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同源。古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枝绚丽奇葩,与古诗一样多姿多彩,源远流长。古文,以文体论,有狭、广二义。狭义的古文,专指秦汉使用的散体文,后泛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章;广义的古文,则指古代以文言所写的文章,包括以骈体写成的辞赋。本书所收古文,即以广义而言,包括历代散文、辞赋的名篇和代表作。 本书在已出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增加了清末民初名家名篇二十余篇,对附录《古文书目》做了大量的增订,并对全书的开本、装帧、版式、字体、字号进行重新设计,增配古文相关的书画作品四十幅,分上、下两册出版,以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本书力图秉承先进的历史观点和科学的方法,从文学艺术的角度,鉴赏、评价中古古文的辉煌成就,帮助读者了解其发展和流变,以科学的态度,汲取其中有益的养分。希冀这部《古文
【内容简介】 本书独辟蹊径,从毛泽东品荐《红楼梦》的观点着眼,以时间为轴,叙议成文,深入解读人民领袖*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心路历程,深刻阐述*的人民史观。书中作者高屋建瓴,以深邃的思想穿透力,贯穿中国大历史,打通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中共党史与国际共运史,探讨了家族、朝代兴衰规律和政治得失的原因。本书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治国理政提供了很好的镜鉴,为我们深入理解*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把特别的钥匙。 本书为我们再现了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艰辛探索的历程,警示共产党人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把 以人民为中心 的思想巩固好、落实好。这是人民领袖**重要的精神遗产,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清醒的战略选择。
《小说中的北京》是一部聚焦北京城市生活经验的、横跨百年的小说选集,分别以 京城风景 北京故事 新北京人 为副标题分为三册,收录了四十七位作者关于北京这座城市的日常风景、人情事理、文化经验的小说作品。从冰心、鲁迅、郁达夫、老舍,到王蒙、王朔、徐则臣、石一枫,百年来小说家们对于北京的书写层出不穷,北京既是他们笔下故事发生的地理背景,也造就了其小说的内在神韵与精神气质。作家或聚焦于胡同大院里的市井风光,叙述普通人家的生活波澜,或穿梭于北京的城里城外,记录自然与社会生活的景致。他们有的使用 京味儿 十足的语言,将老百姓们的生活书写得幽默诙谐,有的将笔尖对准新世纪以来的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的生存经验,描摹都市青年们的梦想与精神世界。这些小说既蕴藏了从 北平 到 北京 的厚重历史,也包含了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红楼梦》的*首标题诗。曹雪芹写的这首标题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放在了书中*首标题诗的位置,说明作者和编者的良苦用心,也说明这首诗的重要。这里,作者从这首诗中理出了六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分析和探讨:其一,曹雪芹写的这首诗,是写给自己的,是写给 石头 的,还是写给读者的?其二,写书为什么非要用 满纸荒唐言 , 荒唐言 究竟荒唐在什么地方?其三,既然是 荒唐言 ,为什么还要流下 一把辛酸泪 ,这泪究竟是谁流的?其四,这 一把辛酸泪 是为了爱情流的吗?如果是为了爱情流下的,那脂砚斋怎么说是 血泪 呢?其五, 都云作者痴 的这个 痴作者 究竟是谁?他痴在什么事儿上?其六, 谁解其中味 的这个 味 究竟是什么味?这个味是谁先品出来的? 为解开这六个谜团,作者
兰陵笑笑生著的《金瓶梅》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通过对明代中后期世情生活的描写,为明代中国社会生活留下了一幅绘声绘色的生活画卷,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目前有着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金瓶梅》的艺术成就一直缺乏充分的认识。 当代著名作家、古代文学学者刘心武先生研读该作数十年,参阅大量相关文献,对《金瓶梅》的文本得失、细节关联、人物命运、写作艺术的承继与等诸多方面作了深入简出的评点,体察入微,匠心独发,颇见深刻和睿智,不仅辅助阅读理解,而且展示了更为广阔的文学空间、历史空间,多少儿女情,多少辛酸事,均如流水淙淙,宛在目前。 《刘心武评点金瓶梅(上中下)(精)》,将刘心武先生的精彩点评,与《金瓶梅》原文相结合,既便于阅读,又便于领悟与欣赏,是当下古典文学研究与普及的一个极为重要
本书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对于《石头记》一书的校对订正和批点,包含着他的红学研究成果,是了解和欣赏《红楼梦》的必要参考书之一。本书对十余种古抄本中进行了大汇校,以期呈现原汁原味的《红楼梦》。内容为《红楼梦》一书的前八十回。
《文心雕龙五十篇细读》为游志诚教授的 龙学 研究论著,2017年由文津出版社在台湾出版,本次由武汉崇文书局首次引进大陆(简体横排),也是台湾古典文学学者、 龙学 专家游志诚教授在大陆出版的研究著作。本书逐篇追溯了《文心雕龙》的《周易》影响、分析了每一篇的子学内涵,并对其实际批评进行了细致的诠释,提炼出了 移花接木 旁通互见 暗藏玄机 选例比喻 之阅读方法,是对《文心雕龙》这部体大思精的文论巨典进行细读的典范,将为 龙学 研读者提供理解《文心雕龙》的新思路。
无可否认,莫言在文学创作上有不小的失误,曾给读者带来假的误导、恶的困惑与丑的恶心。在文学圭臬的衡量下,编者列举了莫言醉心性描写、热衷写酷刑血腥、沉迷于丑恶事物、放逐道德评判、漠视女性尊严、语言欠缺修炼、叙事不知分寸、写作限于重复等九大“罪状”,却仍感意犹未尽。 在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所赢得的掌声余音未了之际,编辑这样一部《莫言批判》之书实在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我们思考着,行动着,自信有这样做的必要。 文学作者固然需要肯定、需要鼓励,然而我们以为,肯定不是盲目的肯定,鼓励不是盲目的鼓励。若“捧”的大旗高扬于文坛上空,定然也是对于作者的误导,遑论读者。 如果文学批评只是见风使舵,批判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家,而仅仅是把掌声送给那些显赫的大家,那这样的文学批评还有什么价值可
在《名家文学讲坛:阅读ABC》这本教导式的小书中,庞德遵循了“一切批评都是一种界说古典作家的尝试”。在希腊人中,庞德喜欢荷马和萨福,在罗马人中他喜欢卡图卢斯、奥维德、普洛佩提乌斯;而对于品达和维吉尔,庞德作出了鲁莽而果断的否定。这种强调直觉的方式引起那些讲究逻辑性的教授们的不满,却给了以艾略特、威廉斯为代表的同辈诗人极大的启示。
本书是对于上博简《诗论》全面系统的整理。关于《诗经》的研究为历代学者所特别重视,前人所见的相关材料仅限于汉代以降,汉以前的情况因材料稀少而难以窥见。上博简《诗论》的面世,首次为人们展现了先秦儒家诗学的较多面貌,其内容为孔子和弟子的论诗记录,可谓传统诗学的开山之作。上博简《诗论》甫一面世即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从新世纪初开始,多有专家参与研究。作者经十多年的潜心钻研,汇集前辈专家的研究成果,并且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解决《诗经》学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做出了贡献。
《宋玉研究资料类编》是一部总汇自汉至清有关宋玉研究文献资料并分类辑集的编著,属于文学史料学中古代作家作品专门史料的整理范畴。本书内容包括宋玉的生平事迹、遗迹传说、作家批评、作品批评、作品辑录、作品考辨、词语释读、拟宋玉作品、关涉宋玉的文学创作等九个部分,计约四十万字。本书编撰目的:一、全面收集整理宋玉研究的文献资料,客观地反映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对宋玉及其作品批评、接受与传播的情况;二、为当代的宋玉研究者和宋玉文学爱好者提供研究参考资料,及文献检索的信息。本书是部尽可能整合宋玉研究相关资料的著作,具有很大的学术研究的基础意义。
本书以各种《红楼梦》手抄本前八十回为依据,通过提取其中的显文、险文与警句进行破解,并全面解析诗词、谜语等的文字指向,发现了其背后所隐藏的明清兴亡史。又通过诗词格律分析、思想境界的剖析及文献考证,将《红楼梦》底本作者锁定为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吴伟业(吴梅村)。而作者是吴伟业与小说是写明清兴亡史显然又是可以互证的问题。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因其诙谐、平白的语言受到了普罗大众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渐渐深入中国人的骨髓,成为大众语言、文化、思想的一部分。成书后的500年来,对其解读层出不穷。 评本作者有李卓吾、张书绅等人,近代有鲁迅和胡适的零星点评。前人点评大多从文学和社会意义角度进行评论,有人赞叹其文法高超,有人强调其对社会和政治的批判,也有人用炼丹术、经络学、阴谋论进行错误解读……即便有人正确点出它的修心本意,但仍然缺乏从文本、前后文逻辑和哲学理论经典出发的印证,导致解读不够准确。这种情况的存在影响了大众对原书的理解,使其停留在单调的师徒蒙难、打妖怪的机械罗列层面,作者的真实意图被长期蒙蔽。本书的批注从文本出发,通过前后文的逻辑关系梳理以及判词的解读,并与哲学和 理论相互印证,阐述作者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