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向外输出的艺术品 从玉器、丝绸、青花瓷到近几十年来的电影 刺激了西方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幻想,并成为西方源源不断的时尚灵感来源。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2015年举办了 现象级 时尚展览 中国:镜花水月 (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这次展览聚焦于受到中国风影响的西方高级定制时装与成衣,并将它们与中国历史服装、中外艺术品和电影作品一起展出。本书作为该展览的图录,收录了著名摄影师普拉顿(Platon)为展品拍摄的近200幅优美大图,让读者得以品味中国的文化和裁剪符号与西方的时装元素和想象在时尚中的相互作用。本书亦呈现了此次展览艺术总监王家卫、策展人安德鲁 博尔顿等人从时尚、艺术、电影等角度撰写的精彩文章,以及有多件作品参展的著名设计师约翰 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的访谈实录。
《互联网艺术》涵盖模糊艺术与设计、产品开发、政治行动(激进)主义以及沟通交流之间边界的电子邮件艺术、网站、艺术家设计的软件和项目,从而提示了艺术家究竟如何利用在线技术致力于艺术史传统研究,如何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如何和甄别艺术王国的疆域,梳理出了各类正常艺术创作的活动范畴。
《更大的信息:戴维·霍克尼谈艺录(增订本)》是这位艺术家与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特对话的记录,这一对话历时十多年,涉及他从事艺术的方方面面,他的生活和艺术经历,他的艺术激情的来源,他对历史上许多经典大师和现代艺术家的认识和分析,谈话随意自由,诙谐幽默,妙语横生,始终围绕艺术的价值,艺术的生命力和人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展开。
牟群编著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批评名篇读本(艺术院校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旨在强调批 评文本的深度、思想性和严肃性。注重所选文章的精神深度、观察立场和批评原则。《二十世纪中国美术 批评名篇读本(艺术院校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分为九个章节,以历史的线性发生和时代的现象、 空间和间题交叉叙事,以便于读者能通过分类归纳把握中国美术批评相对客观的轨迹。前言由牟群撰写旨 在综述批评的意义、价值和作用,对中国美术批评的深度文本做一个概述、梳理。本书在每一篇所编文章 和篇目段落中进行了尽可能简短的述评和导读,以兹 读者阅读方便。
沈尹默(1883~1971),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更是一位中国现代史上载入史册的划时代的书法宗师。《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八:沈尹默楷书四种》作为二十世纪书坛的帖学泰斗,沈尹默并不是一味地专注帖学,他的学书生涯主要经历了由唐碑入手,学帖,再入碑,后归于帖。他通过学碑来补救民国时期二王一脉柔弱的书风,把碑学中的笔力,帖学中的典雅,融入到自己的书风之中,最终形成了面目清健、典雅秀润的沈氏风格。
《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六:沈尹默小楷八种》系沈尹默各个时期的小楷精品。八件作品有六种不同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获窥其于不同时期受历史上不同书家影响的轨迹。总的来看,沈尹默于历史上的书家无所不学,二王一系书家中,于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米芾浸淫久,得力深,但他也从魏碑中吸取营养,增强骨力。自从领悟了五字执笔法及中锋提按笔法之后,沈尹默书法即开始了本质的转变,沈先生所谓“信手画去”而无不合乎前人法度,于是进入了随心所欲而不逾距的高境界。《微距下的沈尹默系列之六:沈尹默小楷八种》的出版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探求前贤笔法有事半功倍之效。
伊丽莎白·卡明、温迪·卡普兰著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这部书详述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在英国、美国及欧洲的巨大影响。虽然这场运动采用的风格呈多样化的状况,但它的主要建筑师、艺术家及工艺设计师包括英国的威廉·莫里斯与埃德温·勒琴斯,美国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古斯塔夫·斯蒂克勒,奥地利的约瑟夫·瞿夫曼及芬兰的埃利尔·萨里南均齐心协力推进“诚实”设计,推崇这种设计的道德优越性,并且在工业时代强调选用自然材料的做法。
《深圳学派建设丛书:艺术原创与价值转换》是第1本系统研究艺术原创与价值转换问题的理论专著。针对目前艺术创作与产业开发存在的诸种脱节情况,从艺术价值分析入手,探讨了艺术价值产生、增值以及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与策略;论述了艺术创作主体、艺术流通与消费、门类艺术的价值实现路径;提出了艺术原创如何实现价值转换的若干对策建议,对指导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有积极意义,并可供从事文化产业、艺术理论等领域的学者参考。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碑刻,公元632年镌立于陕西宝鸡麟游县,原碑现藏于碑亭景区。碑上文字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全碑共24行,行满50字,碑高2.44米,宽1.18米。《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是欧体楷书的典范,被誉为“天下一铭”。《黄自元临九成宫醴泉铭节选》将黄自元临写的《九成宫醴泉铭》与原碑拓本对照印刷形成一个跨页,方便书法爱好者研究、对比、临摹。
浙江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自2014年起连续编辑的以艺术史与考古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出版物,旨在促进艺术史学科范式的更新。在倡导从历史序列的角度去关注“物”或艺术品的同时,也倡导对同时代之主要或文献原典的细读、复读与历史性解读。
艺术辩证法是艺术的具高思维形式,也是艺术智慧的凸现。本书侧重进行经验方法的艺术辩证法的理论建构,从中国哲学、美学以及西方现代艺术心理学、实验美学的背景上,进行对古代艺术辩证法的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对艺术创造规律和一系列艺术形式范畴,作了深入独到的辩证法的理论阐述。作者是诗人型的理论家,表现了特有的艺术感悟与对艺术之精要、精妙的把握能力。
古今中外有许多画家都喜欢以葡萄作为创作题材,留下许多传世佳作,人们也常常喜欢这类题材的作品。《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丛书:画葡萄技法》就是详细讲解彩墨葡萄的绘画技法图书。书中既包含了葡萄的基础知识、作画工具、写生方法、写意葡萄画法、工笔葡萄画法和其他形式等,也有精美的作品欣赏。让广大初学者在掌握技法的同时,又能提高艺术修养,借鉴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非常好的学习临摹价值。
艺术文化评论》描述了当今世界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艺术的历史与现状、东西方从传统到现代的艺术历史、艺术理论的基本建设、艺术生态等种种现象和问题。全书分为五部分,分别是艺术史论专题、艺术学研究新视野、艺术美学与批评、艺术门类专题研究(影视文化)和现代科技与大众文化,集结了中国传媒艺术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交流性和思想创新性。
本书梳理长江上、中、下游和北方各大区域汉晋佛像,找出其分布的区域型特点。以年代为基础,根据阶段性特点进行分期,找出演变规律,再从时空关系探求各区域佛像的异同。
书中选取了15位中国青年艺术家,通过访问,追踪等方式,可以看出这些艺术家不同个体对观念的多样化倾向,脱离传统唯美情节,选择了一条具象绘画当代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表达方式。选择的艺术家们主要集中在75后85前。这个年龄段,正是一个艺术家体力、经历和创作力旺盛的时刻。他们不自觉选用具象的绘画手法,来表达个体在当下流动历史的观念。“写实”只是一种技法,也能表达观念。我们决不能因为一张画或者一个艺术家是“具象的”,而忽略他的“观念性”,就好像一个长得帅的演员也不仅仅只是“偶像派”一样,他同样可以是“实力派”,因为“实力派”从来就不是“丑”的代名词,就和“简单”从来不是抽象的代名词一样。
全书包括三大章节,即“历史街区:空间、社会与人的统一”“城市化对城市主体身份的解构与分化”“一种旨在重构和整合的社会合理化依据”。作者立足于超越狭义的建筑概念,将历史街区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存在,使其超越单一物质空间,从城市、生态、社会、人的动态层面进行理解和阐释。“历史街区:空间、社会与人的统一”中,作者认为,历史街区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更是凝聚了所在地区深厚的的地缘特征和民族文化个性,当其作为一种地方传统的人居环境类型而进行文化阐释的时候,便可视为地方社会文化历时发展的智慧结晶,故可认为,历史街区记录了人类理性形式不断演进的特定空间轨迹和环境坐标。“城市化对城市主体身份的解构与分化”为本书的第二章节。首先作者将眼光放到了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这一观点上来进行回顾。对某
本书全面研究宝贵的地方民间文化遗产四川竹琴艺术,对其源起、沿革、艺术特点、流派进行系统梳理,并通过实地访查,以扬琴调末代传人张永贵为代表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