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谣整理与研究》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歌谣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总体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资料整理,二是专题研究。资料整理:本书在对千余种古代典籍进行排查后,将其中有关歌谣的资料和文本辑录出来,按照歌谣总论、情歌、生活歌、风物歌、儿歌、仪式歌、劳动歌、教养歌、游戏歌、杂歌等类别进行整理,为后期的中国古代民歌研究提供基础。专题研究:本书对古籍中的歌谣资料进行了如下三方面的研究:1.古代歌谣分类研究。以中国古代歌谣的分类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概念与文化事实、文化功能的关系,民间歌谣的传承人和民间歌谣的观察者、记录者、研究者的分类概念的差别是由双方的文化地位决定的。2.古代歌谣区域研究。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地域文化方面表现得非常突出,从《诗经》十五国风开始,民歌的地方文化色彩就为
《与中华文化二十讲/上杭一中校本》分为“二十讲”,每讲选取一个《红楼梦》中的人物或事件作比较和分析,并根据所选内容,阐释一至两个中华文化思想。作品语言通俗易懂,观点独到,逻辑清晰,可读性强。
作者以当代作家的警觉、敏锐的洞察和深入的探寻,慢慢打开《老人与海》丰富的开放性和前瞻性,用59篇笔记,该长则长,能短则短,纵横跌宕,摇曳多姿,说透了老人、小男孩、狮子、鲨鱼,尤其是老人内心独白――背后隐含的海明威的真实心声与深意,揭示出了身处当下的喧嚣与骚动中,我们如何捍卫尊严、拯救灵魂、直面失败、拒绝毁灭,创造富足而自在的人生。与海明威一起出海――目的在于探寻我们的灵魂之海,找到心灵深处的那条大鱼――并与其:中流击水……
在对该研究计划有一个整体思路之后,我开始着手进行更为具体的研究。由于这一诗学理论本身具有非常鲜明的跨学科属性,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文学专业方向的研究者而言,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幸而我的一些语言学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同学也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我们的合作研究有了良好的契机。参与写作《兼容并蓄:融形式分析与文化研究于一体的认知诗学》的杨静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1级的博士研究生,她师从于认知语言学泰斗王寅老师,并一直致力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由于研究兴趣上的默契,我们共同制订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研究对象,选取了认知诗学中能突出体现该理论属性特征的四个重要分支理论进行梳理和论证,包括文本世界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图形
本书从宏观到微观,从天理到人事。西游记成书以来靠前种论据确凿,系统完整的解读。那是一部披着神话外衣的漫画式政治哲学巨著,蕴含极为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
在现代主义艺术家中,保罗克利被誉为“最贴近、最敏感于现代审美世界的人”,但保罗克利的立场极为复杂,一方面,他像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一样寻求艺术的本质与纯粹,具有鲜明的形而上学倾向,另一方面,他并没有像康氏和蒙氏那样排斥具象性表现,相反,他将具象元素嵌入绘画结构之中,力图在精神的内涵上形式主义。克利艺术的多面性无疑会给克利研究带来难度,陈忠强没有回避这种困难,他从克利的作品入手,在知识性的条分缕析中,在凝神悟对的整体观照中,将克利的艺术世界敞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