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严密深厚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通过十二个中国传统色彩专题,系统阐述、讨论了色彩观念的建构、现实生活色彩的多维度表现,并指出了传统色彩在当下运用的现实问题,搭建了一个从视觉到精神的中国人的色彩传统。
《认识绘画》 是丰子恺先生绘画类文章首次结集出版,是一本大师级的绘画素养进阶书。为什么学习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这些问题你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认识建筑》 是对建筑艺术发展的一次全面梳理。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这些轻松有趣的问题背后,丰子恺先生真正讲述的却是心灵和历史的变迁。 《音乐入门》 是对丰子恺先生音乐类文章的整合。音乐有哪些种类?音乐入门要经历哪三个阶段?如何认识乐谱?如何练习唱歌?如何演奏钢琴、小提琴、口琴等几种常见乐器?西方音乐是沿怎样的道路发展至今的 丰子恺先生将针对这些问
本书立足于当代中国水彩画的创作研究和格局拓展。通过理论阐述和作品赏析解读贯通章节脉络,既容纳传统与当代的不同风格,又突出观念性和当代意识的介入。全书由 创作意识 图式语言 创造与表现 媒介、材料、技法 超写实水彩画 和 立体化呈现的探索与实践 五大章构成,收录480件水彩画作品,包括早期具有代表性、开拓性、前瞻性的作品,历届全国美展、全国水彩画展、全国青年美展、全国青年水彩画展等重要展览以及历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创作时间跨度为1928 2022年。涵盖面广、资料性强、信息量大,是爱好者、创作者和研究者学习、了解当代中国水彩画创作极具参考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的专业书籍。
在本书开篇的文章(柳扬的《秦金饰对欧亚草原动物艺术的汲取与转化》)中,欧亚大陆上一个十分流行的古代纹饰。纹饰主体是一只杂交动物的形象:从蹄子看应该是一只偶蹄动物,但它奇怪地长着一副鹰嘴;它头上的大角像树杈般展开,而其 每一个分杈部分的尽头,则开出类似花朵或者云头(更多的案例中 则是鹰嘴)的图案;尤其是,它的四条腿上下两两翻转,形成一种动态旋转的态势,十分接近于后世代表中国文明的典型图案 太极图。鉴于这幅 太极图 ,图案各部分把食草动物与猛禽、动物与植物、游牧与农耕、生命与自然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我更愿意将之看作欧亚大陆本身多种文明形态交融共生的一幅图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其实也是暗蕴本系列丛书中提倡的 跨文化艺术史 理念的一幅图像,一种 古史的形象 。 阅读本书每一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 佛像艺术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贯通佛像艺术的流变与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也是留给后世的重要文化遗产。本书旨在厘清中国乃至亚洲佛教服饰的历史传播脉络与交流痕迹,以宏观视野对佛教艺术当中的服饰造像问题进行研究和梳理,利用扎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物资料,填补专业领域研究的空白,为艺术理论家、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和海内外希望了解佛教艺术的人士提供集艺术性、资料性、文献性于一体的优质文本,是具有史学意义的出版延伸,也有助于当代中国重新发现佛像艺术之美。
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 便是艺术家 为重视的途径之一。“四时之外”四字,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也是造成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方面。朱良志教授这本新著主要是从时间和历史入手,来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 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朱良志教授在本社出版的《真水无香》,主要讨论“天趣”问题;《南画十六观》,以“真性”为线索,追踪文人画的发展;《一花一世界》,围绕“量”对传统艺术观念展开思考;《四时之外》,则是传统艺术中“时间”问题的探讨。四本书都是对中国艺术基础观念的研究,抉发新意,见解独到。
在希腊神话中,腓尼基公主欧罗巴是亚细亚的女儿,她被天神宙斯化成一条公牛诱拐到对面的大陆,后来成为了欧洲的母亲。那么,在历史上, 欧罗巴 与 亚细亚 有何密切的关系? 她 的诞生真的与 亚细亚 有关吗? 目前,国际学术界正在经历一次 全球化转向 , 全球艺术史 (Global Art History)或 世界艺术史 (World Art History)的热潮正在兴起。但是,迄今为止的各种研究,均未能充分、真实、公正地反映和评价在建构人类文化和命运共同体上面,东、西方文化和艺术彼此所起的历史作用。为了恢复历史的真相,一系列建立在实物研究和方法论创新之上的深刻的跨文化研究,已成为必须。 本书以中国汉唐、宋元、明清和现当代四个著名的 混交时代 作为叙述框架,以欧亚大陆波澜壮阔的文化交流作为背景,以案例研究和方法论创新为路径和鹄的,通过十七位作者的十六篇
从摆满异域物品的珍奇收藏室、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女》、罗马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到好莱坞的格劳曼中国剧院,世间异域风情的例子不胜枚举。异域风情的形成及其产物与西方文化和艺术如此密不可分,以至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为何存在,又为何持续风靡。 本书充分审视了几个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对异域文明的邃远迷恋。艺术史学者朱迪 松德不仅对异域风情纷繁迥异的形式进行了全面展示,更意在探究它们是以何种方式进入西方艺术设计、服饰潮流、文学等审美范畴的,又是如何与商业和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的。作者以极为丰富的绘画、雕塑、室内和建筑设计等视觉材料,串联起欧洲文明探索并构建异域风情的重要进程,揭示了瑰丽的异域事物如何在欧洲繁盛,进而广泛滋养了西方文化和艺术想象。
尽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兰亭序》,但是否真正了解“书圣”王羲之?《永和九年:赴一场兰亭之约》,就是为了让大家重新认识王羲之,让我们回到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去梳理他的家世,把握他的思想,理解他的境遇,感受他的风流洒脱。然后才明白为什么《兰亭集序》和《祭侄稿》《寒食帖》被称为“三大行书”,并居于首位。因为在《 兰亭集序》的背后,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真性情的作者。《从兰亭集序》的点画中间,看见王羲之身上那种只有魏晋人才有的乖张、怪诞,风华绝代的洒脱;以及他对于生命、死亡和生活中的痛苦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感知,王羲之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在笔下表达出复杂境遇与情绪的人。这些主题,要到1600年后出现的存在主义,才有所呼应。就像没有欧阳修就没有滁州的醉翁亭一样,古人也曾经说 :若无王羲之
清代书画著录著作。全书二十四卷,以时代为序,以卷、轴、册形式为类,记录了作者亲目的自晋至清代乾隆时期书画作品460余种,有些还涉及到内府图书。其体例仿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吴荣光《辛丑销夏记》、李恩庆《爱吾庐书画记》体例而变通之,对书画作品的著录包括书画作品引首、题跋、观款、图章等本幅文字,以及关于作品的材质、尺寸、图画内容、笔墨特征等的文字描述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编排逻辑清晰,是一部重要的书画著录著作。 本书著录详尽,考订精审,又距今未远,著录作品存世者较多,是可为大量传世作品提供重要的文献参照价值。同时,本书通过文字高低错落、次第记录文字位置、印文上下夹注朱白文及印章形制的方法,突破了高、吴等人书画著录类作品的体例,形成新的著录版式。 本次整理选用利津李氏家刻本为底本,在