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现代学术的框架中,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的历史脉络,通过对重要山水画理论著述及作者的深入考察,结合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山水画理论关键性历史节点及理论内核,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呈现中国山水画理论历程。 全书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论和四章山水画理论,作者按照朝代顺序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六朝至唐代、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如在 六朝至唐代山水画理论 中,作者阐述了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谢赫《古画品录》、梁元帝《山水松石格》、王维《山水论》等名家山水画理论,每一章节都将该阶段*具代表性的山水画理论深入剖析,阐述其发展脉络与理论根源,运用独到的艺术史眼光展现各个朝代的山水画观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论文集集结了“书籍之为艺术——中国古代书籍中的艺术元素学术研讨会会议”的发言稿,不同领域的专家向读者展示了书籍与绘画的的联系,呈现了书即可以是读物,也可以是我们后来称作的艺术,画同样既可以看,也可以当书来读的阅读思想。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在书籍的世界里窥见美的精神,领略书是灵魂的欢悦,这即是作者的体验,也是对读者的一份期待。论文集为书籍装帧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总的框架结构,为书籍装帧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本丛书精选山西境内最具代表性、最具视觉美感的壁画和彩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研究中国山西壁画和彩塑的重要图集,也是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此书为学术性著作,把20世纪中国插图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并将其纳入到东西方文化矛盾语境中探究其现代化历史过程及现代建构的特征。该书从清末民初的插图艺术入手,寻找20世纪中国插图艺术发生的历史前提。然后,对20世纪中国插图艺术进行综合性描述,勾画总体的成果、成就代表作品和特征,以便对一个世纪以来的插图面貌有清晰的认识。再后,对现代插图的话语形态进行研究,阐释其现代意识形成和变化的历史依据,寻找其精神来源。另外,从插图与文学的关系角度,考察20世纪中国插图以怎样的方式对文学内容和精神进行视觉化,以及采取怎样的策略,建构自身本位意识和社会价值。最后考察的是,以怎样的心态处理外国艺术和民族传统,如何以主动选择的积极姿态,形成富于开放性的特质,建构富于现代气息的民族艺术。几个部分分别从前
《姜澄清文集1:中国色彩论》以“色彩”为论,人易误之为画学专题,然李唐以前之载籍,殊少以此为恉趣。各家论“色”,或以证“道”,或以明“礼”,或以为天意人心之征,或以为兴衰成败之象。故,所谓“色彩论”者,直可视为“论”社会思想之特质及变迁耳。
《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分为两大部分。部分是历史描述,包括章至第五章。第二部分是有关“墙”展的主题讨论,包括第六章至第九章。在部分中,我们试图用历史描述的方式回答“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并从中国当代艺术本身所关注的问题及其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区别这两个角度去分析它。在第二、三、四、五章中,我们将从“社会现实主义绘画运动”、“反艺术的观念艺术”、“仪式化的行为艺术”和“中国前卫艺术的生存空间”等几方面勾勒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媒材的变化和发展对于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意义往往还不只在材料本身,而是具有强烈的主题意味。比如,绘画虽然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但在中国,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艺术家的创作,1990年代中期相继出
陈旭光著的《艺术的本体与维度》立足于艺术和艺术学理论在新语境下的新发展,吸收靠前外艺术实践和研究的新成果,在多元的研究背景中,系统论述艺术的本源、功能、价值和意义,深入探讨艺术起源、艺术创造与生产、艺术作品、艺术传达、艺术接受与传播、艺术批评与阐释等规律和新变,初步建构起一个开放的艺术学本体论研究构架体系,拓展了艺术学学科本体论研究的多元维度。
在当今中国所谓的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中,在许多人眼里,艺术正以前卫、实验和观念的名义日益变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概念,越来越胡闹,越来越蔑视观众,越来越难以沟通,以至于变成了依赖阐释而缺乏共识的观念猜谜游戏。 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当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花名册。
本书是作者从2002年到现在所写的关于策展实践的学术论文的合集,这些文章曾发表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性刊物上。该书论述了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艺术研究以及策展实践。策展对于作者来说,不只是表述或再现方式,而且是一种塑造现实的力量。他认为艺术家只是一个社会位置,而策展人不过是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我们将获得一种目光,这种目光可以穿透艺术作品的拜物教,穿透艺术创造的个人主义神话,穿透艺术—价值—资本的社会交往系统,进入到这种被名之为“艺术”的心灵的社会运动中。
历史上,在狩猎、战争、巫术、舞蹈、戏剧、丧葬等活动中,面具曾经被广泛运用。《中国面具史》以40万字、40幅彩色照片、288幅黑白插图结合的形式,把读者带进一座“陈列”上万年中国面具文化的历史博物馆。 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各种面具的结构、质地、造型和功用,认识孕育面具的许多文化因素,如狩猎活动、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巫术仪式等;可以看到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公元前21世纪的中国文物面具图像的悠远、古老的形态和原始风貌;可以认识到中国从古至今各类面具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艺术造型、文化含义等。
看鱼山的画,就像走进了一座汉字造就的园林。 端正的中国方块字在这里展开了手脚,长出了翅膀。 白衣小人嬉戏字间,时而调皮捣蛋,时而发呆打盹, 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忧乐的生活日常。 画面方寸之间,天真烂漫,一瞥浮生。
《美国电影艺术史》是一部全面阐述美国电影艺术发展脉络的著作,其显著特色在于将的美国电影理念与生动的好莱坞电影创作结合在一起,将清晰的美国电影历史与鲜明的电影艺术家个性结合在一起。将主流的商业电影表现与多元的美国社会文化及哲学美学背景结合在一起,打通专业性与大众性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中汲取美国电影的文化素养。 《美国电影艺术史》不但涉及美国电影的兴起、经典类型片、“新好莱坞”、好莱坞大片和美国独立电影的历史沿革,而且对格里菲斯、奥森·威尔斯、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科波拉和斯皮尔伯格等的美国电影艺术家进行了精辟的创作个案分析。 《美国电影艺术史》同时适用于专业人士、艺术(特别是电影艺术)专业学生和广大的电影艺术爱好者。
本书是“上海滩1979—2009”展览的一部分,也是上海当代艺术文献梳理的筹备工作的步。书的框架是以上海艺术家的个案作为主要的内容线索,艺术家个案用部分采访和代表作的形式出现,采访的艺术家围绕各个时期的重要的艺术实践展开话题、并以展览史作为出发点。 本书应该说是对几代上海艺术家最完整的文献收集,同时也是提醒上海艺术群体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和艺术群体、个体的特点。
《艺术巨匠:莫迪利阿尼》主要内容包括:忧郁王子浪漫的人生、上帝的宠儿、米切里画室的少年、南方之旅、冬季到巴黎、“波希米亚人”的迷茫、“洗衣船”大楼、霍东德咖啡馆、幅订件等。
本书系统讲述了从17世纪到当代的艺术,对各个时期艺术的时代背景、代表艺术家及其代表作、重要艺术流派进行了细致的鉴赏和分析,令我们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同时开启了一场充满思辨的博物馆之旅,是一本帮助我们了解西方美术史的入门书。
《中国文化创新理论研究丛书: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主要内容包括: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研究的缘起、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的内涵、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的研究意义、艺术管理研究、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的学科关系、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艺术表演团体研究的基本技术路线、艺术表演团体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艺术表演团体的概念、艺术表演团体的类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