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饭楼手批《石头记》”系列是冯其庸先生在甲戌、己卯和庚辰等三种《石头记》的乾隆抄本影印本上的手批本,批语系作者亲自以朱、蓝双色用毛笔行书书写。批语重点是在揭示此三种抄本的特色,如甲戌本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它的珍贵之处,如己卯、庚辰两本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前未被发现者,作者一一批出,以利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冯其庸先生是书法大家,师法二王又自出机杼,独到的评批配以精美的书法,使读者在领略三种抄本《石头记》原本真貌的同时,又得以欣赏作者法书之精彩,可谓相得益彰,数美并兼。
当代的海外华文作家当中,严歌苓算是比较活跃的一位。迄今,严歌苓的文学创作生涯已走过三十多年。在这期间,她笔耕不辍,奉献给读者大量的作品,在文学界,尤其是华文文学领域,已然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因此,对严歌苓小说进行的研究,不助于实现对她本人的全面认识,而且也是丰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举措。通过梳理严歌苓的作品,可以发现,她的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和伦理表达上具有的集中性和阶段性特征,与此同时,还体现出历时的整体上的变化。本书依循其创作历程,针对其作品的表现重心和特征,从政治伦理、文化伦理、两性伦理、生存伦理和人际伦理五种伦理关系出发,尝试对严歌苓小说的伦理表达进行历时性和整体性总结。创新之处:(1)研究对象规模空前。(2)将严歌苓的伦理世界划分为
这是一部机智而有趣、诗意充沛的诗学著作。张炜以一个作家的情怀和忧思,以时代的深度和超前眼光,提出了崭新的创建;对李白嗜酒、炼丹、访贤、“自由浪漫主义”、杜甫“诗史”等问题都提出了质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天而降的李白”和“从地而攀登的杜甫”,对李白的“走神”、“杰作与神品”等诸多学术问题都提出了卓而不群的见解,他把文学赏读、文学批评、诗学研究、写作学及探究李杜诸问题打通关节揉为一体,结合当下网络时代文化消费诸多怪象,发出了自己清晰而强有力的声音。
在我国清初文坛上,有一位名满天下,妇孺皆知,却又毁誉天壤的大名士,他就是李渔。 李渔(1610~1680),字谪凡,号笠翁,别署觉世稗官、笠道人、湖上笠翁等,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他是我国清初戏剧家、文学家、戏剧理论家,在他所留给后世六百余万字的作品中,人们较为熟知的有戏剧作品《笠翁十种曲》,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寄》等。另外,李渔一生还评点、评改过大量的小说、戏剧作品。爽口《金瓶梅》就是李渔最后改定的作品,时间当在1667至1674年间;而鲜为人知的《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才子书》则是李渔晚年所评改的作品。透过李评本及其为《三国演义》题的两篇序,我们可以窥视到李渔与《三国演义》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密不可分,是那样的使人惊叹。 李渔与《三国演
本书主要围绕“语言”和“存在”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书中,著者将“语言”和“存在”这两个不可分隔、相互依存的范畴称为新诗之“根”,并以之作为透视新诗诸种问题的切入点:在分析新诗语言时隐含对现代人生存状况、文化处境的关切,在探讨新诗的存在主题时多从语言层面入手。这样的思路集中体现在前二辑论文中,分别着眼于新诗语言及相关问题的总体论述,和诗人个体、诗歌文本的具体剖析。
让从未看过原著的人也迅速爱上《红楼梦》,让你直接看此书就可以轻松入门《红楼梦》。中国绝大部分的“红学专著”包括俞平伯、王朝闻、刘再复、十年砍柴等名家其阅读前提(对读者而言为“障碍”)是:必须先熟读原著。如果读者还没有看透原作,一切就免谈。事实上,很多中国人是无力读进《红楼梦》的,虽然曹雪芹基本上是用白话文写的;《红楼梦》思想复杂,其实很不适合青少年人看,少年人无法真正理解其中微妙复杂的情感纠纷、家族矛盾、政治纷争。(正如鲁迅说三十岁以上的人才可能理解他)作者写自己的“品红楼”系列,以便引导青少年也能读懂它。鉴于此,白老师注意到按章回顺序进行通俗性解释,更多地考虑了怎样为初读者提供近路与方便。他尽可能地深入浅出讲解其中魅力,包括字词句段、诗词文言、现实联系等。已把“他”与“她
《红楼梦》中一木一藤一花一草,摇曳多姿,异彩纷呈,各赋风流。春天的桃花杏花芍药花,夏天的蔷薇荷花石榴花,秋天的桂花菊花芙蓉花,冬天的梅花水仙腊梅花,大观园里四季花团锦簇。怡红院的芭蕉海棠,蘅芜院的异草香藤,潇湘馆的竹林梨花,稻香村的杏花菜花,紫菱洲的蓼花菱叶,秋爽斋的梧桐芭蕉,栊翠庵的红梅绿树,每个庭院的花草树木都对应了主人的心境和气质,寓意深刻,匠心独具。诗意的故事情节,精致的生活情趣,美妙的才情学识,在植物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三春去后诸芳尽,最后以草木易凋对应青春易逝,以花事的凋残来象征大观园中诸多女儿最终风流云散、香销玉殒的悲剧结局。而传奇植物绛珠草和神瑛侍者前世恩情、后世还泪的的宿世因缘贯穿着整部书。本书收罗《红楼梦》中植物的丽影芳踪,图文并茂,展现书中丰富多彩的植物
本书从学术史的角度“平议与反思”了百年杜甫研究的实绩,系统梳理了百年研究的历史过程。全书分为五编:1949年以前大陆杜甫研究之刍议、1949年至1976年大陆杜甫研究之反思、1977年至2013年大陆杜甫研究之平议、台港澳地区杜甫研究与域外杜甫研究之论述。全书兼顾了材料与理论、材料与问题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材料归纳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中国大陆及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杜甫研究成果尤其是对于海外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分析归纳、纵横比较,扭转了中国大陆对海外的杜甫研究较为薄弱这一弱势。对百年杜甫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总结和深刻反思,这一研究是填补空白的,又是有一定理论深度的,也是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本书资料丰富,梳理清晰,论述深入,既吸收很多新材料、新成果,创获较多,又显示出作者严谨的学风和深厚的朴学功夫,是有很高学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