玄同、胡适、叶圣陶等教育界、学术界、文坛重要人物及相关事件也时有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教育状况、学者之间的交往以及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文化追求,展现了他们以及他们周围人们的生活图景。数十年间,历经劫难,书信损失甚多,至今还能将这些宝贵信札收集成册殊为不易,对于今天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准确了解两位作家学者和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活,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周俞往来通信不只展现了二人在无戒备机心的侃侃而
散氏盘,西周厉王(公元前九世纪)时铸造。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十九行,共三百五十七字。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凤翔。嘉庆十四年(一八〇九),仁宗五十大寿时,此盘被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一九二四年发现于养心殿库房。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铭文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并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其书法气象宏伟、浑朴雄强,是学习金文的极好范本。本次放大选用之本为朵云轩所藏乾嘉时精拓本。
《唐回元观钟楼铭》主要内容: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五日,西安化工设计公司在基建施工中,出土了一通“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碑”,于当日由陕西省博物馆收藏。此碑出土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现将碑石的有关情况简介如下。碑石埋藏于距地表约三米深处。出土地位于太乙路北段,北距西安城垣东南角约480米。碑为横式,长124厘米,宽60厘米,厚18厘米,青石质。碑面刻字,碑侧及碑阴粗糙不平。
精装版从文字辩误、完善注释和书信格式等方面做了精益求精的修订,内容更为扎实可信。全书收录整理的391封书信,集中反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周作人和俞平伯亦师亦友的深入交往。两位文化大家都处于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创作群内,往来书信谈论创作、学问之处颇多,蔡元培、钱玄同、胡适、叶圣陶等教育界、学术界、文坛重要人物及相关事件也时有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教育状况、学者之间的交往以及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文化追求,展现了他们以及他们周围人们的生活图景。数十年间,历经劫难,书信损失甚多,至今还能将这些宝贵信札收集成册殊为不易,对于今天从事现代文学研究、准确了解两位作家学者和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活,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周俞往来通信不只展现了二人在无戒备机心的侃侃而
《浮躁:贾平凹作品·第3辑》是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是一本关于作者故乡商州的书,记述了一条河上的故事。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农村在改革大潮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金狗和小水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金狗在人生经历中的大起大落,细腻描绘了历史转折期中国农村古老心灵所产生的亢奋与躁动,深刻展示了丰富的乡村世情。 《浮躁:贾平凹作品·第3辑》是“商州系列”的部,奠定了贾平凹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正如后来的《废都》及《秦腔》一样,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在阅读的初始,童诗和歌谣中的纯真和童趣,会成为孩子生命原初的底色。本书精选艾青、何其芳、金波、柯岩、任溶溶等靠前诗人的诗歌和狄金森、谷川俊太郎等外国诗人的诗歌,配以吴冠中先生优美插图,给孩子音韵和美的启蒙。书中的选诗每首孩子都能真正读懂,既能让孩子自己阅读,也方便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浮躁:贾平凹作品·第3辑》是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是一本关于作者故乡商州的书,记述了一条河上的故事。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农村在改革大潮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金狗和小水之间的感情纠葛,以及金狗在人生经历中的大起大落,细腻描绘了历史转折期中国农村古老心灵所产生的亢奋与躁动,深刻展示了丰富的乡村世情。 《浮躁:贾平凹作品·第3辑》是“商州系列”的部,奠定了贾平凹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正如后来的《废都》及《秦腔》一样,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以“经典再生产”作为理论支点,运用了文化透视的方法,分别研究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语境、形式批评、政治批评和文化意义,揭橥金圣叹小说评点独特的文化特征,发掘其中蕴藏的理论价值与现代意义,在沟通古代文论与现代文学理论包括西方文学理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佳绩。全书视野宏阔,阐释细致而别具只眼、富有新意,是金圣叹研究的一次有效推进,对于加强当代中国文艺学建设,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